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特色小鎮建設產業融合與文化生長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近年來,全國各地特色小鎮建設熱潮涌動,從特色構建要素方面來看,文化特色是最基礎、最廣泛、最深厚的特色之一,諸多特色小鎮因其獨特的自然資源、歷史遺跡、文化遺產而享有盛名。本文以文化生長理念為依托,分析文化資源要素構成,探索特色小鎮“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進而構建文化生長體系,提出生長依托、產業帶動、功能協同、空間復合四個方面的文化生長對策。
關鍵詞:特色小鎮;文化資源要素;產業融合;文化生長
特色小鎮憑借著新的思維方式、產業類型與業態形式,為城鄉協調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逐漸成為新常態下城鎮發展的內動力。特色小鎮建設蓬勃發展的同時,也衍生出一系列文化混亂與特色缺失的現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我們應當從小鎮的自身特色出發,注重文化與產業的創新與融合,進一步豐富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探求創新特色小鎮的文化體系構成與生長途徑,促進特色小鎮的科學與持續發展。
1特色小鎮的文化資源要素構成
自2003年開始,在國家相關政策的引領下,我國特色小鎮的建設先后經歷了探索階段、醞釀階段、成型階段和全面推廣階段,具有分布廣、類型多、與城市互動頻繁等特征。從建設類型上看,所占比重最大的是歷史文化型和旅游發展型特色小鎮[1]。文化資源要素作為特色小鎮文化的重要傳遞與表達方式,融合體現在與人活動相關聯的自然環境、歷史事件和生產活動之中,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要素。自然資源是指人類可以直接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天然存在的自然物,是生產原料的來源和布局場所,按性質可分為可再生資源與非可再生資源。以其用途、地貌、特征、空間又可以分為生產資源、旅游資源、海洋資源等,如圖1所示。社會資源是指社會生產和生活資料的來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在特色小鎮中,有形資源主要以建筑物、場地、各類設施及環境等實體要素組成,而人的行為活動、心理需求和社會關系等則屬于無形資源的范疇,如圖2所示。
2特色小鎮的“文化+產業”融合
在特色小鎮建設過程中,常有文化要素提取模糊、產業稀缺、特征不明顯等問題。特色小鎮的營建模式也不僅局限于單一的文化資源利用領域,更拓展到由資源優勢帶動與相關產業融合的發展途徑。在充分保護、利用、挖掘好文化資源要素的同時,創新融合關聯度較高的新興產業,如高科技產業、創意產業、休閑旅游等,進一步突出特色鮮明的發展主題,是新階段特色小鎮發展的主要特征,構建“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模式,成為強化特色小鎮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我國特色小鎮的發展與建設上,應著力解決文化特質挖掘延伸不到位、特色不突出、文化與產業融合度不高、空間特色與產業功能契合度不強等問題。探索以文化為核心,“文化+產業”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進一步突出文化與產業相融合的發展思路。注重特色小鎮文化的縱向連續性與橫向聯系性協調發展,將文化要素與其他要素有機結合,形成文化與資源、產業、科技、以及新傳播方式等多產業鏈融合發展的有效途徑,形成新的文化要素,實現文化資源與其他資源的復合、融合式生長[2]。
3特色小鎮的“文化生長”
文化生長是由“文化”和“生長”兩個詞結合而來。文化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發展的不斷變化,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其實都是文化資源的演變和文化價值延續的結果。文化生長則是對一定范圍內各類資源文化的識別,將所有實體和非實體空間的文化要素,進行系統地識別、梳理、提取、挖掘、延伸,以文化價值來指導特色小鎮建設的用地布局、空間選擇、場景建設,空間構建盡可能按照文化的邏輯有機生長。
3.1文化生長體系構建
特色小鎮的生長體系由文化要素、生長載體和文化價值三方面組成。在“文化生長”的理念下,以“文化”為文化要素的核心,以“載體”為生長的途徑,以“活力”為文化價值的源泉。只有以文化為支撐,在保護文化原真性的同時,合理利用文化資源,融合激活其他要素,提升特色小鎮的魅力與個性,如圖3所示。以完善的文化生長要素體系為基礎,在文化價值科學評價的同時,針對特色小鎮生長載體進行分析,尋找文化、產業與空間的創新融合焦點,引導特色小鎮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布局,營造富有特色的文化空間,集中體現特色小鎮文化內涵與風貌特色[3]。
