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體檢人群骨密度影響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江蘇醫藥雜志》2015年第二十二期
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中國面臨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與社會難題,隨著人口的老齡化,防治骨質疏松也成為重要議題。本研究對908例體檢者的骨超聲速度值(SOS)進行測量,探討骨密度的相關影響因素,為早期發現和治療骨質疏松提供理論依據。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2013年2-5月在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體檢中心參加體檢的人員908例,男613例,年齡17-90歲;女295例,年齡13-83歲。入選標準:年齡13-90歲;排除因素:除外各種可能影響骨代謝的主要疾病,如內分泌異常、嚴重肝腎疾病、糖尿病、膠原病、骨腫瘤或骨關節疾病等;除外曾經發生過骨折或長期服用影響骨骼代謝的藥物如鈣劑、激素等。
2、研究方法1.骨密度測定采用以色列BeamMed公司SunlightOmnisense7000定量超聲骨質分析系統,檢測受試者非優勢手前臂橈尺骨遠端三分之一處骨密度。輸入相關數據,消毒橈尺骨遠端,置人槽中固定,由同一操作人員測定所有受試者橈尺骨遠端(腕部)的骨傳導速度。2.診斷標準采用T評分(受檢者骨密度與同性別同種族正常成人骨峰值骨密度比較的標準差),按1994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訂的骨質疏松癥臨床診療標準:T≥-1.0為骨量正常;-1.1<T<-2.4為骨量減少;T≤-2.5提示骨質疏松。3.生化檢測指標主要包括尿酸(UA)、三酰甘油(TG)、總膽固醇(TC)和空腹血糖(FBG)。
3、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分析。計量數據用均數±標準差(珚x±s)表示。骨密度與相關影響因素如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BMI)、血壓和生化檢測指標等的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骨密度測定結果:骨量正常者617例,占67.95%;骨量減少者248例,占27.31%;骨質疏松者43例,占4.74%。不同年齡段骨密度差異:男性40-49歲年齡段骨密度達到高峰,其后開始下降;而女性30-39歲年齡段骨密度達到高峰,其后開始下降。兩者骨密度在50-59歲至60-69歲期間下降速度最快(女性更為明顯),此后骨密度下降速度趨于平緩。骨密度值與各影響因素間的關系:Pearson雙變量相關性分析顯示,年齡、SBP、UA、TG和FBG與骨密度呈負相關(P<0.05),而BMI、TC與骨密度無相關性(P>0.05)。
三、討論
骨質疏松是一種以骨量低下、骨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骨強度是反映骨質疏松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反映骨骼的兩個方面:骨密度及骨質量。目前,尚無直接測定骨強度的臨床檢測方法,臨床上通常采用骨密度反映了骨強度,骨密度低下與骨折發生的危險有關[2]。迄今,骨密度的測量方法主要包括雙能X射線骨密度測量法(DXA)、周圍骨型雙能X射線骨密度測量法(pDXA)和單能X射線骨密度測量法(SXA)、定量計算機斷層掃描骨密度測量法(QCT)和超聲骨密度測量法,生化標記物測試[3,4]。其中,超聲骨密度測量法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骨密度測量法,具有無輻射、廉價、便攜等優點。
研究證實,骨質疏松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地區、營養、飲食習慣和運動等[5,6]。本研究結果表明,體檢人群在中年后骨密度呈現下降趨勢,女性骨密度值下降更為明顯。結果提示,防治骨質疏松在中年以后即應引起重視,且女性人群為防治重點。另外,女性人群骨密度自30-39年齡段達到高峰后便開始下降,尤其在50-59歲后更為突出。這可能與女性中年后絕經引發雌激素水平下降相關。骨密度的影響因素眾多,本文表明,骨密度與年齡、SBP、UA、TG及FBG呈負相關。這提示,控制BP、UA、TG和FBG水平對預防中年以后骨質疏松可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結果與國內其他地區相關研究結果一致:中年后骨密度開始下降,尤其是女性進入50歲后,其下降速度更為明顯;高脂代謝相關因素(高BP、UA、TG和FBG)加速骨質流失。所不同的是,本研究總體人群骨密度隨年齡的變化呈先升后降表現,可能與不同研究納入的人群年齡幅度相關。本項目納入研究的30歲前的年輕人群較多,而此類人群正處于生長發育過程,不可避免的存在骨密度增高趨勢。此外,鑒于其他學者研究結果顯示,骨密度與BMI呈正相關[8],本研究卻并未發現兩者的關聯性。
作者:方雯 單位:江蘇大學附屬醫院體檢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