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語境對跨文化交際的意義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語境在跨語言交際中的角色
對于某兩種不同文化環境下的詞語,無論在語義還是感情色彩方面都有著不同的理解。以農民peasant一詞為例,在多數中國人的概念中,農民的概念是:從事農業生產勞動的勞動人民。而英語里的peasant一詞通常是指第三世界國家中貧困、無知、社會地位低下的農民,該詞甚至還帶有鄉巴佬的語義色彩。事實上,從中國的歷史發展來看,農民也是國家的主人,而且中國農民還具有能吃苦耐勞的品格,所以漢語里的農民一詞本身不具有任何貶義。與peasant相對應的另一個詞是landlord(地主)。在現代漢語中,地主一詞的含義則是占有土地,自己不勞動,或只從事輕微的勞動,而以剝削農民為主的人。一說到地主,中國人自然而然對其表示厭惡,而這種明顯的感情色彩在英語peasant一詞卻不曾體現。
語言本身是一種客觀現實,它作為使用者的交際工具,通過語音,詞匯和語法體現。使用者的語言能力決定了其對語料及表達的選擇。讓每個語用者熟練運用這些溝通技巧是有一定難度的。在跨文化交際中,最為主要的是交際的內容和交際的人,而首當其沖的就是交際雙方要根據交際的目的構建相應的語言環境,進而選擇所要使用的語言工具,最終促成交際的順利進行。在跨文化交際中,跨文化交際的場合主要有三種:1、以母語為中心語的跨文化交際場合2、以目的語為中心的跨文化交際場合3、目的語和母語均衡的跨文化交際場合。本文主要以第二種交際場合為主,當交際者選擇某一種語言進行交際時,首先應無條件遵守這一語言的語用規則,例如在和說英語的人交流時,就必須無條件的遵守英語的語用規則,而不能將母語的語用規則強加到英語交際當中去,不能因為母語的使用習慣而擾亂正常交際規則。
二、語境與跨文化交際的相互影響
在日常學習中很容易看到這樣的例子:東方人習慣在初次接觸談及個人信息,如:姓名、年齡、婚姻、薪水等,而西方人在這種情形下常會感到突然、抵觸甚至是氣憤;中國人特有的謙虛傳統使得我們對于別人的稱贊不管是贊同還是否定,習慣以“不不”、“哪里”、“沒什么”回答,這在西方人眼里是很難理解的怪異行為,因為在西方文化中不僅要積極稱贊別人同時又樂于接受別人的稱贊是極其自然的事。許多中國的英語學習者都學過“Theemtdybirdcatchestheworm”(早起的鳥兒有蟲吃)這句話,但這句話并非是適用于所有的場合的,對女士就要避免,因為bird一詞在英語中是對婦女很不尊重的稱呼,交際中使用這樣的語句是會引發誤會的。本文的目的并非列舉交際沖突現象,而是希望通過實例引起人們對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現象的重視,并通過對中西方文化語境差異的分析、認識,尊重并理解雙方的文化差異,做到文化間的交流和學習的同時兼容并蓄。既不對本民族文化一味推崇,也不將本民族的文化強加于他人或是對于外來文化“大包大攬”,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進行。
語境知識是基本交際要素之一,并且認識語境的重要性是語言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有的學者就指出,語境知識既包括語言知識又包括語言外知識:語言知識是對所使用語言本身語音、詞匯、語法和語用規則的掌握;語言外知識則包括背景知識、情景知識、相互知識。其中背景知識不單單是關于某種文化的行為準則和交際規則,還包括百科全書式的常識性知識等等;情景知識則涉及到交際的要素:時間、地點、交際的主題、正式程度及參與者之間的關系等;相互知識則是不僅指交際雙方共同具備的知識,并且包括雙方都有各自具備的知識。因此說,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所涉及到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
三、總論
交際的方方面面都和語境有著聯系。因此,百科全書似的知識也就成了語言交際者所要具備的基本語境知識。但這并不是語境的全部,語境知識雖然包羅萬象,但不意味著寬泛的常識性知識。交際者需要以交際當下的交際需要為基礎,根據交際者的背景文化、交際水平構建靈活的語言環境。著名語言學家維索爾倫提出過“語言綜觀論”。他強調語言交際者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使用語言的過程其實是語言本身和語境相互糅合的過程,也是語言交際者充分發揮語言運用能力的過程。即在這一過程中,語言交際者在自身社會能力的作用下,結合語用規則和文化背景構建適合當下的語言交際環境,同時在交際的過程中,隨時通過交際實時獲得反饋,并及時調整語境的構建方式,從而改變和明確語境的模式,進一步使得交際雙方在所構建的語境中更加舒適,交際更加輕松、順暢。這就是維索爾倫提出的“動態生成性”,也是語境的根本特征之一。語言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語料的選取可以為接下來的交際提供著背景知識,起著一定的提示和輔助作用,隨著交際雙方的交流傳達給交際者,依此循環往復,語言交際者在不斷的信息輸入和輸出的過程中完成了交際過程,同時也使得交際方式更加靈活多樣,因此,語言交際就變得流暢、有效。
理論上我們認為一切事物都可以對語境構成影響,但是語境的構建過程畢竟是人為的,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因此語境構建的過程并不是在所有環境下都可以順利、有效地完成,因此就更需要語言交際者做更多的練習和反復的反饋、總結和完善,才可以盡量避免語境構建過程中的漏洞,使得跨文化交際過程更加熟練、輕松、有效。
作者:苑馨予 單位:吉林醫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