3.2文化生長模式類型
特色小鎮的文化生長應依托現有文化資源要素,創新融合關聯產業,促進文化資源的再生。主要包含自然資源依托型和社會資源依托型兩類。(1)自然資源依托型。自然資源型特色小鎮一般都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而出現,由于自然資源所體現的價值具有稀有、優質、獨特的特質,擁有這類資源的特色小鎮一般以開展各種文化旅游休閑、健康養生服務為主。在保護、修復、培育好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多采取“文化+旅游”“文化+觀光”“文化+特色產品”等發展模式,提升自然資源文化價值的多功能復合水平。如湖州太湖小鎮,依托梅西片區優質的自然資源,以山水文化與價值創新為導向,打造“國內一流的歡樂度假圣地,區域首選的樂活養生之所”。一方面,通過文旅項目的策劃、開發及運營,發揮非物質文化信息;另一方面,通過篩選核心文化要素,形成直接或間接關聯的文化要素聯合體。(2)社會資源依托型。社會資源型特色小鎮可主要采取“文化+歷史資源”“文化+產業集群”“文化+創新資源”三種生長模式。歷史資源依托型指依托獨具特色的人文、環境資源而形成的旅游業和特色產業。如位于鎮江市西部的西津渡風情小鎮,由西津渡、伯先路和大龍王巷三個歷史文化街區組成,歷史資源豐富,文化氛圍濃郁,從西津渡的發展就可以看出鎮江的城市文脈、文化族譜、歷史發展縮影。產業集群依托型主要以商貿、物流、制造加工為主,在現有優勢產業集群的基礎上,根據其自身類型的不同而打造不同的特色產業,并基于其產業形成不同特色的復合型功能空間。如杭州的云棲小鎮,以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等新信息主導產業,其特色空間承載著信息產業的過去與將來,在展示歷史文化內涵的同時,突顯特色產業的時代信息。創新資源依托型是依托高校、研究機構、規模企業等創新資源要素,往往選址在環境優美、低成本的城郊區域,結合著高、精、尖的前沿行業,強調以產業為核心進行轉型升級和培育創新。
3.3文化生長發展對策
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以各類文化資源為基礎,并在特色要素的能動作用下,通過物質載體和精神活動展現其內涵與價值。把生長有依托、產業有內涵、功能講協同、空間重復合作為特色小鎮文化生長的發展對策,使其特色要素轉化為優質競爭力的新載體和新平臺。(1)生長有依托。資源是生長的基本條件,通過文化內涵及文化價值的了解和認同,明確文化發展的目標,篩選核心文化坐標和文化內涵的創新載體,提供多層次的文化引導措施。依托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生長的特色小鎮,其成長方式還是應當與旅游服務相結合,更應該注重的是空間特征的建設及歷史文化價值的升華。(2)產業有內涵。特色小鎮建設的核心要點應從產業導向、產業培育和產業布局三方面著手,以產業為導向激發特色小鎮的文化內涵和空間活力。特色小鎮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以滿足人們的文化需要為目標,注重生態、生活以及生產與文化的有機融合,同時關注產業鏈各重點環節之間的共存共依。(3)功能講協同。根據特色小鎮的整體要求,分析其各維度的功能需求,以先細分、后融合的方式來進行功能規劃戰略的制定。即先對小鎮所需功能和對應作用地位進行清晰地界定,再進行結果的錯位疊加與共存融合,從而實現特色小鎮功能的多元復合,最后從其功能定位出發,實現整個特色小鎮的功能協同。(4)空間重復合。文化內涵豐富的特色小鎮,憑借其建筑演變成的特色空間場所,供人們欣賞歷史藝術,交流感受認知,通過產業空間、歷史文化空間來體現特色小鎮獨特的氛圍與格調。由于各小鎮的產業模式與特性不同,在空間尺度與風貌特征上也會有一定的差異性,要從特色小鎮所對應的產業特性出發,塑造特色鮮明和產業明確的特色風貌與空間格局。文化是小鎮特色的“靈魂”,產業是小鎮發展的“動力”。在充分挖掘利用好原有的文化內涵,使文化資源得以充分發揮和集中體現的同時,以文化生長為新的發展理念,融合關聯產業發展,實現特色小鎮的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用科學合理的分析研究方法和切實可行的操作實施手段,推進特色小鎮文化建設,將文化價值充分體現在城鎮的空間再生與利用之中,將有助于營造不同特色、不同形式的文化生長載體空間,重構富有地脈文化內涵的新型城鎮的空間秩序。
參考文獻
[1]張翔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浙江省特色小鎮構建研究——以余杭夢想小鎮為例[D].浙江師范大學,2017.
[2]張旭東.淺談我國特色小鎮內涵及發展建議[J].建設科技,2018(2).
[3]李朝暉.文化科技融合與特色小鎮建設[J].開發研究,2018(2).
作者:谷萬佳 劉曉書 單位:上海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