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對日常生活批判與社會科學范式轉換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西方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盧卡奇在《審美特性》中曾把日常生活比作一條長河,他認為,科學、藝術等更高的對象化形式都是從這條生活長河中分化出來的。他的學生赫勒在《日常生活》中明確把日常生活界定為“那些
使社會再生產成為可能的個體再生產要素的集合”。她認為,如果沒有個體的再生產,任何社會都無法存在。然而,與每一個體的生存息息相關,而又無言地孕育和滋養著人類社會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的日常生活世界,卻長期處于哲學社會科學的視野之外,成為人們熟知的但又熟視無睹的背景世界,一種與物換星移、花開日落無異的自然氛圍。把日常生活世界從背景世界中拉回到理性的地平線上,使理性自覺地向生活世界回歸,是20世紀哲學的重大發現之一,胡塞爾、維特根斯坦、許茨、海德格爾、列菲伏爾、哈貝馬斯、赫勒等許多理論家從不同層面推動了這一哲學轉向。對我國哲學界而言,生活世界的概念已經不再陌生,但是,回歸生活世界的真實含義,以及這一轉向對于哲學社會科學范式轉換的重大意義,還遠遠沒有開展出來。
生活世界之被遺忘是在兩個層面上完成的。首先,在社會結構層面上,歷史的進展呈現出從日常向非日常的演化趨勢,即從原初的、未分化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禮尚往來的日常生活世界中逐步分化出哲學世界、藝術世界、科學世界、政治系統、經濟體系等非日常世界。相應地,人類社會和歷史發展的重心也由日常向非日常轉移。其次,在理性反思的層面上,哲學和歷史科學的關注點越來越被非日常世界所吸引。近現代,哲學社會科學經歷了“自然科學化”的過程,習慣于把自然科學所揭示的因果現象、必然性、線性決定特征、還原性、可計算性、普遍性等,放大為統一的、一元的、無限的世界的普遍規律,由此建立起以理性邏輯、絕對真理、普遍規律為核心的形而上學、認識論和各種社會科學體系,人真實地生活于其中的日常生活世界則被完全從理性的視野中放逐。一種遺忘生活世界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生成了:哲學成為描述普遍精神和絕對理性的純粹意識哲學,歷史學表現為環繞著政權更迭和國家興亡的宏觀史學,政治學表現為以政治權力和制度安排為核心的宏觀政治學,經濟學成為揭示基本經濟運動規律的國民經濟學,等等。
應當說,這種以追逐普遍性的宏大敘事為特征的哲學社會科學范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因為,理性的反思性本身就具有抽象性和普遍性的本質特點。在人類歷史由自發走向自覺的時代,對日常的微觀的生活現象進行理論抽象,有助于在偶然的、差異的、個別的、多樣化的社會現象中把握人類歷史運行中的某些規則性和普遍性的機制。但是,當宏觀的哲學社會科學把人具體地生存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完全視作無足輕重的、平庸的日?,嵭级右悦镆晻r,當以價值和意義為特征的人的生活世界完全被以必然性和普遍性為特征的自然世界所消解時,這種遺忘生活世界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之弊端就充分顯現出來。
弊端之一:否定差異性和個體性。遺忘生活世界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的根本缺陷是用普遍化的方法來研究文化和社會現象,從而否認差異性、個別性、主體性和自由。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甚至斷言,在精神的普遍性已經大大地加強的時代,“個別性已理所當然地變得無關重要”,而絕對理念的普遍性要求統治一切。
弊端之二:忽略社會發展的文化內涵。遺忘生活世界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對差異性和個體性的否定,實際上是對生活世界的內在文化內涵和意義結構的排斥。結果,在這種宏大的哲學社會科學體系中,不僅生活世界和倫理道德世界的特殊性和個別性被抽象掉,變成數學化和理念化的無限自然世界圖景中的一個案例;而且,從原初的生活世界中分化出來的經濟領域、政治領域、科學世界等非日常世界,也變成沒有內在文化規定性和價值約束的機械的、冷冰冰的自然領域,歷史成為“無主體的”自在運動。
弊端之三:理論研究的抽象化頑癥。馬克思關于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論強調思維中的具體,即思維中包含“許多規定的綜合”和“多樣性的統一”。恩格斯曾斷言,任何一種社會哲學,它的研究結論如果沒有包括“使它得以成為結論的發展過程”就毫無價值。我們發現,遺忘生活世界的社會科學理論范式的根本特征正是在普遍的知識和原理中抽象掉這些多樣性和過程性,從而形成空泛的、大而化之的理論結論。目前,這種抽象化的毛病不僅在哲學研究中而且在社會科學各個領域中普遍存在。因此,“回歸生活世界”有著更為深刻的內涵和意義。真正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是要使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真正回歸到不同時代、不同歷史條件下的具體的生活世界,回到日常生活世界的衣食住行、飲食男女、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禮尚往來的具體活動,回到生活世界內在的價值、意義、傳統、習慣、知識儲備、經驗積累、規范體系,等等;是要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批判地考察每一時代每一文化中的個體是如何展開自己的消費、交往、思考和生存,如何形成自我同一性,如何把這些文化背景帶入公共的社會生活之中,還要考察生活世界內在的圖式、知識儲備、規范體系等是如何同社會公共生活和制度安排形成互動。不難看出,這種意義上的日常生活批判范式代表著哲學社會科學范式的深刻轉變。
