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地理教學中人文精神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地理人文精神培養存在的問題
地理教材對人文意識的挖掘和滲透不夠地理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與人文精神有關的地理知識,地理教師要善于挖掘,加強地理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此外,發掘教材的過程中,還要加強對學生人文意識的滲透。而在現實中這方面做的不足:教師對教材研究的深度還停留在表面;對學生人文意識的滲透培養意識較弱。如以我國森林覆蓋率的變化時代變化4000年前遠古時代2200年前戰國時期1100年前唐代1840年前后民國時期建國初期現今覆蓋率<60%46%33%17%8.6%12.51%16.55%資料來源:中國木業資源。我國森林總面積世界第5位,但人均森林面積僅占世界第119位;我國森林總蓄積量占世界第8位,但每公頃平均蓄積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按人均計算人均蓄積量更是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世界人均森林蓄積量為71.8立方米,而我國的人均森林蓄積量僅為8.6立方米。我國森林覆蓋率低,引起大量土地沙化、荒漠化,使得我國的生態環境的惡化。這些數據的變化說明了什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森林的減少對我國環境、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等的影響。這樣可以達到比較好的效果[3]。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得以空前提高,世界經濟也得以快速的發展和高度的繁榮,不斷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但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們對自然的認識也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由過去的崇拜自然到改造自然甚至征服自然,人地關系也由和諧到不斷地惡化,大自然在賦予我們生命、給于我們資源的同時卻得不到我們應有的尊重和呵護。大自然也以它特有的方式在給人類敲警鐘,森林資源、水資源不斷減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鹽堿化等環境問題不斷增多,洪澇、干旱、臺風、海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從這個角度看,當前人類所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不僅是發展問題,也是道德倫理問題。因此,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人文素養,更是關系到人類可持續發展。因此,要將中學地理人文精神教育作為地理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歸宿點。
三、小結
人文精神培育是一件持續性工作,不可能通過一次教學改革或幾篇文章一跳而就。現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比較滯后,已經體現出它的不足之處,對人類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為了自身更好的發展,我們應該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校園氛圍、教師人格、課內外結合等方面都要不斷加以努力和創新。地理作為一門科目,而如今的地理教育迫切地需要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在如今資源越來越少、人口越來越多的現實之下,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才能走的更遠、更好。
作者:王杰華單位:江蘇省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