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建立與舞臺藝術的關系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作者:王相華單位: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藝術創作與研究中心
政策建設與文藝表演團體發展
根據舞臺藝術鉆石模型理論,政府文化訴求與文藝表演團體的發展相輔相成,不可分割。政府通過政策建設影響舞臺藝術發展格局與方向,舞臺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為政策建設提出新要求,督促政府適時進行政策調整。
(一)政策建設對文藝表演團體發展格局的影響
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舞臺藝術相關政策建設也不斷變革,從而影響到文藝表演團體的發展格局。從政策發展脈絡上看,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文藝管理體制逐步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和地方管理的雙系統模式基本格局并延續至今。上世紀8”年代以來,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使國有院團改革工作提上日程并成為一根主線貫穿至今。伴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及政治體制改革的不斷探索,國有院團在經歷了“承包制”“雙軌制”“轉企改制”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后,逐步明確了改革的時間表和路線圖。與此同時,作為演藝領域民營經濟的代表,民營文藝院團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成為了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當前舞臺藝術政策體系可以看出,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舞臺藝術發展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不斷深入,文藝表演團體發展的綱領性政策也在不斷成熟和完善。
政府對文藝表演團體的文化訴求始終處于政策建設的主導地位,并在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形成了對國有院團的文化功能定位:文化傳承功能、藝術生產功能和市場經營發展功能。[3]基于這些文化訴求,政府通過一系列政策建設扶植國有院團發展:管理體制上,大部分院團延續了事業管理模式的特色;資金投入上,不同形式的財政撥款依舊是院團主要的資金來源。在政策和資金的雙重保障下,國有院團尤其是部屬、省屬院團聚集了大批優秀人才,保證了其在藝術生產上的優勢,使其在評優評獎、文化傳承及對外文化交流活動中成績突出。
然而,當前的政策體系也給文藝表演團體的發展造成了一些不利影響。首先,對絕大多數國有院團而言,政府依舊是其投資主體。但由于政府的投資缺乏相應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有效監管,國有院團壓力較小,追求經濟效益的動力相對較弱。其次,政府采購類演出和調演匯報活動又是國有院團的主要市場,民營院團目前還很少能涉足這一領域。這就形成了政府既是國有院團最大投資者、又是主要消費者,相對封閉的藝術生產、消費的循環,容易使國有院團在藝術生產上偏離觀眾的喜好、市場的需求。因此,有人戲稱當前國有院團的運營模式:“財政是投資主體,領導是基本觀眾,獲獎是根本目的,倉庫是最終歸宿”。[4]第三,由于政府公共財政的投入運作主要局限于政府文化管理部門附屬下的國有院團,民營院團的發展主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政府的財政支持非常有限。這使得大部分民營院團規模較小,難以吸引優秀人才和投資。
同時,因為政府是國有院團出資人,所以文化管理部門同時承擔了文化資產管理職能和公共管理職能,這在實際工作中容易造成“管辦不分”的問題。文化管理部門對文藝表演團體管理過多,影響過大,不但弱化了政府在全社會范圍內實施公共管理的職能,也在一定程度上束縛了院團發展的積極性,不利于新型市場主體的構建。
(二)文藝表演團體發展對政策改革的影響
面對舞臺藝術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從改革開放一開始,政府就力推文藝院團體制機制改革,不斷進行政策調整。目前,轉企改制、培育新型市場主體已經成為國有院團改革的核心環節,國有院團體制改革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但從整體上看,作為文化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國有院團的改革與其他領域的改革相比還比較滯后。從政策角度評析,這主要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改革,推動改革的主體力量是黨和政府,一切改革政策、方案都是經最高機構的設計和推動才得以實施的。這一模式存在的最大難題就是改革對象的內生動力缺乏。一方面原有體制的眾多既得利益者改革意愿不足,甚至存在強烈的抵觸心理;另一方面各級政府對國有院團改革也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對政府的改革方案在認識上也存在差異。
