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當代文化視閾下文化遺產價值范文

當代文化視閾下文化遺產價值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當代文化視閾下文化遺產價值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代文化視閾下文化遺產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通過口傳心授,世代相傳的無形的、活態流變的文化遺產①,它是人類創造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各民族在人類社會進步歷史上的文脈的承載見證,是各民族悠久歷史基因的記憶。非物質文化遺產飽含著豐富民族文化信息含量,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和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精神價值也會有所改變和發展,特別是在當代文化視野下,有以下體現:

一、與時俱進的民族精神與“非遺”的使命感

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一直屹立于世界東方,除了具有一定的物質基礎,還有其一定的思想基礎,即中華民族所擁有的民族精神作為推動力。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是民族前進發展過程中的精微內在動力。斯大林在《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指出:“必須注意到結合一個民族的人們在精神形態上的特點。各個民族之所以不同,不僅在于它們的生活條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現在民族文化特點上的精神形態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闡釋和概括。五千年的文明史,中華民族演進出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民族精神內容,崇尚剛健有為和中庸的價值觀,崇尚道德倫理,講究天人合一等,這些民族精神在民族文化復興和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不斷與時俱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使命感中獲得充分的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崇尚倫理道德,追捧忠孝仁義,講求中和,這些道德倫理條約不僅制約了民族大眾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也是族群中人們恪守的維系社會和人倫關系的準則尺度。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倫理道德準條,不僅滲透到民眾的觀念、信仰、生活風俗、思想情感等各方面,而且與本民族的民間藝術相融合,在族群的藝術審美素養中深深打上了追求倫理道德等民族精神的烙印。同時,這些非遺的藝術形式成為承載民族精神最佳媒介和手段。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永恒的精神財富,是民族精神得以修養、調整和反思的一個重要場所。它的某些內容也許會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遷而失去意義,然而它的合理精神卻超越時空,在厚重而又多樣、大一統而又多元化的文化演進歷程中,傳承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風貌和民族精神。②因此,確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傳承,是當代每個族群面臨的重要任務,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發展和研究,是喚醒人們對本民族精神傳承意識的最好方法。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塑造民族精神、道德情懷和生活方式,積淀民族文化心理,激發愛國主義精神,傳播生命觀忠孝觀念等使命。它是人類族群自我身份認同的重要方式,通過所在族群的語言、服飾、生活習俗、精神圖騰、神話傳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確認,才能得到所在族群的認可。它一方面真實地記錄了某一民族、地域的人文、自然和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對滋養民族精神、提高文化素質極為重要。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又是無形的,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與許多自然資源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不可再生的。③那些經過時間過濾流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帶有濃厚的歷史文化痕跡,保留著濃縮的民族精神內涵,具有極其重要的精神價值。

二、“非遺”與當代文化生態平衡

生態平衡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生態系統中的生物和環境之間、生物各個種群之間,通過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使它們相互之間達到高度適應、協調和統一的狀態。文化生態平衡則是指影響文化產生發展的自然地理環境、科學技術、社會組織、制度體制及價值觀念等變量所存在的共存互動的平衡關系,它著重探討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與人類文化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和動態平衡。文化生態平衡包括本民族內部的文化生態平衡和族群文化促進交流之間的生態平衡,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保持我們族群文化的良性輸出,維持文化的多元化,這樣的文化碰撞有助于產生有利于人類成長的思想,這也是保持本族群文化基本特征的一種重要方式。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隨著傳統民間文化所賴以生長和存活的農業文明及其相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負載著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和掌握民間藝術和技藝的藝人日益減少乃至離世,使民族的“文化記憶”出現中斷的概率增加,我們中華民族流傳數千年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面臨著被遺忘、遭損壞、消失和破壞的嚴重威脅。文化生態的平衡依賴于文化多樣性的存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蘊藏著族群傳統文化藝術之根,它保留著該族群文化藝術原生態和其特有的思維方式,是族群歸屬感所在。在當代國際舞臺上,國家對外輸出和交流越來越倚重于民間特色文化的輸出和交流,讓據有民族特色和獨特魅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唱主角,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的橋梁,成為民族之間密切聯系的催化劑。一旦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受到其他國家人民的認可和喜愛,則會大大促進兩國之間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增進民族和國家之間的感情和友誼,同時滿足本民族的自豪感和向心力。為了實現民族文化的一脈相承,所以我們必須珍視代代相傳的寶貴文化遺產,特別是承載著我們文化記憶,灌注著民族文化精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只有各民族增強民族文化危機意識,切實可行的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避免全球范圍內的文化同質化,實現世界文化生態平衡和多樣性。

