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生美育審美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當前出現的大學生美育問題,與中國歷史文化沉積與現實問題共同作用的結果有關。現代意義上的美育源于西方,在中國教育史上真正被提出是近代的事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美育在人們不斷地摸索、認知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漸被人接受,進而納入到高等教育體系中。教育界對于美育的觀念認知、理論研究和實踐操作都存在著很大的滯后性。首先,體現在“觀念”的滯后性上,認為“藝術”教育就是美育。其次,由于觀念的滯后,進而導致教育內容的設置、教學體系安排等方面的滯后。再次,在專業設置上,研究生層次的美育專業還沒有出現,從事美育教學的師資團隊還沒有完全地建立起來。此外,社會對美育、藝術所持的傳統觀念,以及社會現階段“經濟”建設的重心格局,都暫時不能給予美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一個廣泛而深厚的基礎。總之,大學生美育存在著現實條件和目標定位之間的沖突問題,必須在立足教育目標的基礎之上,用發展的眼光,從文化發展的歷史邏輯角度來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大學生美育還存在對“美育”缺乏深層次認知的問題,對藝術作品與美學理論缺乏深層次融合的問題,以及對美育理論(尤其西方美育理論)和中國現實社會實踐缺乏有效接軌的問題。如何解決呢?由于美學、審美的特殊屬性,問題的解決必須立足于更高的視域。這個視域不僅要涵蓋藝術作品和藝術理論的內容,而且要求在具象作品與抽象理論之間應該有一個完整、有機的邏輯建構。在這個視域下,美育過程充滿活力,又是具有深刻思考的;美育過程是現實的,又是貫穿于歷史和未來的。由此,中國審美文化史就這樣莊重地、優雅地出現了,給了我們一個解決問題的契機。中國審美文化史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個分支,它立足于“審美”的視角,對中國審美思想及審美物態內容做了“點化”梳理。它是一部關于中華民族不斷對美的認知、追求和創造的歷史畫卷,也即中華民族生動的、寫實的美育史。它按照時間的線索記錄了中華民族認知、追求和創造美的過程中的理論及物質成果,折射出人們實現“生命本原”的歷史足跡。顯然,把中國文化史引入到當代美育體系中,是一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美育的一個必然邏輯,把審美文化史引入到大學美育體系中,也是時展的必然要求。
人類對美的感知是在“生命本原”狀態被打破以后,在無數個手段與目標的沖突中產生的。對美的追求就是對“生命本原”的回歸,在這個回歸的過程中,每個階段都需要在“美”的關照下審視和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伴隨著各項改革向縱深發展,中國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矛盾狀態,對這些矛盾的系統認知和有效解決,都要求社會文化體系必須引入中國審美文化的內容。首先,經濟建設是我國整體建設規劃的重心,然而以“經濟人”假設為前提的市場經濟理論要求人們重點關注“目標”效益的最大化,這恰恰和美學的“和諧”的基本原則相悖。在社會發展格局下,在物質追求的社會現實中,沉積在人們內心深處的手段與目標間的沖突,是所有社會問題產生的根源。此時,對傳統審美文化的普及是調試人們內心沖突的有效途徑。其次,利益最大化是經濟領域的最高價值訴求,政治領域的最高價值訴求則是秩序構建。隨著收入水平的差異,形成了不同地域、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之間的心理沖突,這成為威脅社會穩定的潛在要素。現階段,經濟依然是綜合國力的基礎,生活水平的差異必將繼續存在,立足中國文化的發展歷史,是我們正確面對現實問題的最好選擇。中國審美文化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分支,它的內容轉換可以折射出特定歷史階段的背景特點。社會動蕩的歷史,尤其受他國侵略的歷史,讓中國審美文化史表現出了獨特的“悲壯”氣質,這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好材料。再次,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必然導致政治的全球化,這也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的邏輯之一。這種全球化的前提是每一個國家個體的真實、具有活力的存在,“和而不同”是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在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發掘本民族文化,進而和其他民族文化有機融合,有助于推進人類發展和進步。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傳統文化沒有真正地被解讀,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的深入把握是當代社會文化建設的一個重心。審美文化史立足美學視域,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點化”的梳理,成為中華民族成員的必修科目,大學生更是應該認真加以研讀。審美文化史和美育同源,天然的學科淵源決定了審美文化史必然是美育的組成部分。當前,迎來了美育理論和審美文化有效結合的契機,中國審美文化史的介入必將對當代大學生美育產生積極的影響。首先,有助于大學生美育內容體系的完善。在大學生美育實踐過程中,內容體系的不完善是一個明顯的問題。以“藝術教育”代替美育的理論缺失顯而易見,在藝術與理論相結合的美育中依然存在內容體系的缺憾。一方面,理論和藝術的內在邏輯闡釋不夠,另一方面,理論體系本身的邏輯關系較為簡單。