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演化規律探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本文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來解釋當代資本主義運行方式與內在矛盾變化。從而總結出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演化規律。最終說明在不改變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為克服先前危機所進行的局部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部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反而會產生新的矛盾和危機,并最終導致資本積累體制的崩潰、經濟停滯和社會沖突的激化。
關鍵詞: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演化
馬克思在對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解釋中,將資本主義存在的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視為基本矛盾。這一基本矛盾派生出來兩個具體矛盾分別為:一是個別企業生產的有組織與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的矛盾,二是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購買需求縮小的矛盾。在每一個歷史階段中具體矛盾的內涵在不斷復雜與深化。關于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發展過程實質也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過程。但從歷史發展過程中來看,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總是不可避免,危機是社會對矛盾激化的一種反應,危機從量到質的變化就是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從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到另一種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社會形態從低級向高級邁進的表現,是新形態對舊形態的一種否定。因此要了解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就要弄清其內在矛盾的演化規律。
一、當代資本主義界說
資本主義的歷史已經有500多年,當代資本主義的界限劃定為二戰結束以來的資本主義。[1]從當前跨國公司與資本、生產等的國際化與全球化來看,二戰后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從私人壟斷資本主義轉變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再到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這個轉變過程中,當代資本主義總是由一個“中心-外圍”的體系構成。“中心”是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外圍”則由相對落后不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構成。其與社會主義的關系表現為并存于競爭,從蘇聯社會主義的迅速發展開始,這種關系就一直存在,從蘇聯解體與東歐發生劇變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一躍成為社會主義道路上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和二戰前的資本主義相比,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些新變化。首先,由于所處的特殊的歷史階段,之前的資本主義主導的經濟發展方式是自發發展,現在國家會在生產關系上不斷進行干預。一方面,這是在戰時與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為了其經濟發展所作出的在當時是為之有效的做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大危機后使得社會主義力量涌現出來,這也是為維護自身發展所進行的必要改良。其次,在新科技革命下科技水平與生產力會加速發展,勞動生產率就會大大提高,自由競爭時期,工業的年均增長率約為2%,到了壟斷資本主義時期達到3%左右,到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后,年均增長達到6%左右。最后,從國家壟斷到國際壟斷的資本主義,國際市場不斷擴大,跨國公司數量增加,經濟呈現出全球化趨勢。
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內在矛盾分析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條件下,自然而然所形成的必然結果。一方面,在20世紀中期即二戰后,發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從而整個世界發生了深刻變革,以信息科學、材料科學為前沿,計算機、生物工程、空間、新能源等技術應用作為特征帶領人類走進信息時代。科技革命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社會分工進一步細化,一些新的技術開發所需要的大量財力物力是私人壟斷企業無法提供的,使國家干預成為應時之必然。另一方面,羅斯福新政應對危機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戰后各個國家面臨的戰后重建都使得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加強,從而資本主義國家奉行凱恩斯主義主張國家干預經濟來調節生產、刺激消費、保證就業,從而防止經濟危機的發生。二戰后,美國經濟實力雄厚,成為資本主義的世界霸主。以美元為中心,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形成,從而維持了戰后各資本主義國家的穩定。[2]該體系的形成也加強了各國貿易與投資發展。在該階段中,壟斷資本與國家政權融合在一起,調節經濟并且制定反危機策略。這一系列措施緩和了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生產不是完全無計劃無政府,勞資關系得到緩和,從而出現了戰后20年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階段。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斷發展穩固,使生產力不斷擴大,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出現了新的特點。第一,壟斷和競爭并存,國家和市場并存。壟斷組織為獲取更多剩余價值從而保證自己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國家扮演了一個超資本階級,實質代表了壟斷階級的利益。第二,資本剝削勞動加劇,且手段日益隱蔽化。生產技術不斷提高,生產自動化模式形成,企業管理不斷優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工人的勞動量,從而為壟斷資本家創造了更多剩余價值。第三,各國經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導致激烈競爭,進而擴大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加劇各國間的矛盾。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初始的穩定條件為資本主義經濟帶來很多擴展空間,但并未改變資本追逐剩余價值的本質,從而帶來了一系列新矛盾,隨著新矛盾的激化,新一輪危機蓄勢待發。
