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苗族銀飾與民族文化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由于苗族沒有文字,有關苗族銀飾的由來都是各地流傳的民間故事和傳說來“佐證”。民間說法較為一致的是:古代蚩尤是苗民的祖先,被黃帝打敗后在由北向南、向西的大遷徙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丟棄了富饒的家園,但每人身上佩帶的銀飾卻保護得完好如初。
一、苗族傳統文化與銀飾的關聯
神靈意識的存在為民族提供了土壤,民族文化便在這塊土壤里生長起來。神靈要制約人類,作用人生,于是靠聯系神靈與人類交流的行道隨之生成,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傳統文化意識滲透進了苗族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面,以銀飾的形式反映出來更為突出,銀飾是民族文化意識在藝術上最燦爛的滲透。苗族的銀飾從它誕生之初,就具有了民族文化的特點。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鋒利之物皆能驅邪,銀飾是驅邪之上品,還可以消災祛病。篤信純銀象征著光明和正氣,銀器能驅邪鎮鬼、消災祈福。最早的銀飾世界就萌生于巫術圖騰活動之中,銀飾通常被采用來作為巫術的器具。
二、銀飾在造型特點上與民族文化的關系
民族文化主宰了苗族銀飾的精神內涵。在各種銀飾圖案中,寓含著民族文化、信仰的圖像占據裝飾物的主要位置。
1、頭飾苗族崇拜牛,把牛稱為水龍,祭祖要殺牛。在黔東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掛在中柱上祭禱,并為此水牛角而以引為豪。黔東南苗族把寬大的牛角銀飾戴在頭頂上,以此為美,以此為殊榮。苗族姑娘模擬牛角做稱銀飾,中間有一個銅鼓,兩角之間有弧形銀片像旭日東升光芒四射。兩角上有二龍搶寶的圖案,其后還有繁殖能力極強的魚、鳥等動物。企望通過交感得到保護,藝術與民族文化在這里發生了碰撞。這種頂禮膜拜水牛角與水牛角銀飾,正是歷史文獻所載“炎神農,人身牛首”含義的寫照。顯然,“人身牛首”的神農與“人身牛蹄”的蚩尤屬于同一人類集團,表明二者同屬于牛耕稻作部族不同時期的首領。“牛首”、“牛蹄”,寓意著“人身牛首”的神農為先,“人身牛蹄”的蚩尤為其后,歷史傳說,二者是牛耕稻作文明的君王,為中華民族歷史作過開拓性的貢獻。水牛角,最初是作為一種膜拜與裝飾兩全的具象符號,隨著歷史的向前推移,膜拜內涵減弱,裝飾與審美意象加重,最后形成水牛角銀飾。而“人身牛蹄”,實際上亦是一種文化具象和物質符號。甚至,有些建筑上也有“牛角”的符號,不知是銀角模仿建筑,還是建筑模仿銀角。在苗人眼中,銀是光明的象征。銀飾既有裝飾和促進健康之功,又能作避邪和驅鬼之用。苗家小孩戴的花銀帽,其造型多是十八羅漢、菩薩坐蓮等就是明證,兒童的銀菩薩帽飾件小,片薄,份量輕,適于不堪重負的嬰幼兒佩戴。祭祖時,盛裝配上錐形銀頭帕,顯得剽悍勇猛,有驅邪避鬼的威力。黃平、臺江、丹寨等地苗族銀飾上出現的菩薩紋飾,同樣都具有庇佑和驅邪的功能。
2、胸、頸飾苗族很重視對胸頸部位的裝飾,由此銀項圈成為銀飾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為鏈型和圈型兩種。鏈型以鏈環相連,可活動變化;圈型則用銀片或銀條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動。少數亦有鏈圈合一的。雷山苗族戴上銀項圈,據說能夠戰勝作惡多端的“老變婆”,確保合家平安。銀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區流行的胸飾,通常為單層長方形或半圓形簍花銀片制成,形狀規整。銀胸牌是由長命鎖演變而來,有的銀胸牌為單片,體形小。也有的銀胸牌較大,且兩三片拼連,幾乎遮住佩戴者的整個胸腹,裝飾效果十分夸張。
3、腰飾丹寨苗族婦女的銀圍腰鏈更是被視為保命符。這種銀圍腰鏈必須由舅舅請人打制,一經戴上,便永不離身。今后或有離異、改嫁,唯此物必須隨身帶走。銀飾的驅邪功能還延伸到另二個世界。丹寨苗族婦女的隨葬品中,必須有特制的小號銀角、銀碗。臺江苗族去世,按風俗要在墓穴中灑一點銀屑或用銀窩陪葬。
4、衣飾修飾精美的銀衣讓我們看到苗族不光在頭上、手上、胸前、腰上,就連后背也是放飛想象力的地盤。在繡衣上釘銀飾而制成的銀衣是苗族服飾中的精品。雷山、黃平、臺江、凱里等地苗族的上衣繡飾極美并綴滿各種銀飾。這種上衣均為盛裝禮服,稱作“花衣”,盛裝花衣必須釘上許多銀飾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們又將釘滿銀飾的花衣稱作“銀衣”。銀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擺等位置釘綴許多四方形、長方形、半圓形的銀片和銀泡、銀鈴等鏨花銀飾。這種繡飾精美的銀衣可能是我國民族服飾中最為精美的。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銀衣有一個“宗廟”的圖像造型,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圖樣,其巫術的意義厚重,它具有統管全身銀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銀衣都少不了這個“宗廟”圖樣,且大體穩定,不能隨意創造、變形。
三、銀飾的功用性
苗族是一個與自然為伍,以神靈為伴的民族。正是由于民族文化意識的規定和需要,一些苗族銀飾才出現了不可思議的怪異造型。云霧山一帶苗族奔喪返家,必于房基左側置放鋒利的鋅口、耙齒,多刺的荊棘及碎磨石等物,認為只有經其驅邪逐晦后,方可迸刀無虞。作為一種包容性很大的載體,銀飾還經常通過紋樣的寓意表達出某種祈愿。云南文山苗族流行一種人蕉紋銀胸吊飾,形狀、大小都同長命鎖相似。不同的是,長命鎖表達了一種祈愿,而它卻記錄了一段傳說。相傳此女的苗族祖先初到該地,不知是否應該留下來,正值猶豫之時,適見一株芭蕉苗破土而出,轉瞬間長成大樹,結滿果實。驚奇萬狀的人們感到這是神的指示,遂決定定居于此。根據這一傳說,不難推斷出該分支的苗族先民曾依靠芭蕉果腹,度過了一次性命攸關的饑荒。于是,心存感念的人們便將芭蕉樹的形象永久地鑄進了他們所佩戴的銀飾之中。人蕉紋銀胸吊飾體現出苗族銀飾的又一種功能作用。
四、苗族銀飾的發展
總之,在同一族群同一支系中,銀飾成為族群的識別符號,社會功能和文化內涵得到了極大的擴展。銀飾從心理上給人們提供生活的安全感。因此,苗族銀飾已不是單純的裝飾品,而是植根于苗族社會生活中的文化載體。正是苗族眾多的分支和不同的地域產生并形成了苗族多樣化的銀飾文化。苗族銀飾不是一般普通的飾物,它既是藝術品,又能超越了藝術的功能。意識的物化決定了苗族銀飾作為傳統文化的保守屬性,使得它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被淘汰,也不會因現代文明的沖擊而搖。
作者:王聰 單位:永城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