審美文化史內容的介入,將對以上內容體系上的缺憾起很好的補救作用。其次,對解決當代大學生的現實困擾提供借鑒。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就業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困擾,這是現實與認知的沖突造成的,現實和認知的內容植根于中國歷史文化背景中。這些沖突正是審美意識產生的基礎,選擇審美理論解決這些困擾是邏輯的必然。中國審美文化史的邏輯建構,恰恰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完整的方法體系。再次,具有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意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是當代我國社會進步、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核心。它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背景與現實要求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產物,是人類和諧社會構建理想在現階段的要求。為了有效地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每一個中國人要牢記歷史、展望未來,把熱情和智慧投入在每一天的學習、工作、生活當中。即用一種審美的心胸去“點化”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承擔起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責任,中國審美文化史是實現這一“點化”的一把鑰匙。審美文化史是中國美育系統有機的組成部分,針對大學生群體的特點,結合高等教育的現狀,將中國審美文化史融入美育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課程設置。目前,各高校對美育課程的安排沒有統一的規定,一般都歸入公選課程,可考慮把中國審美文化史設定為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任何改革都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全社會認知的相對統一,審美文化史進入美育系統也需要這樣一個過程。根據現實的狀況,可以先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如在現有的美育課程體系中,設置審美文化史的課程。美育主要立足于藝術鑒賞和美學基礎理論介紹兩個領域的內容,審美文化史的介入將大大地完善美育課程內容的體系。如開設審美文化史的公選課程,作為美育教學的補充,給有這方面興趣的學生先進行系統講述,進而對其他學生形成影響,最終為審美文化史融入美育體系打下基礎。此外,可將美育與思政課程有效結合。思政課程是當代大學生的必修課,整個課程體系很完整,可以考慮把文化史內容納入到思政體系中,為逐漸培育完善的美育體系積累經驗。美育師資隊伍建設。一般高校沒有設專門的美育教研室,講授美育課程的教師要么來自于學校的行政部門,要么來自于與藝術相關的教研室。為了進一步提升美育教學質量,體現美育的社會價值,應加強美育師資隊伍建設。設置中國審美文化史專業的院校不難解決這個問題,因為有現成的師資基礎,只要轉變觀念,管理得當,問題會很快解決。然而,沒有設置相關專業的院校就面臨很多現實問題,可以考慮引進專業教師,這是最直接的辦法。當然,前提是政府轉變觀念,進而出臺相關政策,這將是一個提升高校美育質量的長效策略。同時,加強在編教師的專業培訓。審美文化史專業的研究生數量有限,加之就業的雙向選擇性,引進專業教師還需要一個過程,可考慮對現有美育課程教師進行相關專業的培訓,這也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個方法。
校園文化建設。高校是一個提供教育服務的組織,隨著現代教育觀念的提升,大學的教育服務呈現出立體化、全程化的趨勢,學校的任何一個部門和環節都承擔著教育的職責。美育是一個更強調感性、強調體驗的教育過程,這決定了美育的教育體系必然要有更加細致和靈動的特性體現。校園環境是學生最直接的環境系統,這個系統的文化內容、文化結構和文化趨勢是學生感知和體驗“美”的最主要的來源。因此,構建一個充滿審美情趣的、體現傳統文化的大學環境,應成為當代美育教育體系的延展。在這方面,應有一個全方位的整體設計,要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其他學校的一些方法,構建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藝術的來源是生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校的各個層面的現實活動,是建設校園文化的核心舉措。很多高校在校園內開展各種形式的藝術活動,引導學生參與,對激發學生內在的生活熱情和提升自身的審美品位都起到很好的效果。在中國審美文化史的維度下,我們對當代大學生美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解讀,對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建議。我們認為,中國審美文化史是中華民族精神成長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情感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于美的認知、追求和創造的歷史,它不僅屬于中華民族,也屬于全人類。由此,從審美文化史的視角開展大學生美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作者:陳華張莉玲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學后勤集團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