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口流動因素對養老保險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養老模式與養老資源存在著對應關系。從理論上講不同養老模式下,養老需求的負擔形式也不相同。人口的流動因素影響著養老資源的供給,因而影響養老模式的選擇。人是社會生活的主體,我們可以將其分為微觀的個人、家庭,和宏觀的社會。在不同養老模式框架下,養老資源有著不同的特點。人口流動帶來最明顯影響的是人口老齡化的影響。意味著老年撫養系數上升,勞動年齡人口比例最終趨于縮小,也就是創造財富的人口減少,享受財富的人口增加。在一貫的中國家庭養老模式下,個人和家庭主要承擔兩方面的內容:一是養老資源的提供;二是養老功能的實現。但是,在國民收入的分配體系中并沒有把這兩方面的費用進行直接參與。因此,這種增加的農村養老負擔由家庭勞動力所承擔。這就要求擴大養老資源獲取范圍,分散養老風險,養老模式必然由家庭向社會轉變。在社會養老模式下,養老費用直接參與國民收入分配,老齡化必然導致養老費用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擴大。老齡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加之福利剛性,必然使國家財政不堪重負。
二、中國農村養老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養老資源供給與需求產生矛盾由于農村人口老齡化的增加導致了農村勞動年齡結構老齡化的增加。而在農村勞動年齡結構老齡化的增加必然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下降,進一步對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發展產生了消極的影響。究其原因在于第一,在農村勞動者年齡結構高低影響著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由于農村的生產和經營多數是與體力相關,所以,在勞動以及生產經營這些方面,農村的老年人和青壯年人相比要相差很多。第二點,由于出現了在農村老齡化的問題,從而減低了農村在生產基金的運用率。我們知道積累和消費基金是呈反向關系的,這一關系的前提條件是一定的時期內某地區國民收入一定的情況下發生的。基于這種觀點,農村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勢必導致農村老年人口消費量的增加,在某種程度上消費量增加的直接結果是降低了生產基金的積累。農村生產基金的下降降低了勞動生產率,而這些又降低了經濟增長速度,進而減弱了農村養老的經濟基礎。第三點是老齡人口比例上升,老年被撫養比率也逐漸變大。這說明勞動年齡人口不僅要承擔自身的生活成本的費用,還要承擔由于老齡化增加造成過多的老年人口生活成本的費用。因此,加重了農村很多青壯年的生活成本負擔。而這些問題又對社會增加負擔,進一步增加了農村老齡化問題的解決。由于農村很多勞動力涌向城鎮,使得農村的青壯年減少孤老家庭增多。而這些老人的養老狀況相對較差。
2、人口流動對中國傳統養老觀念的影響由于中國傳統觀念的影響,多數人們認為“家庭養老”、“養兒防老”是養老的一種理性選擇,特別是中國農村把這種選擇作為自己養老狀態的一種穩定預期。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不斷的進步,城市的現代家庭觀念和養老觀念影響了農村的打工者,這些在城市中的農村流動人口從對新型養老保障觀念的認識、了解到接受,逐漸替代傳統的養老觀念。促使很多的農村人加入到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這種思想的產生打破了原有的家庭的養老模式,使中國的老年人養老面臨嚴峻的考驗。人們不得不需求符合新形勢下的老年人養老模式。但這種模式的選擇必須建立在符合現有人口流動大環境的前提。
三、解決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對策
人口流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人們生活的各種方面,而最主要的影響是家庭的流動。這種流動主要是降低了家庭養老功能,再加上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使原有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不相適應。這正是中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所面臨的嚴重考驗。因此,中國農村在人口流動的背景下,人口老齡化、人口流動、人口分化等因素對養老保障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現有的情況來說,中國農村養老問題的解決,更加適合選擇社會養老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所結合的因素很多,但主要的選擇應該是從中國的實際國情出發,從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并且要結合人口流動背景來考慮。由于中國農村地區各自有自己的人口特征,所以,在考慮農村要老模式的選擇上不僅要考慮人口流動的普遍特征外,還應在人口流動背景下,對中國農村養老模式的選擇,結合農村地區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觀念的轉變,社會養老替代家庭養老是必然趨勢。
作者:趙麗娟單位:吉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機關事務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