三、“非遺”輻射的哲學觀念

1.真善美的審美觀。

傳統意義上講,“真是指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善是指善行,是指人的行為對群體的價值;美是客體作用于主體,使主體產生一種精神上愉悅的體驗”。古代圣賢對真善美也有著自己獨到的認知,并把實現真善美作為審美的最高境界。孔子提出“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朱熹注(《四書章句集注》)說:“矩,法度之器,所以為方者也。隨其心所欲而自不過于法度,安而行之,不勉而中。”這是一種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的境界,它是在“知真”“得美”而后達到的一種圓滿的“至善”的境界。儒家另一位先哲孟子曾說:“充實之謂美”(《孟子•盡心下》)。此處的“美”也含有道德價值判斷的意義。朱熹注說:“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⑤“善”是一種內在的“美”,是含有豐厚內涵的人格美。由此可見,儒家先哲追求的人生境界或審美境界是由“知真”、“得美”而近于到達“安而行之,不勉而中”的圓滿至善的境界,即由“真”而達于“美”再達于“善”,實現真善美的統一。這種理想的審美生存方式,尼采稱之為“生存的完美”,海德格爾描述為“詩意的棲居”,福柯定義為“生存美學”。他們都期望人的現實生存像在藝術中,處于一種自由的、個性化和本真的生存狀態。而這種最高境界的“真善美”的審美境界,往往通過豐富多彩,具有極高審美情趣和審美價值的藝術工藝品和演藝作品呈現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存在著大量的體現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區域特色的凝結著廣大勞動者勞動和智慧結晶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風尚和審美價值,是各民族藝術精品珍品和美的杰作。通過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諸多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直觀、形象的了解當時當地的生活狀況、風土民情、思想情感和歷史典故,以及當時當地人民的審美傾向、藝術追求、藝術特點和他們的藝術創作方式。它們是見證一個民族藝術審美價值存在變遷的“活化石”,為我們民族藝術得以呈現和發展提供必不可少的養料。

2.生生不息的生命觀。

中國哲學可以說是一種生命哲學,《周易•系辭上傳》提出“生生之為易”,即重視生生不絕。中國古代哲學追求生命綿延之趣味,認為“天地之大德曰生”,宇宙的終極生命即是生生之元。這種對生命綿綿的追求,也成為我國民間文化藝術不斷追求的精神意蘊,重視生機、生趣、天趣和生意。正如美國一位著名學者所說:“一個微小的對象,也可以凝聚無窮的宇宙能量。”民間文化中到處都洋溢著的“生生不息”的意識。在我國傳統年畫和剪紙中,“蓮花”是一個常見的題材。“蓮花”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點,往往代表純潔高尚,代表政府官員“一世清廉”等寓意。同時蓮花還蘊含多子的寓意,特別是民間年畫和剪紙中孩童手中的蓮花,常常被解讀為“連(蓮)生貴子”、“連(蓮)年有余”的內涵,充分體現了民眾普遍而持久的追求多子多福、瓜瓞綿綿和強韌永恒的生命延續的要求。“生生不息”的意涵,表現在家族、家庭和生存上,就是對生命意識的崇尚和血脈世代相傳的期盼;表現在國家、民族上,就是對自強不息、剛毅堅強的崇尚。伏羲女媧的故事中,女媧用泥土造人、使人類避免滅頂之災獲得繁衍和延續;神話傳說中,戰神刑天被砍掉了腦袋,仍然可以揮戈戰斗;大禹受命治水,轉戰九州,最后化石而生啟;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的“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表露,這些中華民間文化的經典之作所顯示的,正是中華民族歷代追求的生命哲學!

