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課堂比較閱讀教學探索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比較法作為一種創作上的表現手法,現在人們已經賦予它更廣泛的內容,使其作用遠遠超過了這個范圍。比如說文學分析、文學評論中就出現了比較文學之說。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萬事萬物的。”中國有句名言“: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可見,比較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語文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方法———講述、串講、分析等雖然有其不可低估的優點,但也有它的弊端,如針對性太強(易局限于所講述課文),還會造成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使學生處于被動狀態。于是,筆者把比較法引入課堂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所選課文作者的比較
任何文章都有作者,而要求講述的多是在文學史上地位突出,人們較熟悉的作家。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學的巔峰,唐詩又為大多數學生喜愛。李白、杜甫、韓愈、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作家的詩作,語文課本已多次選編。在進行作者介紹時,有意識把同一時期的作家放在一起介紹,如李杜(盛唐)、韓白柳(中唐),有時又把具有同一風格的作家如李白和李商隱(同屬浪漫主義作家)放在一起講解,從而讓學生明白,為什么同一時期的作家會產生不同風格,而同一風格的作家為何詩歌語言又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進而聯系時代背景進一步分析。這樣,就會對作品分析起到鋪墊的作用通過比較,學生學習的興趣大大增加,思路開闊而且清晰,也打破了學生對文學常識死記硬背的陳規。既溫了故,又知了新;既教了書,也育了人。
二、文體的比較
語文教材是從不同的角度選編的。我校選用的教材中有這么幾篇:冰心的《笑》,從《紅樓夢》中摘錄的《一場各具情態的笑》,《聊齋志異》中的評述性文章《嬰寧的笑聲》,周汝昌的《談笑》。對于這些相同題材的文章,該如何講解呢?經過考慮,我讓同學仔細閱讀這篇文章,然后討論分析它們各屬什么文體?語言表達上有什么不同?冰心的《笑》和《一場各具情態的笑》同屬記敘文,前者是一篇散文,以情動人;后者屬小說,以形感人。兩篇都為《笑》的說明文,其一質樸、簡明,是一篇平實性說明文;另一篇生動、形象、詩情洋溢,是一篇文藝性說明文。兩篇議論文,其中《嬰寧的笑》有議論,又有敘述;《談“笑”》有議論,有說明。通過比較,讓學生享受到多種藝術滋味,進一步了解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種問題的特點,掌握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應如何運用于不同問題,從而使學生打破了思維定式,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同一個問題。
三、詞語的比較
詞語是構成句子、文章最基本的單位。每篇文章,無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都有需要學生掌握的詞法。如何讓學生掌握它們的意義和用法,以便更好地進行運用呢?于是筆者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將主謂詞組、動賓詞組等容易混稀的詞組加以對比;有的詞語盡可能尋找其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以加深學生的印象。學生普遍反映,現代文中的詞語較之文言詞語更容易掌握。文言文中的詞語,學生普遍反映較難把握。文言詞語難點不外乎這么幾種情況: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和多個詞表示同一意思。學生面對紛繁復雜的詞語,一籌莫展,時常是學了后面的內容又忘了前面的內容。這時,筆者往往采用“詞典式”的教學方法,把同一詞語的不同意義或同一意義的不同詞語概括在一起,并且注明其出處。如“之”在文言文中是個非常常用的詞,表達的意義和作用也各有不同:(1)“之”做結構助詞,分三種情況:①放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相當于“的”,如:是寡人之過也《燭之武退秦師》,臣之妻私臣《鄒忌諷齊王納諫》。②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義。如:行李之往來《燭之武退秦師》。③無義,湊音節。如:公將鼓之《曹劌論戰》。(2)“之”作代詞,①代指人,如: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石鐘山記》。②代指物,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勸學》。③代指事,如:今為公室之美為之《孟子》二章。(3)“之”做動詞,解釋為“去、到”的意思。如:杳不知其所之。《阿房宮賦》。
又如在古漢語中,“輩”“儕”“族”“曹”等詞相當于漢語中“同志們”“朋友們”中的“們”的意思,表示群體概念,而“奚”“安”“胡”“何”則屬疑問代詞。在教學中,把它們分類排列出來,并舉出已學過的或沒學過的課文中的例子來比較。這樣,學生既回顧了以往的知識,又增加了新的營養。當然,這需要教師付出較多的心血來收集、整理。但這并非單方面的受益。有一次,一個學生問晚唐詩人杜牧的《山行》一詩中“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里“坐”如何解釋,當時筆者也拿不準,“坐”在《信陵君竊符救趙》中已多次出現,一是作動詞,古人鋪席于地,兩膝著席,臀部壓在腳跟上叫“坐”;另一意思是名詞———座位,學生都已掌握。但在杜詩中這兩個意思無法解釋通。經查找了許多詞典,發現“坐”還有“因為”的意思,用這個意思解釋詩中的“坐”準確、恰當。在這種比較中,教師和學生都增長了知識,也就是所謂的“教學相長”。
四、人物形象的比較
人物形象的比較多是在講解記敘性文體如小說、戲劇時進行。人物比較又有不同的人物的比較,同一人物不同活動的比較,選用何種方法要視情況而定。比得好,可以起到一石二鳥的作用。曹禺作品《雷雨》中的周樸園,不但是一個狡猾、陰險、血債累累的資本家,而且是一個自私、殘忍的偽君子,是一個道貌岸然的封建家長制的衛道士。這一點,與大家所熟悉的《紅樓夢》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賈政的性格如出一轍,可以一比。同為吝嗇鬼的典型,莫里哀筆下的阿巴公,巴爾扎克筆下的葛朗臺,果戈理筆下的潑留希金,他們的貪婪、愛財如命又各有千秋。
在上《守財奴》時,將這幾個人物放在一起,通過比較,既讓學生掌握了人物的共性,還欣賞到了世界各民族文學人物畫廊中豐富多彩、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可謂一箭雙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中,林沖的性格在故事發展的前后截然不同。他為什么由一個本來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武術教官,最終變成一個勇敢叛逆的梁山驍將呢?緊緊抓住人物性格的“變”,把他置于整個故事發展中進行分析,這樣,既突現了人物性格的獨特,又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了解整個故事情節。
五、表現手法的比較
表現手法方面可比的東西很多,同是韻文、詩、詞、歌、賦等文體的押韻又各有特點。有的要求嚴,有的要求寬。又比如,比喻和夸張是寫作者較常用的表現手法。但在不同文體中,其特點和要求則不同。
科普說明文中也時而有形象的敘述和描寫,如《一次大型泥石流》中把泥石流比作巨龍、火車、黏粥等,但這種比喻不含主觀想象與夸張,而是客觀地展現事物的形象,以說明事物特征,增強說明效果,使讀者對所說明的對象有較清晰而深刻的認識,目的是“教人有所知”。而記敘性文中的比喻則不同,如《長江三峽》中的比喻生動貼切,有聲有色地描寫了長江三峽的綺麗風光,又融入了作者強烈的心理感受,是形象性與主觀性結合的產物,使人如身臨其境,受到感染,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綜上所述,比較法在課堂教學者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既能很有條理地擴大學生知識面,又能縱向深化知識。當然,一堂好的、成功的課應該是多種教學方法綜合運用的結果,而絕非單純運用比較法所能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