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職教校園文學與企業文化的融洽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校企文化培養方式的差異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注重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在育人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求知欲,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人格潛移默化,塑造學生品質。企業文化注重培養員工的企業精神、企業價值觀等,鼓勵員工立足崗位、努力工作,激發其潛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實現人生輝煌,與以育人為核心目標的校園文化存在一定的差異。
校企文化特點的差別
高職院校校園文化以傳導正確和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校風、學風為核心,以具有學校特征的物質、制度和行為為文化建設表現形式。校園文化強調文化主體的創造性、主觀能動性及動手能力,崇尚文化主體的個性化,提倡積極參與、展示自我。企業文化以傳導具有企業特色的價值觀與生產經營理念。以企業的經營理念、設施環境、技能培訓與技術革新為文化表現形式,顯現為協調、和諧等因素,提倡務實與實干精神,其主要目標是實現企業健康發展和員工價值。
校企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總書記在十六屆七中全會報告中指出:“與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相比,我國的文化發展相對滯后,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要求不相適應,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明文化需求不相適應,同我國的國際地位不相適應。”高職院校的畢業生是新型工業化的主力軍,高職院校文化與企業文化應該同步發展,校企文化的融合已經成為解決文化滯后的戰略問題。所以,校企文化的融合,既是時展趨勢的必然要求,同時也是高職校園改革與發展的方向。
(一)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客觀要求
2006年11月教育部頒發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明確指出高職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任務。高職院校畢業生成為企業應用型人才的主力軍,現代企業需要的人才不僅具有熟練的職業技能、豐富的科學文化知識、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繼續學習的能力,還應具備職業遷移能力、創新精神和立業創業能力。其中所強調的培養目標,就是高職院校的學生在畢業之后進入社會和企業中,應該具備“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創新精神應職業變化的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立業創業能力”,這些目標其實就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要求。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引進相應的企業文化,使校企文化的有效融合,讓學生在學習期間可以多渠道、多層面、多方位地接觸、感悟優秀的企業文化,優化學生素質,實現學校的社會功能,完成培養目標。
(二)校企文化融合是高職院校學生有效就業的保障
通常的高職院校文化活動很難滿足學生除文化知識以外的各種綜合能力的培養需求,尤其缺少對學生從學校到企業過渡階段的適應能力的培養。學校的實踐課程及畢業實習等設置不盡合理,大多存在時間較短,側重于技能的培養的問題。畢業生進入企業后不能融入企業文化氛圍,體現在怕苦怕累,不勤奮,不能嚴格遵守企業的規章制度,難以適應企業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氛圍,形成“就業-失業-再就業-再失業”的惡性循環。校企文化融合可以使學生在各項教學實踐中熟悉企業文化理念,增強學校與企業對接的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縮短他們就業的磨合期,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校企文化的對接和技術的互補,拉近了學校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增添了雙方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對于學校科學培養大量企業迫切需要的高素質技能人才具有積極而現實的意義。
(三)校企文化融合是提升高職院校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校企文化融合更是高職院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伴隨高校規模的擴大,高職院校不僅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生源壓力,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挑戰。高職院校的生存可謂是越來越艱難。以特色求生存,提高核心競爭力,已成為高職院校生存和發展面臨的首要任務。高職院校要打造具有“專業特色”、“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樹立文化品牌,必須在文化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企業文化、融入企業文化要素、突出文化的交融與對接。校企文化融合既助于更好地提升校園文化品位,又是學校培養出企業需要人才的保障,更是加強學校核心競爭力建設的主要途徑。
校企文化融合的措施
