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差異視閾下中英文習語翻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語言是一種人類文化和社會的產品,任何一種語言都以其文化為基礎,所以要理解一種語言必須先了解其文化。文化是游離于物質之外但又凝結在物質之中,能夠被傳承的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地理、歷史、生活方式、行為規范、傳統習俗、風土人情、文學藝術、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等,是人類之間進行交流的普遍認可的一種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文化的集中體現為———習語(idiom),是指字面意義不同于實際意義的詞組或句子,是語言最為精華的部分(張春柏,2003)。英國專欄作家約翰•歐•倫敦曾說過:沒有習語就沒有生動的思想交流(Withouttheidiomtherecanbenovividcommunication.),那么從文化角度看習語翻譯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影響習語翻譯的文化因素
習語的含義甚廣。狹義上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詞組或句子,其含義往往不能從詞組中單個詞的意思推測而得。廣義上通常包括成語、俗語、格言、歇后語、諺語、俚語、行話等(張春柏,2003)。它是在語言運用的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已約定俗成,是地道的本土語。翻譯,是文化溝通的橋梁,是把一種語言信息轉變成另外一種語言信息的活動(許建平,2003)。每一種語言都是所屬的民族、所經歷的歷史階段及此歷史階段過程中積累出來的文化結晶,即語言與文化背景有密切關系。因此,翻譯時要理解原作所包括的內容———使用詞語、風格和態度,并且在譯語中忠實原作的內容,保持原作風格和態度,如實地傳達原文的思想,不能根據自己的好惡篡改原作,而是一個再創作過程。
在翻譯工作中,要理解兩種語言中蘊藏的文化背景,找出兩種語言的異同,對具有不同特征的兩種語言所表達的原文和譯文的詞匯、修辭、邏輯、語法等進行對比研究,準確地了解原作,用準確的譯語來表達。雖然,同一件事情用不同語言都可以表達,但因文化背景不同,理解也不一樣。比如:白色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純潔,所以用作婚紗之色,而中國文化里,白色在傳統上卻與喪事有關。所以,要想準確通順地表達,必須對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盡管譯者沒有必要逐句翻譯每一個詞語,但必須理解原文的每一個詞語。所以文化背景在習語翻譯中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詞語和語句的形式及表達方式。
1.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指信奉某種特定宗教的人群對其所信仰的神圣對象由崇拜認同而產生的堅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并用來指導和規范自己在世俗社會中行為的意識形態,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工作和學習等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文化心理文化心理是指一定的民族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穩固的心理定式。不同國家的文化會導致不同的文化心理,雖然是無形的,但民族心理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人的心理、情感、行為和語言,從而給跨文化交際和翻譯活動帶來了障礙(包惠南,2003)。翻譯時,若過度歸化也會使譯文缺乏甚至散失原文的文化背景,讀者也會覺得閱讀中的故事發生在自己國家。
3.思維方式思維與文化有著直接的聯系。思維方式對人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它是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和角度(賈玉新,1997)。不同國籍(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角度不同,其思維方式也不同。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思維方式的差異,譯者及其所進行的翻譯工作必須認識和體現此點。
4.地理環境地理環境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是指某一社會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各種自然條件的總和,包括土地、河流、湖泊、山脈、氣候、礦藏及動植物資源等,它直接影響著人類的住行、飲食、衣著、呼吸等(李小園,2008)。由于地理環境的制約,中西兩種文化截然不同。在地理環境上,中國幾乎沒有內海,遼闊的內陸遠離海洋,屬于半封閉的大河大陸性質。以漢族為主體的中國社會逐步形成了自給自足的農耕型社會,并傾向于固守耕地,較少流動,整個民族特性傾向于“保守”。西方則相反,歐洲大陸實際上被黑海、地中海、波羅的海等內海所分割,古羅馬、古希臘屬于海洋———商業文明社會,因而歐洲人適于流動生活,并具有向外開拓的精神。
5.風俗習慣風俗是指集體或個人的禮節、習性、傳統風尚,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是一種社會傳統,它對社會成員有一種非常強烈的行為制約作用。通常,人們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的不同,稱為“俗”。所謂“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正恰當地反映了風俗因地而異的特點。
二、從中西文化差異看習語翻譯方法
1.直譯法直譯法,指翻譯時要盡量保持原習語的語言格式,包括句子結構、用詞、比喻手段等,同時要求語言流暢易懂(司顯柱等,2012)。直譯法能夠保留原文獨特的意義和語言形式,同時向譯文讀者介紹了源語文化,并豐富了譯入語及其文化。如“crocodiletears”直譯成“鱷魚的眼淚”,保留了原文“鱷魚”和“眼淚”的文化意象,起初,讀到這個詞時許多中國人或許不會把它和虛偽的意思掛鉤,久而久之,時間證明中國人接受了這個譯法。“一國兩制”直譯為“onecoun-try,twosystems”保留了中國特色。又如將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譯為:“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提到它時又有多少人不會想到它是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筆下的名言呢!
