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產學研載體對產業發展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1管理模式有待改進
長期以來,高校重視國家政府部門的各類基地建設,究其原因,一方面,這些基地建設可以獲得國家大量的經費補貼,另一方面,這些基地建設是國家考評高校的重要指標,有了這些基地,可以吸引各類人才,因此,對這類基地的管理,除了國家的各項制度外,高校也制定了多項相關政策。然而對于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而言,由于是高校與企業建立的,國家或地方政府沒有補貼,對提高高校聲譽影響甚微,因此高校很難出臺有針對性的管理模式對其進行規范管理。目前多數高校對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管理比較松散,只要企業提出申請,支付一定費用,高校就同意掛牌成立,高校對后期研發工作也不進行要求。這種管理模式不利于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發展,不能起到其作為溝通高校與市場的橋梁作用,一旦建設不好,將對企業進行產學研開發的積極性造成一定挫傷,也會影響高校的聲譽。
1.2考核制度缺失,科研團隊凝聚困難
由于沒有國家層面的制度限制,對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考核多由高校執行,但多數高校幾乎不對成立的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進行考核,一方面是管理層主觀或客觀上的輕視,造成管理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出于對企業的態度不明確,比如運行不好,高校管理層要顧及各方利益,考核后該如何繼續,這是一個難題。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造成參與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研發工作的科研團隊沒有保障。由于從事的是企業委托開發項目,在高校“重縱向”“輕橫向”的考核體制面前,參與這些項目研發的教師絕大部分是臨時性的,對于這些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核心成員,高校并沒有給他們特殊的政策,因此很難形成一支有凝聚力的產學研科研團隊。
1.3企業的誠信問題
部分企業的目標只是與高校成立產學研合作載體,然后利用這個載體的名聲來獲取經濟利益,這在企業與高校的合作過程中偶有出現;還有企業在合作過程中不能信守承諾,不能按時足額將研發款項撥付給高校,甚至以各種理由來推脫責任,造成載體運轉不順暢,損害了高校教師參與產學研工作的積極性。
1.4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
雖然政府屢屢出臺支持產學研合作的項目和政策,但尚未對處于產學研前端的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予以支持,政府對產學研合作的支持都是體現在科研項目中。如江蘇省出臺了重大成果轉化基金項目和產學研前瞻項目,均是對大型產學研項目進行支持,扶持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產品,而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作為一個有實質內容的研發平臺,處于產業的前端,政府未進行有效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資助。據了解,目前只有無錫、蘇州等部分城市的科技主管部門出臺了相應政策,對校企成立產學研合作研發平臺予以“通過后補助”的形式進行支持,但在實際操作和認定過程中也存在相應問題。
1.5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地點問題
高校和企業對產學研合作載體都有一定的訴求,將其建設在高校還是建立在企業,雙方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解決方案。產學研合作載體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機構,教師作為高校的一個成員,其科研成果將作為職務工作的一部分而受到學校的考核,高校不希望教師從事學校不認可的科研工作,另外,學校認為教師的主體工作還應該在高校內,因此希望將基地建設在高校,而企業則希望維持一個有研發團隊和研發場所的機構來提升企業形象,因此希望將基地建設在企業內。可行的方案是將產學研基地建設在兩個地點,由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參與研究,以滿足雙方需求。
2加強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建設的策略
2.1端正態度,完善管理機制
首先,高校要重視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建設,要做好頂層設計,規范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的各種行為,完善載體的成立、審批、考核制度,做好校企雙方定期溝通,做到有問題早發現、小問題早解決。其次,高校要特別重視企業的經費投入管理,對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要設立專門的賬戶進行管理,并定期向雙方匯報經費使用、項目進展以及載體建設情況等。最后,高校和企業要妥善處理好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問題,最好是在雙方簽訂項目時就對成果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約定。
2.2明確研究方向
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建設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雙方前期溝通所決定,而在雙方溝通過程中,產品研發方向是一個關鍵因素,因此在雙方成立產學研基地前,必須形成一個可行性研究報告,在可行性研究報告中要詳細規劃研究方向與內容、市場狀況、雙方具備的條件、資金投入規模,對方企業規模等,從而綜合考量。高校要從是否對高校的學科建設有推動作用、是否有利于產生大型科研成果、是否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連續性等方面對其進行評判;而企業則需從高校技術儲備、人才力量、企業自身技術承接力、市場狀況、企業資金充裕度等方面進行評判。
2.3規范校企行為,避免越位、錯位
產學研各方要形成戰略聯盟,首先緣于各方真誠、強烈的合作需求與意愿,合作各方應具有結成“戰略伙伴”關系的戰略眼光與戰略意識,并且明確各自在合作中的定位,避免“缺位”“錯位”與“越位”現象的出現。只有在形成共識,對各自的角色與作用有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才可能形成互相信任的關系,而相互信任與相互支持對產學研戰略聯盟的形成是至關重要的。
2.4政府加大投入
作為連接高校與企業的一個緊密紐帶,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對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科技推動生產力發展具有獨特的作用,政府部門加大對重大成果轉化投入的同時,也要關注這類平臺的建設,為這類平臺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例如,對符合政府產業政策的一些校企產學研合作載體給予部分引導資金,對參與基地建設的相關企業給予一些優惠政策,引導企業與高校從各個層面上進行產學研合作。
3東南大學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模式
東南大學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是總結高校與地方和企業合作經驗、提升合作理念、擴展合作空間、加強合作深度、創新合作機制的探索。通過這一合作模式,學校希望實現傳統校企合作的“四大轉變”,即由個人行為向學校的組織行為轉變,由高校部分科技人員的合作向覆蓋學校所有學科和職能的合作轉變,由單純的項目合作向平臺建設、成果轉化、人才交流等多方位服務轉變,由短期的項目或單位合作向建立穩定長效合作關系轉變,最終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長效持續的合作關系,以達到“1+1>2”的創新倍增效應。為此,東南大學專門出臺《東南大學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管理辦法》,對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從成立、運行、考核、撤銷等各個方面給予指導和規定,并要求各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在具體的項目確立和合作上一定要做到學校的各個學科和人才資源向企業輻射和開放,使其真正成為企業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支撐力量。
4結語
截至目前,東南大學與各類企事業單位成立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87家,其中不乏飛利浦、IBM、哈曼國際等國際知名企業。通過建立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各類企事業單位投入到東南大學科研經費已經超過2億元,同時以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為依托,校企雙方共同申報發明專利近400項,獲得國家、省部級和市級科技獎項12項;以聯合科研機構為基礎,學校還培育發展了兩個國家級的工程(技術)中心,一批省市級工程中心及行業公共服務平臺。應該說,東南大學的校企產學研聯合科研機構模式真正發揮了高校人才與技術、企業市場與資金的優勢,實現了高校科技人員與企業技術人員零距離接觸,從而加快了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的進程,實現了校企優勢互補、互惠共贏。
作者:華亮量單位: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