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灣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海灣戰爭結束后,日本陷入了長達12年的經濟衰退泥潭。2003年度財政預算案的一般會計項目中對國債的依存度高達44.6%,較1991年高出30個百分點。原先在日本政府眼中數額不算太大的150億美元在后來看來對于緩減國內財政壓力其實還是彌足珍貴的。而且盡管日本政府因海灣戰爭付出了高昂的經濟代價,但國際社會對它的評價并不高,認為日本政府“只出錢,不流血”就換取到了在中東地區的石油權益。這些促使日本政府開始實施軍事改革,開始不斷加大軍事開支,積極尋求向海外派兵的機會,隨后引起了軍國主義的復活。這樣一來帶來了兩個方面的惡果。其一是軍事開支的增加影響到了其經濟方面的投入,也增加了財政負擔,為其經濟的恢復產生了不良的影響。其二,引起了其周邊國家的恐慌,不利于日本與其亞洲鄰國的經濟交往及貿易合作的開展。
考慮到油價飛漲將會誘發通貨膨脹,日本官方于1989年8月30日第五次提高了利率,官方貼現率高達6%。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通貨膨脹,使日元更加堅挺。然而日本自1986年12月以來一直是依靠通貨膨脹下的廉價資金來刺激經濟繁榮的。如此一來,廉價的股本籌集變得困難,而且日元堅挺,幣值穩定對日本來說是極不利于出口的,這是極為嚴重的。因為日本是一個嚴重依賴國際市場的國家。1990年10月日本公司破產數目出現70個月以來的第一次上升,比一年前增長9.7%,達645例,經濟呈現減退跡象。此外,美國經濟衰退從來都是日本經濟衰退的導火線,而布什總統在1989年年底的國情咨文中承認美國進入了經濟衰退。盡管海灣危機及戰爭是在短期內結束的,但是日本經濟還是明顯地受到了巨大的打擊。日本的經濟增長率下降了0.6%。海灣危機開始后,日本到中東的航線大半已停駛,商業洽談凍結,這對日本制造業和運輸業的沖擊是不可忽視的。而且,即便是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戰爭也給國內消費者造成了普遍的心理不安,對居民消費造成抑制效果,而消費是經濟的支柱。戰爭會讓人們因心理不安而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樣不利于刺激市場的繁榮。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海灣戰爭中美軍的勝利靠的是定點打擊,而定點打擊要靠現代化的電子技術,而美軍的高技術武器靠的是日本的微電子技術。美軍武器裝備上不可缺少的半導體零件有80%是日本生產的,這對于日本半導體的出口是有利的。
海灣危機及戰爭本身對日本經濟的長遠影響
1.對日本經濟結構調整的影響。在海灣戰爭期間因油價上漲額外支出的貨款占日本GNP的0.6%,這比較起前兩次石油危機時的4.6%和1.8%已經下降了很大的幅度。這說明日本經濟結構調整、節約能源、開發替代能源已初見成效。但由于日本經濟在那個時期是在低谷徘徊的,加之還未完全走出后工業經濟時代,在高新技術及產業化發展上,日本經濟的發展對OPEC石油的依賴度仍然較大,達到60%以上(盡管較70年代的99.8%相比已降低了很多)。日本以海灣戰爭為推動力,為規避石油風險開始加快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步伐,開始投入到以信息革命為核心的新一波技術革命浪潮中,積極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新技術產業,走上了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的道路。同時為了實現其產業從“資源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以減少其經濟的脆弱性,日本開始積極向鄰近地區投資,轉讓了一些技術,帶動了被投資國在技術、管理和貿易方面的發展,為亞太經濟圈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對于日本經濟的長遠發展是極為有利的。
2.對日本投資走向的影響。由于這場危機和戰爭,日本在中東的投資開始受損,中東局勢動蕩不安,使得日本投資者更為謹慎。不少投資者抽回在中東的投資而轉向他處。到了后期日本開始大量撤回在美國的投資,擴大了對亞太地區的投資,加快了亞太經濟圈的建設。90年代初日本對東南亞和香港的投資保持良好的勢頭。1989年日本對東盟的投資為60億美元.在東盟各國的外國投資中均名列榜首戳止1989年9月,日本對香港直接投資總額為71億美元,而實際數字遠遠超過了這一官方統計數字。同時,日本也加強了對蘇聯,特別是其遠東地區的滲透。例如:1991年日本丸紅公司向蘇聯出售了價值達1150萬美元的石油鉆探設備,用于蘇聯的石油開采。
3.對日中經濟貿易合作的影響。日本是僅次于港澳的中國第二大貿易合作國,也是中國的重要資本輸入國。1989年中國對日本的進口總額為15.343億日元,出口總額為11.674億日元,分別占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17.4%和15.6%,但這僅占日本進出貿易總額的4.02%和4.069%,并且中國存在著3.696億日元的貿易逆差。在海灣戰爭的沖擊下,日本開始重視與中國的經貿臺作。首先,中日貿易連續4個月大幅度增長。據日本貿易會1990發表的18家大商社簽定的合同情況表明,這18家大商社在10月對華出口額為323億日元,比1989年同期增長21%,而中國通過這些商社對日出口額達423億日元,比l989年同期增長86.3%。另據中國最新海關統計,1990年l至1O月,中日貿易額累計達到139.92億美元,并出現了自1972年中日兩國建交以來中方的首次順差。上述情況說明,中日貿易進出口均進入“擴大基調”中。其次,中日能源貿易朝著穩定化,長期化的方向發展。中國在90年代初石油資源還算豐富,原油產量居世界第五,1989年中國對日出口的原油額為2106億日元,僅占日本原油進口總額的7.1%。由于海灣危機及海灣戰爭的影響,日本增加了從中國的能源進口.1991年中日達成煤及石油第三期長期協定,決定從1991年財政年度至1995年度中國每年向日本出口煤炭390-530萬噸,原油880-930萬噸,并商定交易量不得低于協定的最低數量線,從而有助于中國擴大能源生產,增加出口創匯。
結語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海灣戰爭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很大,而且這種影響還是比較獨特的。從整體上來看,海灣戰爭對于日本經濟是既有利也有弊的,盡管在財政及貿易投資方面使其暫時受到了一些損失,然而從長遠來看對于其經濟結構調整以及加強與其他亞太國家的經貿合作還是極為有利的。(本文作者:成立功單位:西北大學現代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