3.“和諧”的核心價值觀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傳統,與人為善,和諧統一。古代先哲對此論述頗多,孟子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孔子終生追求“和”,認為“和為貴”、“為政以和”。《管子•兵法》認為“和合故能諧”。“和”常指家庭、國家、社會的協同一致,井然有序的狀態;“諧”則指融合、相融洽的狀態。長期以來,我們國家致力于建設一個和諧社會,所謂的和諧社會即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統一,主要是實現人類的價值認同感。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具有通過推動人類的價值認同而實現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一致的功能和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含有大量倫理道德內容。這些大量體現民族倫理道德的內容,通過選擇、呈現和宣揚與傳統道德追求相一致的題材和內容,如尊老愛幼、謙遜禮讓、仁義誠信等,為人類社會和諧健康平穩發展提供保障,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實現群體認同、集體認同和社會認同。中華民族是一個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人類早期,由于當時人類生產力低下,人類對自然是一種恐懼的心理,長期以來人類都保持著自然崇拜儀式。在當下,自然崇拜儀式則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份子。壯族人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則有豐富的自然崇拜文化,他們崇拜日月星辰等天體,崇拜風火雨雷等自然現象,崇拜蛙、狗、鳥、花、樹等動植物。正是基于萬物有靈觀念的發自內心的自然崇拜,壯族人民把自然視為人類的好伙伴而不是對手和敵手,從而使得壯族地區較好地做到了天人合一、生態平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④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保存著眾多的和諧價值因素,他們有助于維系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百姓安分守己、恪守禮法,有助于形成民族凝聚心和社會向心力,有助于構建民族認同感、群體認同感和社會認同感。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民族文化歸屬感

世界著名人類學家泰勒在其著作《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人類文化遺產可以劃分為有形和無形兩種。有形的文化遺產以一種靜態的固定的物化形式呈現出來,具有不可再生性。無形的文化遺產則是流變、發展的動態形式,它們根植于民族民間文化骨髓中,在整個歷史長河中,隨著環境的變換而不斷處于流變的狀態。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無形文化遺產的典型,是一種民族文化象征,它往往蘊含著一個民族傳統文化最精髓的根源,保留著民族文化身份的認同感,傳承著代表民族文化身份的原生態的生活習俗、行為規范,承載著一個民族特有的心理價值觀念和思維模式,它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發展和升華,但同時又保持著民族文化精神的真諦。因此,當人們的目光與這些含有特定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相碰觸時會激發出由心而生的民族記憶的基因與民族自豪感,自覺尋求民族與愛國精神的旨歸,形成一種無堅不摧的民族凝聚力與向心力,獲得民族文化認同和文化歸屬感。2006年6月10日我國迎來了第一個“文化遺產日”,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也已深入人心。但我們需要更深層次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懂得它傳承和體現的正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的核心價值,它是民族精神和文化價值完美的物態體現。正是它的存在,才能更好地實現當下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生態的平衡,才能使得我國睿智豐富的哲學觀念得以世代延續和發展,更好的實現民族團結和社會的和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 公用玩物(np双xing总受)by单唯安| 99久久国产免费-99久久国产免费| 扒开粉嫩的小缝喷出水视频 |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成av人片在线看片| 男人女人做a视频| 可以免费观看的毛片| 阿v天堂2020|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1024视频在线|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区|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精品| 色屁屁www欧美激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午夜app| 最新国产你懂的在线网址 | 亚洲日韩欧洲无码av夜夜摸| 男男调教军警奴跪下抽打|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地址| 农夫山泉有点甜高清2在线观看| 色一情一乱一伦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在线a免费观看| 欧美极品另类高清videos| 国产精品亲子乱子伦xxxx裸| 91女神疯狂娇喘3p之夜|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va| h在线观看网站| 好紧我太爽了再快点视频| 三级台湾电影在线|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久久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花岛| 日本在线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内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mv在线电影|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欧美日韩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