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學藝術教育面對的困境與出路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藝術教育地位不高,機構不健全,體制不順暢,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通過調研發現,很多高校對公共藝術教育是思想上重視,政策上不重視;口頭上重視,措施上不重視;表面上重視,行動上不重視。因而,總體來看,藝術教育在各個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體表現在:藝術教育機構不健全,運行體制不順暢,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藝術教育處于可有可無、可多可少的狀態。從機構設置和管理體制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大多數高校設有從事美育、藝術教育或文化素質教育的教研室,隸屬于人文學院或藝術類院、系,自主發展的空間很小。二是一些高校雖然成立了藝術教育中心或文化教育中心等,但均掛靠在某一部門如人文學院、藝術系、校團委等,在人事、財物、教學管理、藝術團指導等權限上差異很大,有的藝術教育中心自主權較大,有的則受掛靠單位的制約較大,發展空間受限制。三是少數高校成立了獨立的藝術教育中心,由主管學生工作、教學工作或宣傳工作的校領導直接領導,人財物、教學、科研等均有自主權,自主發展能力較強。
不管機構如何設置,各學校藝術教育機構大都以美育為目的,承擔著“公共藝術課程教學”、“藝術團管理和業務指導”、“開展校內外藝術實踐活動”等任務"。上述前兩個機構類型中,因為隸屬或掛靠,藝術教育中心在職稱申報、進人、工作量考核、申報科研項目、規劃學科發展等方面,都受到所隸屬或掛靠單位的制約,且往往處于不利地位。由于人們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工作特性認識不夠,教師指導藝術團以及藝術實踐工作量得不到承認,大大影響了公共藝術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機構是開展工作的組織保障。目前,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機構名稱繁多,運行模式各異,機構不健全、體制不順暢是制約公共藝術教育發展的根本障礙。究其原因還是由地位不高決定的,是由思想認識不到位造成的。正由于此,雖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藝術教育機構,但對其職責劃分、發展定位、相應政策等缺乏相應的制度設計。
(二)美育課程缺乏頂層設計,導致因人而設,雜亂無章,質量不高
目前,各大學開設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數量參差不齊,少則三五門,多則四五十門;內容五花八門,雜亂無章;形式大都是全校任意選修課、限選課或通識教育選修課;上課時間均在晚上或周末;教學質量整體不高。一般來講,藝術類課程的開設程序是這樣的:由教師本人申請所能夠開設的課程———所在部門審查同意后上報———教務處組織2-3人的專家組聽一次試講后審批#。由于缺乏頂層設計,教師申報課程又是隨機的,所以藝術課程沒有章法。有些課程的開設和取消都是隨著教師的變化而變化,課程開設缺乏穩定性。在公共藝術課的教學中,整體來看,由于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隊伍比較年輕,教師大多畢業于藝術專業院校,文化底蘊欠缺,而且教學不規范,教學內容和方法不當,講授缺乏文化內涵和審美情感等,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有效提高學生的藝術素質,自然也影響到藝術課程整體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藝術活動背離“普及”初衷,陷入應試教育的窠臼
目前,藝術特長生和大學生藝術團以及由他們帶來的各種演出已經成為許多高校一道靚麗的風景,對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的確功不可沒。但是,藝術特長生的招收和高水平藝術團的成立,使得大學的藝術活動過多地依賴于他們,從而忽略了普通大學生的藝術活動。普通高校藝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藝術素養的建設者。要真正發揮藝術教育在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創造性思維方面的作用,必須下大力氣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包括文化素質、藝術修養、審美能力等,把美育同普通高校的科學教育、專業教育相互結合和滲透。因此,藝術普及教育必須要由面向藝術特長生轉向面向全體大學生,由僅僅面向學生轉向面向全體學生和教師。這樣,學校的整體藝術素養才能逐步提高。
二、公共藝術教育的出路思考與建議
(一)充分認識公共藝術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了解藝術教育的特點,給藝術教育以組織和制度保障