首先,日常生活批判或生活世界理論極大地拓寬了社會歷史理論的視野。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內涵要比我們的教科書體系更為廣泛。他們反復強調一個重要的出發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社會活動。因此,人的生存需要和滿足需要的生產,以及人自身的繁衍和家庭等是社會歷史運行的深刻基礎和社會歷史理論的基本主題。然而,后來的理論體系并沒有對這些日常生活予以關注,而是圍繞著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等非日常領域而展開。如果我們把衣食住行、飲食男女等日常消費、日常交往、日常思維活動納入社會歷史理論的視野,認真考察日常生活世界和非日常世界在不同歷史時期此消彼長、支撐、制約、互動的關系,我們就可以構造出更為完整的人類世界圖景,對社會歷史運動肯定會有更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把握。
其次,日常生活批判或生活世界理論提供了一種微觀哲學社會科學范式,一種文化批判的理論視野。日常生活批判并不是對于具體的日?;顒蛹捌湟氐姆桥械拿枋觯菍τ谏钍澜绲膬仍谖幕Y構和活動機制的分析,特別是對經濟、政治、科學、藝術等非日?;顒拥娜粘N幕耐诰?。哈貝馬斯把世界劃分為客觀世界、社會世界和主觀世界。而由文化、社會和個性構成的生活世界不是世界的一個獨立的組成部分或領域,而是為行為主體提供給定的文化傳統力量(知識儲備)、規則體系和價值支撐的條件和背景世界。作為交往行為主體的主體間性的生活世界實際上是以文化的解釋力量內在地與所有其他三個世界相互交織和相互影響,或者構成所有這些對象領域的內在的文化機理。在這種意義上,哲學、社會學、歷史學、政治學、法學、教育學等在微觀層面上開展日常生活的解讀與批判,無論是挖掘生活世界內在的價值和意義以抵御技術理性的異化,還是拆解前現代的日常生活世界的自在自發的、經驗式的和人情化的文化圖式以鋪平社會公共生活和社會運行中現代性啟蒙的文化地基,或是把生活世界當作全球化交往和世界歷史背景下交往行為合理化的文化基礎而加以重建,都會為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特別需要強調指出的是,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對于克服哲學社會科學理論研究的抽象化頑癥,具有根本性的意義。20世紀,在哲學所營造的回歸生活世界的文化氛圍中,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眾多社會科學領域中都出現了告別宏大敘事,自覺地向生活世界回歸的趨勢。法國的年鑒學派、意大利的微觀史學派、德國和奧地利的日常生活史學派、英國的“個案史”學派等,都反對只寫重大歷史事件和只關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宏大敘事的歷史學,而主張把關注中心轉向具體的和微觀的日常生活世界的各個領域。在政治學領域,開始出現微觀政治學,主張從日常生活的機制去思考制度安排問題,探討微觀權力秩序的重建問題,而??聞t從監獄、醫院、軍隊、學校等傳統政治學忽略的邊緣領域,開展了關于理性權力結構的微觀政治學的批判。在我國,20世紀90年代哲學領域率先開展日常生活批判研究,此后,日常生活批判的理論范式對于政治學、社會學、教育學、文學、法學等領域的研究也開始產生重要的影響,相繼出現了教育的日常生活批判、法學的日常生活批判、歷史學的日常生活批判、文學的日常生活批判,等等。雖然這些探索具有初創的性質,但是已經開始展示特別的發展潛力。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開始自覺地告別那種遺忘生活世界的理論范式,自覺地摒棄那種從范疇到范疇的抽象化病癥,并且開始為我們提供具有創造性的新見解。例如,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現代性的啟蒙和生成所遭遇到的許多阻力都可以從日常生活批判的視角獲得特別的解釋:中國各級教育中的應試教育屢禁不止,而素質教育流于形式的問題,以及決策機制和行政運行機制的經驗化和缺乏理性的特征,在深層次上與中國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遍的經驗化文化圖式有著緊密的關聯;而中國社會公共生活之中相當普遍地存在著的“有法不依”、超越規則的現象,則與中國傳統日常生活世界的普遍的人情化文化圖式有著必然的關聯,也即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所分析的那樣,傳統農本社會是一個“無訟的”社會,其日常的禮俗文化基因阻礙法治秩序的建構。總之,日常生活批判范式將成為21世紀最具解釋力和創造力的哲學社會科學范式,它同宏觀的社會歷史理論范式有機結合,將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開啟嶄新的地平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