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神經介入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及防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7年第5期
摘要:目的探討神經介入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及防治措施。方法選取本院80例接受神經介入治療的患者,通過對其基本資料、疾病類型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分析,并探討有效的并發癥防治措施。結果80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并發癥發生8例,發生率為10%,其中腦血管痙攣發生率3.75%、微導管到位失敗發生率2.50%、血栓形成發生率2.50%、彈簧圈移位發生率1.25%、分別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最高。結論運用神經介入治療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表現為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等,想要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應當注重熟練操作技術,正確了解適應證等,并做好并發癥的對癥處理。
關鍵詞:神經介入治療;并發癥;防治措施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本院于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期間收治的神經介入治療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共隨機選擇80例,均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進行診斷[1]。80例患者中最低年齡為38歲,最高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為(51.03±5.24)歲,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32例,發病距治療時間在4h~25d之間,平均時間為(6.06±1.14)d,其中頸內動脈狹窄患者16例,腦動脈靜脈畸形患者8例,顱內動脈瘤患者46例。
1.2方法
80例患者在進行神經介入治療前必須做好詳細的檢查,確保滿足神經介入治療要求,并于術前24h給予尼莫地平(生產廠家:福安藥業集團寧波天衡制藥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67521)注射,起到降低術中血管痙攣發作的作用。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展開手術治療,給予患者全麻方式,選擇左側股動脈進行穿刺,結合導絲、導管將微導管放置病變位置,依據患者病情實施相應的治療措施,如放置電解彈簧圈、注射栓塞劑等。
1.3觀察指標
對80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類型進行觀察分析。
2結果
80例患者的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類型分析:分析附表可知,80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并發癥發生8例,發生率為10%,其中腦血管痙攣發生率3.75%、微導管到位失敗發生率2.50%、血栓形成發生率2.50%、彈簧圈移位發生率1.25%、分別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最高。
3討論
雖然神經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等優勢,但也可能引發一些并發癥,部分患者可能因為并發癥嚴重或處理不當而威脅生命安全[2]。因此需要術前做好對患者的檢查,確保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本次研究結果顯示80例神經介入治療患者并發癥發生8例,發生率為10%,其中腦血管痙攣發生率3.75%、微導管到位失敗發生率2.50%、血栓形成發生率2.50%、彈簧圈移位發生率1.25%、分別占比37.50%、25.00%、25.00%、12.50%,以腦血管痙攣發生率最高,表明神經介入治療具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率,如腦血管痙攣、微導管到位失敗、血栓形成、彈簧圈移位等。導致腦血管痙攣并發癥發生主要是由于介入材料對患者血管壁造成機械刺激,具有較高的發生率,因此在治療時,應當盡量減少導絲的刺激。當發生腦血管痙攣癥狀后,首先需要穩定患者的狀態,并做好降壓處理和血管擴張,并將罌粟堿等解痙攣藥物通過導管輸入到患者體內,緩解患者癥狀,而且應當暫停神經介入治療。微導管到位失敗一般是由于患者血管迂曲、細長等發生,因此在治療前需要對患者血管畸形準確的評估,降低該情況的發生。血栓形成屬于比較常見的并發癥,當患者發生血栓形成后,必須及時進行接觸性溶解處理,將60萬單位尿激酶通過微導管注入,以有效緩解患者癥狀。當發生彈簧圈移位后,應當將導管取出,若彈簧圈過長,則需要將彈簧圈殘端送至頸外端,隨后再進行抗凝治療。
此外,在治療期間,若醫務人員對彈簧圈反復推拉,也可能造成彈簧圈移位,因此必須選擇合適的彈簧圈,以熟練的操作技術完成。為降低神經介入治療相關并發癥的發生,醫務人員必須全面掌握知識,具有熟練的操作技術,嚴格遵循相關操作規范進行治療。綜上所述,神經介入治療的并發癥發生率較高,主要腦血管痙攣、微導管到位失敗、血栓形成、彈簧圈移位,醫務人員需要在術前做好預防措施,且術中出現并發癥后及時對癥處理。
作者:何云峰;合媛杰;楊亞平;張雄軍;柏魏;馬睿 單位:云南省玉溪市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