(一)營造校企互融的環境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立足學校實際,有效地融合職業特色,在學校校園內建設“校企文化區”,其中設立中外優秀企業家及名人名言宣傳燈箱,如果是本校所培養的知名校友效果會更好,更能增加學生的自豪感。不同優秀企業的簡介和文化標識的展示可以使師生員工感受濃郁的企業文化氛圍,感受潤物細無聲的文化洗禮。其次,高職院校應加大實踐教學設備、設施的投入,加快全真或仿真車間實訓室建設,讓學生在全真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中熟悉工作流程、學習專業技術。學校定期組織開展企業文化周活動,邀請與學校深度合作的企業參展,實現企業、學生面對面交流。高職院校通過濃厚企業文化環境的營造,提高學生對企業文化的認知。最后,高職院校應積極推進“頂崗實習、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依托區域行業、企業建立更多的校外實驗實訓基地,為廣大提供大量的實踐機會。讓高職院校師生通過參觀調查、實訓見習、頂崗實習、項目共建的實踐,了解職業崗位的要求、強化職業意識、養成職業操守、磨練職業意志、提升職業能力,感受吸納企業文化精髓。
(二)在教學中滲透企業文化
首先,高職院校應該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高職院校每年要安排教師到企業一線,使學校教師知識與企業“零距離對接”。教師把企業管理和企業文化引入到課堂,使學生在校園日常學習中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觸摸到市場的脈搏。高職院校還需重視兼職教師隊伍建設,聘請來自企業一線的生產、管理人員擔任兼任老師。來自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隊伍對企業文化有切身感受和較為深入的理解,通過他們學生校內和社會實踐活動的指導在學生學習實踐活動中融入企業文化元素。其次,高職院校要開展豐富而有效的課外活動。高職院校學生課外活動形式與內容豐富多彩,是校企文化互溶對接的要素之一。高職院校要多渠道、多形式的在課外活動中滲透企業文化。如企業文化片的影視欣賞活動就是學生在單純的娛樂活動中了解企業文化的有效渠道。此外通過“團結協作”“信譽為本”等主題演講比賽、學術講座、企業家創業訪談等系列活動的組織開展,將企業文化的形式與內涵融入課外活動,有效地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企業、認識企業、為以后更好地融入企業文化打下基礎。最后,加強學院課程文化建設,基本實現了三個零距離:即專業設置和課程開發與企業和社會零距離配合、教學內容與職業需求零距離貼近、實踐教學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觸。高職院校還應該以各類技能大賽為載體,滲透職業素質的培養。積極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方式,以大項目、大活動為平臺,以國家級大賽為載體,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重,通過競賽實戰鍛煉技能,最大化地實現學校教育與企業崗位要求的無縫過渡和無縫對接。
(三)借鑒企業文化管理學校
高職院校還可以從自身的實際出發,在學校管理中實施ERP(企業資源管理)戰略,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借鑒企業的ISO9001:2000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制定成套的質量管理文件,對學校的教育服務全過程進行全面控制。將ISO質量管理體系引入到高校教育教學、學生管理、后勤保障和科研等日常管理之中,使單重通過外力推行的質量評估,轉變成為高職院校的自覺行為。高職院校在學生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上要注意汲取優秀企業的管理經驗和文化內容。制定既有文化內涵,又能體現“職業性”的各項組織、管理、獎懲制度和校紀校規。改進偏重于書齋式的硬管理,強化諸如誠信、守紀、團結、敬業等與企業文化密切關聯要素的教育,特別注意培養類同與企業員工的行為規范。高職院校要在工作室、車間、實訓場所張貼操作規范和要求,用制度規范行為,用行為提高技能。
按照企業對員工的要求來規范學生衣著、言行舉止等行為,要求學生在實訓車間穿工作服,佩戴工卡,不擅離崗位、不大聲喧嘩,給學生企業的“準員工”的切身感受。通過前面的一些管理措施使得學生在學校內感受到的是濃厚的企業文化熏陶,接受的是含有企業特色的文化教育,領悟到的是企業化的嚴格管理和企業的文化內涵。
(四)以理論研究推動校企文化融合
高職院校由學有所長的教師成立企業文化研究會,不僅開展相關方面的學術研究,同時還要舉辦“校企文化對接”專題研討會,研究企業文化的現狀和發展方向、校企文化的區別、畢業生對企業文化的融合度、企業對畢業生的評價、企業對新員工的培訓等情況。高職院校可以成立課題研究小組,開展“校企文化對接”課題研究,將理念先進、具有推廣應用價值和學校特色的科研成果收錄到專用數據庫中。同時,還積極創造條件爭取舉辦相關學術會議交流如何更好地進行校企文化融合。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作為高職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根基,高職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和融合是一項雙向互動、常抓不懈的系統工程。高職校園文化和企業文化都代表著它們自己最具特色的、最為核心的東西。而當下我國高職院校開展的工學結合、校企結合等辦學模式也決定了高等職業教育與企業的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我們需要找到學校與企業文化的接口,引進企業文化,明確高職校園文化建設與企業文化對接的指導思想,發揮高職院校的育人主體作用,在高職校園文化中內化企業文化的價值觀念。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應將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的精髓相融合。如何行之有效地進行高職院校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的對接與融合,筆者在文中僅僅提出個人不成熟的見解。這既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需要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辦學實踐的探索中進一步研究與完善。
作者:許浩單位:江蘇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