國有獨資的運營模式在改革初期有其合理性,有利于政府對文藝院團的管理,但在現階段不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因此,國有院團在現階段的改革應充分借鑒國有企業改制中股份制經營模式的成功經驗。對國有院團進行股份制經營不但可以調動演職員工的積極性,進而消除改革的阻力,還可以引入戰略合作者,拓寬院團資金來源。因此,探索更為靈活的改制模式應是下一步國有院團改制工作重點。民營院團的成長與發展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政策建設和市場經濟共同作用的結果。民營院團已經成為我國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繁榮演出市場,服務城鄉群眾作出了突出的貢獻。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在文化產業政策的激勵下,民營院團發展出現新態勢:一方面一些大型民營演藝企業把演藝和旅游相結合,實現了演藝企業質的飛躍;另一方面大部分民營院團由于缺乏資金等各種原因,發展仍舊較為緩慢,還未形成規模效應。
這些新變化的出現同樣對政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2””《年以來,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來鼓勵和促進民營院團的發展。但從目前效果看,民營院團的政策建設多為宏觀性、導向性政策,配套政策建設不夠完善,尚無法滿足當前民營演藝業的發展要求。這些新問題再一次給政策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想適應社會環境的變遷,推進舞臺藝術的繁榮發展,還要不斷調整政府管理職能和管理模式,完善相關政策建設。
政策建設與演藝消費市場的發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演藝消費市場的需求變化將會對舞臺藝術的發展產生更為重要的作用。結合舞臺藝術鉆石模型,我們重點分析文化政策建設與演藝消費市場及相關支持產業之間的關系。
(一)政策建設對演藝消費市場發展趨勢的影響
從當前發展現狀看,我國演藝消費市場主要由公益性文化消費和商業性文化消費構成。所謂公益性文化消費,指的是與送戲下鄉和政府節慶活動等相對應的,由各級財政出資、群眾免費觀看的“公付民享”型文化消費活動;所謂商業性文化消費,指的是由個人買票或集資進行文化消費的行為,包括城市劇場售票和村鎮演出市場的包場演出。公益性文化消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對保障欠發達地區群眾文化消費權益意義重大。以浙江省為例,浙江省目前出臺的有關公益性演出的政策包括“文化下鄉”“雛鷹計劃”“高雅藝術進校園”及“錢江浪花文化直通車”等項目,其中僅“送戲下鄉”一項,每年就不少于1萬場。[》]在政策支持下,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均推出相應的公益演出項目,公益性文化消費活動發展迅速,市場份額不斷遞增,發展勢頭良好。
商業性文化消費市場是演藝產業發展壯大的決定性力量,是群眾文化消費需求最直觀的體現,對舞臺藝術發展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從目前發展趨勢看,商業性演藝消費市場份額較小,遇到的難題較多。一方面從辯證的角度分析,公益性文化消費市場的增長必然會擠壓商業性消費市場的份額;另一方面當前出臺的鼓勵商業性消費增長的政策主要以構建健康有序的演出市場秩序、營造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為主。從長遠看,商業性演藝消費的增長需要逐步發掘和精心培育,最終依靠的是院團的努力,包括劇目的質量、院團的營銷等,僅僅靠政策支持是無法實現的。演藝業的發展壯大最終要依靠商業性消費市場的發展,依靠市場的力量,這就要求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科學合理地設計公益性演出模式,最大限度引入市場機制,鼓勵院團面向市場、面向觀眾創作生產。
(二)相關支持產業對演藝消費市場的影響
舞臺藝術的發展受眾多相關產業特別是影視、傳媒、科技、交通、旅游等領域的支持和影響。其一,影視與舞臺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雖然其誕生遠遠晚于舞臺藝術,卻因借助于傳播手段的創新,尤其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成為當前文化消費主要方式之一。影視業的發展不但擠壓了演藝市場的發展空間,同時也提升了觀眾的審美水平,給舞臺藝術的發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如何在當前傳播語境中,創新舞臺藝術傳播手段,擴大演藝消費市場,是舞臺藝術面臨的一個全新挑戰。其二,科技的發展不僅給舞臺藝術的發展帶來了挑戰,同時也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舞臺藝術是綜合性藝術門類,由表演、音樂、燈光、音響、舞美設計等眾多藝術門類共同構成。科技的發展極大地提升了舞臺藝術的表現力和觀賞性,助推了演藝消費市場的開拓。另外,經濟的發展、對外交流的增多以及高速公路和鐵路等交通網絡的建設和完善,不但使文藝表演團體的演出更加便利、高效,同時也增加了潛在的市場和觀眾,改變著演藝業發展的模式,《宋城千古情》《云南印象》《麗水金沙》等劇目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這些劇目的最大特征就是駐場演出,以高端科技打造絢麗的舞臺效果,吸引中外游客,促成了演藝業和旅游業的結合以及演藝市場新興業態的出現。交通和旅游業的發展不但改變著演藝市場的發展方向和格局,還促生了全新演藝業態,為我們探索演藝消費市場的擴展提供了新思路。
(三)演藝消費市場的變化對文藝表演團體的促動
