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自然主義生態觀的運用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隨著自然資源的日益短缺,人們意識到當代包裝設計理念導致的資源浪費,采取以自然為本的生態設計理念。包裝設計,尤其是食品包裝設計,不僅僅要考慮設計的美學價值,更要思考設計所體現的生態價值。本文從食品包裝的造型結構自然化、材料生態化等方面進行闡述,分析食品包裝設計在自然主義的生態觀的趨勢,探索如何在食品包裝設計中恰當融入自然主義的生態觀。
關鍵詞:
自然主義;生態觀;食品包裝設計
隨著人口劇增,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與此同時,食品包裝所帶來的食品安全問題也成為人們重視的問題。面對現實的嚴峻,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心理日益迫切,這種心理需求引發了包裝設計師不再忽略過度設計帶來的各種問題,轉而尋找新的設計理念,在不斷探索新的設計觀念、材料、形式的同時,自然主義的生態觀與設計的聯系成為我們重新思考的問題。
一、自然主義與生態觀的概念
自然主義最初受到近代實驗科學的啟發,再經歷了自然科學領域后影響了19世紀的文學和藝術流派。在英國工藝美術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威廉莫里斯的推動下,“師法自然”、“回歸自然”的設計思想為人們所熟知。[1]這種設計風格在新藝術運動時期達到高潮,自然主義風格也隨之成為當時最重要的設計風格之一。自然主義風格在形式上強調藤條、原木、昆蟲等自然的造型特點,色彩上如海洋色、原木色等清新自然。自然主義風格可以理解為舒適健康、綠色環保的體現人類崇尚自然,追求內心純真自由的心理需求的藝術風格。生態觀,生態觀是人類對生態問題的總的認識或觀點。自然主義的生態觀是指在材料和產品的設計中將保護環境因素、人類健康因素和安全意識有機地融入設計中,宣傳生態環保的理念。[2]并關懷人們親近自然的情感,為設計注入情感價值。
二、自然主義生態觀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1包裝造型設計上的創新包裝造型是盛裝產品,傳遞產品品牌等相關信息的重要媒介,食品包裝造型設計不僅要按照食品的特點來設計,更需要設計師運用巧妙的表現手法體現食品包裝的便利與審美的功能。自然主義的生態觀要求食品包裝造型設計通過利用形態的變化,將包裝功能與審美品位相結合,同時兼顧設計的自然環保性與人文關懷性。形態模擬法是食品包裝設計在自然主義的生態觀的重要表現方法,是基于對某種自然形態進行造型的模擬,可分為具象形態模擬與抽象形態模擬。食品包裝中的具象形態模擬造型設計,具有很好的識別性,容易使人聯想到自然界中的具體形態,拉近人與設計的距離。如圖1.金榮翔的《純粹器型美》端午主題包裝設計,巧妙借由自然界中竹筒的器型,純粹的表達了端午粽包裝的器型美,使消費者在品嘗粽子時,能夠感覺到一種清新,新鮮的味道。整體表現出濃郁的自然韻味。包裝造型的抽象形態模擬要把握好抽象的程度,在人們可識別的情況下,渲染一種含蓄并耐人思考的意味。如圖2.BzzzHoney的蜂巢形創意蜂蜜包裝設計,該設計利用蜂巢的自然形態加以抽象概括,外部運用自然環保感受較強的木質材料,做出大小不一的圓弧造型。內部采用玻璃瓶盛莊蜂蜜。整體外形看上去好似蜂巢,這種利用蜂巢天然造型元素抽象創新出的包裝設計與產品的主題和市場定位十分契合。消費者在看到該包裝時就能聯想到自然界的蜂蜜,給人一種新鮮、無添加的感受,從而提升對產品和品牌的好感度,既融合了自然主義風格,又散發時尚感,獨特又別具一格。
2包裝材質選擇上的創新追溯根源,在包裝材料的創新,中國古人可謂是先驅,最早的天然包裝材料就是葫蘆。《詩經大雅》中有“綿綿瓜瓞,民之初生”的句子。其中的“瓜”便指葫蘆。葫蘆是天然環保,防護性良好的包裝材料,在原始社會時期被作為天然的容器廣泛使用。現代的生態環境材料理念則是在1992年,日本東京大學山本一良首次提出。近些年來,在科技的推動下,食品包裝材料的生態化也做出諸多創新,例如可降解的紙漿塑模材料和可食性材料。紙漿塑模主要是以廢紙為原料,用特殊模具塑造出各種形狀的立體紙制品技術。紙漿模塑因其可降解性,可回收利用的特性被設計師廣泛使用于食品包裝領域。日常生活中,我們在各大超市看到的蛋托的包裝便是使用了紙漿塑模技術。除了衛生環保的功能,紙漿塑模的體積小,可堆疊,可最大限度地代替塑料泡沫類包裝應用于緩沖包裝上,方便交通運輸。可食性包裝材料是從食品的食用角度,是對人體和自然無害的生態包裝材料。可食性包裝材料主要以淀粉、蛋白質類、植物纖維等天然材料為原料加工而成。可壓制成薄膜,用于糖類以防包裝與產品相粘連。也可制成一次性食品包裝盒,起到良好的防油作用。同時,紙漿模塑和可食性包裝材料因其成本費用高,在應用的領域范圍還不夠廣泛,一些生產廠家依舊使用泡沫塑料,以紙漿模塑代替塑料制品的觀念還沒有深入人心。可食性包裝材料多采用纖維類原料,如果儲存方法不當,容易造成食物發生變質腐壞。第二,因其技術工藝還處于開發階段,應用范圍還主要是糖類、糕點類,起到防止粘連的輔助性包裝。但基于兩者環保的特性,相信會在不久的將來在一次性食品包裝上廣泛使用。