2.意譯法意譯法,主要是指在翻譯時抓住內容和喻義這一重要方面,犧牲形象,結合原文比較靈活地傳達原意,只要求將原文大意表達出來,譯文流暢即可(趙海燕等,2012)。如Hewhokeepscompanywiththewolfwilllearntohowl,如果直譯為“跟狼在一起,就會學會狼叫”,中國讀者很難聯想到它的比喻義,這時譯者就需要提煉原習語所要表達的意思,并舍棄原文的意象,將其譯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再如Justicehaslongarms,如將其譯為“正義有長胳膊”,很多時候大家難以理解,這時在漢語中找到與原習語對等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直接進行翻譯,這樣讀的時候會讓人覺得比較親切,是地道的本國語,但這種譯法不能保留譯文中的意象,有點美中不足。
3.套譯法中英文化的差異導致語言表達上的懸殊,使得許多習語無法使用歸化或者異化譯法進行翻譯,勉強使用的話,只會產生意義扭曲和風格不符等問題,令讀者無法理解和接受。這種情況下還有另外一種方法———套譯法。套譯法,就是在不影響原文信息傳遞和語義表達的基礎上,套用譯語中固有的表達模式,如習語、口號、詩歌等進行翻譯(孟琳等,2001)。如將teachfishtoswim譯為“教魚游泳”,可能很多人會不得其義,但在理解譯文后就會知道它與我們所知道的“班門弄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又如Somepreferturnipsandotherspears,譯成“有人喜歡蘿卜,有人喜歡梨”沒有“蘿卜白菜,各有所愛”更能為中國讀者接受。再如將“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譯為“Twoheadsarebetterthanone.”就是一個很好的舍棄譯文字面意義而譯出其精髓的例子。漢譯英時套譯法同樣適用。比如“打開天窗說亮話”可以譯為“franklyspeaking”,“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譯為“Allgoodthingscometoanend.”又如可以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套譯為“Youcannottakebackwhatyouhavesaid.”這樣譯入語讀者就會很容易理解并掌握譯語的深層含義,為日后的應用注入活力。
4.略譯法略譯法,是指將涉及特定文化內容的部分略去,只譯出對譯文讀者來說意義明確的部分(張春柏,2003)。比如“三十六計,走為上策”,若譯為“Ofthethirty-sixstrata-gems,thebestistoquit”,英美讀者未必能領略其含義,而且還會分散其對實質問題的注意力,甚至糾結于“thirty-six”這個數字上,因為他們不一定知道我國古代兵法中的“三十六計”。實際上,說這句話時許多人主要還是表達實在不行就盡快脫身,所以也可譯出其核心意義:Thebeststratagemistoquit,略去前半句的“三十六計”。又如在翻譯Itisnevertoooldtolearn時,就可以略去作定語用的物主代詞it,將其譯為“活到老,學到老”。
5.補譯法補譯法,是指為幫助讀者理解可能因直譯而難以理解的譯文,在直譯的基礎上,適當補充一些原文所隱含的文化信息(張春柏,2003)。例如若用漢語拼音直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一習語中“諸葛亮”的文化形象,英美讀者很難領略其中的韻味,因為“ZhugeLiang”這個名字對他們來說是毫無意義。因此,如將此句譯成“EventhreecommoncobblerscansurpassZhugeLiang”,僅傳達了字面意思,而完全沒有譯出其核心意義。因為,“諸葛亮”不僅僅只是一個人名,而是智慧的象征。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適當的增加解釋性的補譯,譯成“EventhreecommoncobblerscansurpassZhugeLiang,theMastermind.”效果明顯增加。另外,在It'stheoldstoryofthestitchintime中,句中stitchintime是英語諺語Astitchintimesavesnine(一針及時頂九針)的省略說法,但譯入語讀者不一定了解其背景,所以翻譯時需把省略的部分補出來,以使句意完整。
6.直譯加注法許多習語含有比喻和象征意義或反映當地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為了便于理解,一般要在直譯后附加解釋性注釋,即直譯加注法(張震久等,2009)。如“ItwasFridayandsoonthey'dgooutandgetdrunk.”星期五[Friday]為英國的發薪日,如不解釋,讀者就不會明白英國人為什么要在這一天上街大吃大喝。若我們要翻譯“殺雞給猴看”這個習語,我們可以先形象地說Tokillthechickentofrightenthemonkey,然后再加注解釋說明Itmeans:topunishsomebodyasawarningtoothers。又如在Intheopera,sheplayedthemaleroleofJudgeBao,thejustandimpartialjudgeinChinesehistory中,“包公”中國歷史上特有的人物,只有加以解釋才能讓讀者讀的明白。
三、結語
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比起掌握兩種語言、了解兩種文化更為重要,因為習語只有在其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也就是說,習語翻譯離不開文化背景,否則將失去兩種語言交流的價值。總之,習語翻譯是個相當艱難的過程。一條習語往往可以有多種不同譯法,譯者可根據上下文的具體情況及具體語境決定使用何種譯法。各種譯法之間也不具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切忌將任何一種譯法絕對化。有時更需要糅合數種翻譯方法進行綜合處理,靈活應用。
作者:徐中鋒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 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