三、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內在矛盾分析
20世紀70年代,由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矛盾激化,導致了“滯漲危機”。此時凱恩斯的理論顯得束手無策。為克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的內在矛盾與危機,美國在70年代末開始了新自由主義政策,主要包括:第一,摒棄凱恩斯需求管理政策,認為政府干預有失經濟績效;第二,私有化公共財產、公共權利;第三,壓縮社會福利開支、減稅;第四,減少對金融市場的管制,實行自由貿易。這些政策促使美國在80年代出現了利潤率上升的一個繁榮時期。同時資本的自由活動范圍擴大,并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資本主義進入以新自由主義為主導意識形態的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這一階段,當代資本主義出現許多新的特征,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流動來尋找最佳資源配置;跨國公司的數量與規模都越來越大,造成壟斷資本集中與競爭越來越激烈;金融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金融投機活動日益猖獗。[3]這些新特征將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帶向全球范圍,造成全球范圍的經濟加速金融化、金融加速虛擬化和泡沫化、金融資本的流動與運作不斷自由化、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背道而馳、一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變成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一國的貧富差距變成全球范圍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企業內部生產有組織與整個社會生產無政府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這主要反映在金融企業內部的有組織和有計劃性與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無政府狀態的矛盾;生產無限擴大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購買能力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主要體現在實體經濟本就已經出現嚴重生產過剩的情況下,金融化所導致的金融投機日益活躍,從而使得實體經濟生產過剩情況更加嚴重,隨著虛擬資產泡沫破裂,勞動人民負債累累。隨著國際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基本矛盾的不斷激化,資本主義不顧生產擴大與消費狹小之間的矛盾,而是試圖通過一系列的金融創新,用虛擬資本來試圖打破這一限制,造成表象上的消費不斷擴大,對企業造成一種畸形預期。[4]而通過貸款消費的形式實質上仍然表現出的是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不足的問題。虛擬資本過度泡沫化后導致虛假需求和生產過剩,生產過剩又反過來導致金融泡沫迸裂,使所有的虛假摘掉面具后,資本主義的生產過剩問題表現的淋漓盡致。2008年爆發國際金融危機。
四、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演化規律
對于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演化規律可以從不同的資本積累體制的演變中來看。當一種資本積累體制出現時,人們此時對于利潤的預期會趨于一個穩定狀態,決定利率的因素在此時也是可以得到保障的,從而會出現較高的投資水平,進而導致經濟擴張,這種經濟上的擴張與繁榮在初期對這種生產方式起到一個穩固作用。[5]隨著擴張進一步擴大,資本主義內在矛盾就會不斷被激化,在不同的資本積累體制中內在矛盾的具體特點不同,但最終的表現形式都是歸結到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所總結的一個基本矛盾兩個派生矛盾的固有矛盾體系中。矛盾的激化從而導致原有資本積累體制內部不穩定,從而經濟伴隨著危機陷入一個長期停滯的過程。經濟在長期停滯的狀態下時,資本主義剩余價值生產與剩余價值的實現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從而一切生產就會朝向恢復利潤率與積累條件的方向。這個過程就需要一個更適合經濟繼續向前發展的資本積累體制來代替,此時各種階級與社會力量會根據自身利益出發,對不同的積累方式有不同的偏好,最終會有一個主導地位的資本積累體制塵埃落定。
從此,新的更快的積累再次開始,期間通常都是伴隨著大的科技革命來推動生產力來實現。從一種資本積累體制所代表的生產方式到另一種資本積累體制所代表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生產方式由低級形態向高級形態演進的規律,這種演變規律是其在自身發展和完善中同時發生自我否定的歷史必然性。但在這一演變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基本制度并未改變,資本主義經濟體制為克服先前危機所進行的局部調整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內部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反而會產生新的矛盾和危機,并最終導致資本積累體制的崩潰、經濟停滯和社會沖突的激化。
參考文獻:
[1]劉俊奇.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與危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張俊山.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發展與當前資本主義金融危機[J].教學與研究,2009,V(10):60-66.
[3]張雷聲.資本主義基本矛盾與當前國際金融危機[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23(5):48-53.
[4]孟捷.新自由主義積累體制的矛盾與2008年經濟—金融危機[J].學術月刊,2012(9):65-77.
[5]麥克多諾.當代資本主義及其危機[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作者:石高宏;李夢園;毛宇 單位: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