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歷史文化與科學管理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其內涵思想貫穿古今,涉及廣泛,將這些文化底蘊與當前的現代科學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相互借鑒,相互補充,促進科學管理進一步發展很有意義。日本企業界的高層人士對我國的《孫子兵法》、《周易》等書的擁有率很高,美國的西點軍校也將《孫子兵法》列為正式教材,在海灣戰爭中,美軍將《孫子兵法》中宣揚的戰略思想靈活正確地運用到了實戰中,取得了輝煌戰績。而今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建立一個適合我國國情和生產力發展的管理體系,是當務之急,從我國和世界一些國家成功的經驗中分析,我國的管理既不能機械地照搬他國經驗,也不能夜郎自大,故步自封,而應是將西方成功的管理理念與我國歷史文化的內涵相結合,這是建立我國科學管理體系的基本出發點。
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國幾千年來思想意識的指南,提出修身、齊家、平天下的思想,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自泰羅制誕生,其管理思想以統一的制度來約束管理,而我國傳統的管理理念是將人們的倫理道德準則和管理措施相融合,使員工在企業有一種“家”的氛圍,這樣就使企業包袱沉重,大鍋飯盛行,內耗大,管理成本高,員工們對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極差,企業的經濟效益較低。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發展迅猛,民企大都為私人企業,其管理企業的模式也是以家族式管理為主。論文百事通家族式管理既有優點更有缺陷,家族式企業的員工一般均為終身雇員,穩定性強,極少流動,而且人力資源投資少,培訓及再教育成本低,員工的整體素質高。再有就是員工對企業的依賴性強,終身雇傭及工資等福利使員工不愿離開企業,一旦跳槽到新的企業,工資和福利就要重新開始,因此員工將自己的命運和利益與企業緊密地聯在了一起。在企業初創和困難階段時,大多企業老板注重感情投資,講求以德服人,以行感人,以情動人,人事糾紛少,不會產生西方企業中經常出現的那種勞資對抗激烈,罷工、解聘等事件的發生。經營決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強烈的危機感,對新技術、新工藝有較強的吸納能力,技術創新也有較強的針對性和使用性,企業會有較高的經濟效應。而且家族式企業中運行良好的獎懲機制,都會激勵員工以加倍的努力去工作。家族式企業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企業管理水平差,技術水平低,企業后續能力差等。
“人之能群”。現代管理在組織機構的設置、人員配備、責任范圍等方面提出了許多科學的理論,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中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就是作為組織機構、職業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倫”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的基礎,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潤滑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機構,就會便于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的發展。
建設中國特色的現代科學管理體系,與西方國家有著本質地不同。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地泱泱大國,中國傳統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幾種原生性文化之一,這一點完全不同于處于中華文化圈邊緣地帶的東亞及東南亞諸國,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興發達國家,他們的文化意識形態具有明顯的次生性,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具有豐富內涵并包含許多精華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義。而且中國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本主義哲學并初步建立起了以愛人貴民為中心的人本主義管理思想體系的國家。這就意味著中國的現代科學管理體系不可能拋棄中國傳統文化而重建。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和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構建只能在民族傳統文化的起初上進行。當然,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人本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既不可抱殘守缺,同時也不可連根拔起;既不可背負上沉重的歷史文化包袱,同時也不能走向民族虛無主義或。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層,是以儒家對“仁”的強調,對“禮”的推崇以及“和為貴”等主張,都是為了協調、規范和平衡人際關系;在個人修養上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謀事方面強調天時、地利不如人和。這些都表明,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正是基于這種心理品質,中華民族才有著強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個密不可分的共同體。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這種以“仁”為本、“立德”為先及“天人和諧”、“人際和諧”、“情理和諧”的全方位的和諧精神事具有世界意義和現實意義的。現代的人本管理,從東方到西方,都在強調“以人為本”的企業管理理念,要求企業管理者“居人懷義”,追求管理者與員工的和諧,員工與員工的和諧,以及員工與顧客的和諧,可以說這些自覺或不自覺地說明了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精要。
市場經濟一旦走出其初始階段,那種以物質刺激為手段的企業管理模式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便顯得力不從心了,這主要是因為當今世界經濟已經從傳統的市場經濟時代進入到知識、技術和文化經濟時代,社會總需求和個人總需求已不能完全用物質范疇來涵蓋。換言之,物質的概念已成為過去時,人的文化消費的比重越來越大,即使是物質消費也越來越變成文化的物質。日本是二戰以后最早復興并迅速跨入經濟強國之門的國家。日本的成功恰好在于把中國的倫理人管理模式與美國的經濟人管理模式結合再一起,造就了日本企業今日的輝煌。越來越多的學者都認識到它是西方市場經濟在機制方面的優越性,同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之精華有機結合的產物。由此,可以認為,中華文明遭受危機的根源并不在于我們擁有太多的以儒家為代表的傳統文化,而在于我們缺少市場競爭的機制,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人觀念正暗合了當代西方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理念。一旦市場經濟的閃電射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會喚醒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這就決定了中國現代科學管理體系的建立一開始就要超越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老路,盡管它在一些方面還顯得很不成熟,但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相結合,就必然會使中國的現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加速發展,并綻放出簇新燦爛的中華文明之花。新晨
綜上所述,以德制國的理念正漸漸循入人心,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積極的一面,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因此,在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制度及模式的過程中,既要學習西方制度化管理的優勢,實施組織化、科學化管理,又要吸取中國傳統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古為今用,洋為中用”。需要強調的是,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及倫理觀念根深蒂固,至今影響著國人的價值觀念和行為取向。沒有文化底蘊的管理是不成功的管理,照搬西方的現代管理理論會因國人心理抵觸,其效果將大打折扣。但要完全用中國傳統式家庭管理方式管理企業,可能在創業時期有積極的作用,但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后,它肯定會成為企業進一步發展的障礙,這就是中國企業成長慢(國企)、壽命短(私企)的原因。因此,中國企業面對入世后國外大企業的競爭,若不能迅速成長和有機整合,就會面臨生存乃至淘汰的危機。對家族管理模式進行改造和創新,使其跳出“家族主義”的框架,吸收西方現代企業制度化管理的科學思想,對我國企業進行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