三、自然主義生態觀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趨勢
1文化與情感的傳遞在自然主義生態觀的包裝設計中融入文化與情感元素已經成為世界包裝設計的大趨勢。包裝設計開始越來越多地注重文化與情感,意味著人們不再滿足于包裝基本的實用功能,而是要求設計傳遞出更多的追求個性化與情感價值。臺灣的食品包裝設計注入了本土特色的文化解讀,產生了不同于其他自然主義生態設計的新趨勢。臺灣因其地理特點,多產農作物。趁著有機食品之風興盛,臺灣的食品包裝設計利用本土優良的農作物,揉入臺灣普羅大眾的生活情感,販賣臺灣的文化。如圖3是掌生穀粒的包裝設計,是掌生穀粒臺灣東部的稻米品牌,其稻米包裝采用精致的棉布與傳統的書法元素,每種稻米印著各自的品名和產品特色,消費者在購買產品時就會得知如何選購和保存這些稻米,選擇設計自己的稻米從而對稻米有了新的認識。消費者也通過購買掌生穀粒了解臺灣本土的稻米文化。另外掌生穀粒與稻民互動親密,從種植到收獲全身心的體驗稻米的生長過程。在銷售時搭配講述產品背后的故事的唯美動人的文案宣傳,使包裝不再是冰冷的,而是時尚,又令人感動的,在不經意間傳遞用心的創意。
2以人為本的生態設計生態設計概念對自然主義生態觀的食品包裝設計有著深刻的影響。食品包裝設計本身就要求對食品起到食用安全的功能。生態設計倡導的可降解、可再生的設計,可見食品包裝設計與生態設計有著緊密的聯系。另一方面,生態設計也體現在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日本的食品包裝設計過程中注重生態環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日本傳統文化就十分崇拜自然,加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敬畏天命”、“師法自然”的思想對日本的包裝設計也產生了巨大影響。日本的食品生產商在食品包裝上盡量選擇低碳環保可循環利用的材料,倡導造型簡約,盡量少使用裝飾色彩,突出材料原本的天然肌理的美感,注重開發新技術,創新食品包裝。日本的食品包裝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折紙技術,例如普通的牛奶包裝,有90%的包裝使用有折痕的紙質材料,這種帶有折痕的紙制品與之前介紹的新型材料相比,成本較低,容易壓扁,不占空間,從而減少了運輸成本。同時簡化了食品的包裝形式,快速傳遞包裝的設計內涵。并且,牛奶飲料類產品多為兒童食用,折紙包裝可以教育小朋友從小樹立環保、愛護自然的觀念。使包裝設計帶給人們更多的理解和關懷。
四、結語
自然主義的生態觀著眼于設計與自然的平衡,在食品包裝設計中充分考慮到包裝的造型與結構的合理,采用可循環利用的環保材料,其安全質樸的包裝特點可以更好地與消費者溝通,最終受到消費者的喜愛。設計的情感價值在于滿足了人們的現實情感要求。自然主義的生態觀除了倡導師法自然、低碳環保的設計理念,更注重包裝設計帶給人們的情感價值,對消費者的深層次的人文關懷與理解。這種以人為本的觀念,使產品通過包裝滿足消費者的情感需求,實現良好的生態環境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標。
參考文獻
[1]高兵強.工藝美術運動[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3
[2]楊路.王安霞.對后金融危機時代解決過度包裝的一點思考[J]包裝工程,2011.
[3]漆麗紅.淺析日本包裝的生態設計[J]中國包裝工業.2014.
[4]歐陽超英.王瀟.論商業平面廣告的可持續發展設計[J]藝術與設計.2014.
[5]曹盛盛.淺談現代西方設計理論中倫理訴求演變[J]藝術評論.2015.
作者:張思琦 單位:東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