首先,要把對藝術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提高到黨的“德智體美”教育方針的高度。其次,不但領導要提高認識,各個職能部門、廣大教師都應該提高對藝術教育的認識。這樣,藝術教育工作在執行和落實的過程中才能夠得到各部門的支持和認同,從“思想上重視”走向“行動上也重視”。再者,要用長遠的眼光看待藝術教育的效益。不可否認,作為從事專業教育的高等學校,專業教育是學校的主體和支柱,公共藝術教育是為培養各專業人才服務的。但是,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一個有科學創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學知識,還要有文化藝術修養。沒有這些是不行的!。其實,除了培養創新思維,美育與藝術教育在完善人格、陶冶情操、健康心理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因此建議:第一,成立獨立的藝術教育機構,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保障,給高校藝術教育一定的地位。第二,明確職責,藝術教育中心應統籌負責全校美育課程體系建設、管理高水平的藝術團等。第三,正確對待公共藝術教育的特殊性,在教學條件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量計算、教師考核等方面制定相應的政策。
(二)加強對公共藝術教育規律的研究,真正做到普及藝術教育,提高全體大學生的素質
公共藝術教育不同于藝術專業教育,它面向的是全體非專業學生。藝術普及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他們培養成藝術家,而是培養成具有審美品位、高尚情操、富有創新思維的專業人才。因此,開設哪些課程,如何組織教學需要認真研究。比如,藝術類課程需要自成嚴密的知識體系嗎?未必,因為每位大學生只學習其中的一兩門。藝術類課程都要開成面面俱到的某某概論課嗎?非也,與其讓學生了解一些膚淺的藝術知識,不如讓他們在某一方面有所深究。如何通過藝術教育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如何把藝術教育同普通高校的科學教育、專業教育相互結合和滲透?如何在有限的2-4藝術學分中讓學生獲得盡可能大的收獲?等等問題都非常值得研究。
筆者認為,首先,要建立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各校實際,設立1-2門(2-4學分)美育或藝術教育課程納入公共必修課,如《大學美育》、《美學原理》、《藝術概論》等。同時保留目前的選修體制,將藝術類課程作為通識教育選修課的一個類別,供大學生選修。
其次,在藝術課程類別上,要盡量覆蓋音樂、影視、舞蹈、美術、戲劇、文學等幾大藝術門類;在課程層次上,應能兼顧理論、賞析、技巧等多個層次;在課程形式上,則應多樣化,體現學校特色和個性。如理工科大學可以多開設藝術與科學互相交融的課程如《數學與音樂》、《科學與藝術》、《數字藝術》等,綜合性大學則可以開設文化底蘊雄厚的課程如《藝術哲學》等。當然,還要根據課程體系尋找相應的師資。同時,也要加強公共藝術教師的交流和培訓,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第三,公共藝術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藝術教育應該成為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為了讓普通學生親自感受藝術的魅力,我校嘗試開設了十多門藝術實踐課,如鋼琴入門、手風琴演奏、數碼攝影、吉他演奏等,并于2004年6月組織了藝術實踐課的教學匯報演出,學生們熱情高漲,他們第一次走上舞臺演出,結果出人意料頗受好評。為了讓更多的師生參與藝術實踐活動,我們2004年開始舉辦一年一度的北京理工大學藝術節,采用藝術比賽、藝術知識講座、藝術展演活動等相結合的方式,使之成為一項師生廣泛參與、各方普遍受益的藝術活動。目前已舉辦兩屆,每年參與師生高達2萬人次以上,是學校參與人數最多、受益面最廣、影響最大的藝術活動。
(三)合理規劃藝術教育機構的長遠發展,在發展藝術專業的同時帶動藝術普及教育,將藝術普及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有機結合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藝術普及教育的深入,我們應該高瞻遠矚,規劃藝術教育中心的長遠發展,要在開展藝術普及教育的基礎上,申報藝術專業教育;在發展藝術專業的同時帶動藝術普及教育,將藝術普及教育和藝術專業教育有機結合。
藝術教育離開了專業教育的支撐,普及教育很難有發展后勁。主要原因有:吸引不到優秀教師,現有的教師畢業后從事藝術普及工作,三五年知識很快老化,且難以更新提高;在高校中的地位很難有根本提高,工作沒有成就感,教師個人發展受到制約;教學科研等沒有專業支撐很難提高層次。所以,在開展普及教育的同時,應力爭創辦與學校特色相結合的藝術專業。這樣,既可以拓寬學校的學科專業門類,又能夠帶動普及教育的開展,同時還將潛移默化地影響校園藝術氛圍,對學校的發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擁有了藝術類專業,還必須處理好藝術專業教育與普及教育的關系,二者均不可偏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