生產和消費之間是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文藝表演團體的藝術生產與演藝消費市場之間同樣存在這樣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文化消費產品和文化消費樣式的增多,觀眾的審美需求和消費選擇對舞臺藝術發展的意義更加明顯,市場需求等因素的變化對文藝表演團體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根據對當前演藝消費市場的分析,一方面由于國家政策、社會習俗等因素的影響,公益性消費市場發展迅速,其主要市場份額由國有院團占據,民營院團所占份額微乎其微,影響了市場的良性發展,不利于民營院團的發展。另一方面雖然從整體上看,當前的商業性演藝消費市場還不具優勢,但民營演藝團體的發展又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商業性消費市場的潛力是巨大的,是影響舞臺藝術發展方向的決定性力量。這給所有的文藝表演團體,尤其是正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國有院團一個警示:演藝消費市場瞬息萬變,順應發展潮流,重視商業性市場的開拓,努力提升自身競爭力,才能走在社會發展前列。
政策建設與舞臺藝術生產
簡單來說,舞臺藝術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藝術人才和資金投入。舞臺藝術的生產不同于一般性生產行業,它是內容為王的創意性產業,主要以現場呈現為主,所有的生產過程都凝聚了文藝工作者的智慧。因此,人才培養工作是舞臺藝術發展的命脈,關系到藝術的傳承和創新。在當前各級政府及有關機構加大對舞臺藝術投資,拓寬舞臺藝術發展資金來源的基礎上,我們重點探討政策建設與舞臺藝術人才培養之間的相互影響。
雖然藝術人才培養是舞臺藝術發展的重中之重,政府向來也比較重視該項工作,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都有相關政策措施推出,但從目前人才培養情況看,效果顯然還不夠理想。由于當前演藝消費市場整體上不景氣,加之影視、動漫等相關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造成了舞臺藝術人才流失現象嚴重,人才隊伍青黃不接,尤其是創作人才培養工作不盡如人意,高端人才十分匱乏,已經嚴重影響舞臺藝術的良性發展。
人才問題已經成為制約舞臺藝術發展的瓶頸問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一般來說,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各類表演人才的培養投入較大,加上比較完善的教育基礎,在政策和資金影響下,表演人才隊伍相對完整。但其他諸如創作、導演、舞美、音樂等專業的人才培養還沒有形成卓有成效的培養模式,也難以看到成果。其次,由于文藝表演團體體制、規模上的差異,造成了人才向資源優勢地區和院團流動和集聚的現象。人才流動是正常、合理的市場現象,有利于人才的培育和成長,但目前關鍵問題是,當前的人才流動還沒有形成公平合理的競爭環境)))國有院團在國家政策和資金的支持下吸引了大批優秀人才,民營文藝院團則因缺乏相應的政策、資金的支持而難以吸引優秀人才。最后,各類評優評獎活動沒有為優秀人才的涌現提供更多的機會。為繁榮藝術創作,促進優秀人才和作品的涌現,各級政府都會舉辦各類評優評獎的匯報調演活動。這些活動的舉辦促進了優秀作品的涌現,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但在人才培養方面效果卻十分不理想。其中主要原因是各院團為取得好的名次和成績,都會花大量資金在全國范圍內尋找知名的創作團隊。這就導致了一個節會的許多劇目會有相同的創作人員,甚至有時連演員都要外借,使得新人很難有展示的機會,更難以脫穎而出,造成藝術人才發展上的斷檔,從而影響人才隊伍的良性發展。因此,各級政府在制定政策方案時,應該有明確的針對性和導向性,給新人更多展示才華的機會,從而形成良性的人才競爭環境和完整的人才梯隊。
舞臺藝術人才培養工作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工程,投資大、時間長、見效慢,更多地還要依靠政府相關政策引導,引入市場機制,為舞臺藝術人才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因此,在人才培養問題上,各級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制定長遠發展規劃,逐步實現人才培養工作的健康發展。
結語
通過借鑒鉆石模型理論體系對文化政策建設與文藝表演團體、演藝消費市場及舞臺藝術人才培養關系的系統研究,再次印證了政策建設對舞臺藝術發展的決定性作用,也從側面反映出決定舞臺藝術發展的資源絕大部分仍舊掌握在政府手中。根據上述分析,當前的重點問題是要理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關系,這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門根據環境的發展變化,及時做出政策調整,真正實現舞臺藝術的繁榮發展。
第一,管理機制方面,實現市場機制在舞臺藝術發展中的核心配置作用,促進各類院團面向市場、面向觀眾創作演出。真正發揮市場的作用,使資金、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扶持主要通過市場手段實現。
第二,體制改革方面,探索改革模式,完善配套政策建設及相關政策的落實。進一步探索推動各類文藝院團發展的路徑,根據形勢發展,適時調整政策措施,調動文藝院團發展積極性。
第三,文化消費市場方面,積極培育商業性演出市場,在公益性演出活動中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優秀演藝團體做大做強。第四,人才培養方面,制定人才培養工作長遠發展規劃,改變政府評獎機制的導向,面向市場、面向觀眾,著力推出新人、新作,確保舞臺藝術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