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價值取向范文

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價值取向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價值取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當前地方政府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實踐中取得了不俗成績,但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預期功能的彰顯,還亟須進一步轉變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價值取向。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具體要實現從基礎設施建設向公共服務體系供給、產業扶持等軟環境發展轉變;從有比較優勢區域建設向偏遠地區建設轉變;從簡單模仿城市建設向農村區域特色發展轉變;從政府主導下的示范點建設向多元主體參與的具有真正借鑒意義的社區建設轉變。

關鍵詞:

新型城鎮化;農村社區發展;價值取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方式和地方的實踐探索,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對于解決“三農”問題、加速發展城鎮化、改善農村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福利水平、擴大內需、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以及推動城鄉一體化等有著重要作用。目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一種全新的區域性地方政策實踐,并沒有現成路徑可以遵循,因此難免在實踐中一定程度上偏離既定的政策目標。為了進一步彰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政策的預期功能,促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滿足社區民眾利益需求,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必須實現價值取向的轉變。

一、要實現從基礎設施等硬環境建設向公共服務體系供給、產業扶持等軟環境發展轉變

地方政府作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主要推動力量,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探索實踐中,大都采取社區硬環境建設優先的政策。但是以住房、道路、綠化等為主的基礎設施硬環境的改善,只是推動農村社區發展的重要條件。農村社區發展的最終目標是不斷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福利水平。因此,從新型社區可持續性發展和農村社區居民福利提升的角度,農村社區發展需要在硬環境建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化農村社區的軟環境建設。

(一)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體系新型農村社區不僅應該擁有道路、供電、供水、通信、網絡等比較完善的硬件基礎設施,而且還應該擁有教育、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各種公共服務設施,以保證農民現代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讓農村社區居民能夠享受到與城市均等化的公共服務[1]。然而由于當前地方政府財政資金有限,農村社區公共服務供給嚴重不足,影響了農村社區居民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一方面,在公共服務供給的過程中,政府要從社區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出發,供給要有重點。在農村社會成員經濟存在嚴重分化、利益需求多樣化的情況下,政府部門不能為了政績或“樣板工程”的需要而提供一些并不適用于大多數居民的公共服務項目。比如有些地方社區建立了相對豪華的路燈、噴泉、廣場等公共設施,但這并不是當前農民最迫切需要的公共服務,而且由于后續資金匱乏,很多時候這些公共服務設施就成了一種純粹的擺設,難以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在公共服務實施建設規劃中一定要以農民的迫切需求為出發點,而不能以一種想象的思維,建構起與城市完全一致的公共服務。另一方面,在公共服務資金籌集的過程中,要確保公共服務資金籌集的多元化。要以農村社區為公共平臺,整合各類服務資源,推進社區公共服務事業,讓居住在農村同一區域內的所有社會成員都得到平等、良好的公共服務[2]。

(二)以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社區的產區融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改變的不僅是農村居民傳統的生活方式,而且是生產方式的重要改變。新型農村社區發展需要從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為主向以工業生產為主轉變,需要進一步推動農村社區的產業化發展,充分實現農村社區發展的“產城互動”,否則農村社區只是一個具有城市化外殼的消費型社區,不利于農村社區的可持續發展。通過農村社區的產業化發展,推動農村社區的產區融合,不僅能夠改變農村社區的生活生產方式,順利實現社區內的農業外就業,而且能夠提高農村社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消除對農村居民生活的不利影響。

(三)完善新型農村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完善的農村基層組織是新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織保障。強有力的基層黨政組織不僅能夠有效減少新農村社區建設中的腐敗等異化行為,而且能夠加強與農民群眾之間的密切聯系,獲得社區居民的信任。實際上,農村社區基層組織健全的地方,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發展較好,農村社區居民滿意度較高,利益沖突相對較少。因此,農村社區基層組織建設對于農村社區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不僅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社區的基層黨組織,而且要強化農村社區的基層社會組織,推動農村社區的自我治理、自我發展。

二、要實現從有比較優勢區域建設向偏遠地區建設轉變

目前,地方政府在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過程中,主要滿足的是那些有比較區域優勢、經濟相對比較發達的區域、經濟收入相對較高人群的需求,而忽視了經濟發展相對比較落后的區域和經濟能力較弱的社會群體的需求。然而,由于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最終受益群體是農村居民,農村社區建設的主體也是農村居民,因此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應該堅持“以需求為導向”的社區建設模式[3]。

(一)從區域布局的角度來看,從有比較優勢區域向偏遠區域轉變當前新型農村社區的實踐探索一般是從條件最好、最成熟的區域開始,比如靠近鄉鎮集市周圍具有發展潛力、地產開發具有優勢的區域,而純粹的農村型社區很少見。筆者在基層社區調查中發現,不論是地方政府部門還是社區民眾,更容易接受鄉鎮帶動型的社區發展模式。因為鄉鎮帶動型社區能夠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提供相對比較完善的公共服務,能夠滿足居民就地就業的需求,同時也滿足了當前農村社會由于婚姻、教育等因素,需要在鄉鎮買房的愿望。但是對于這一部分區域的人員來說即使不進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他們也能夠通過其相對較高的經濟能力進城買房,順利實現其身份轉變。目前大量農村居民返鄉進城買房,以及由此帶動的縣鎮房地產熱就是一個明證。當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從條件最成熟、最具有經濟能力的區域開始,無可厚非,畢竟最容易取得成功。但是對于那些偏離鄉鎮、周邊的農村區域則是最需要改變而又沒有能力改變的區域,他們更需要政府的關注,更應該成為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受益區域。實際上當前農村社會整體上已經開始了新一輪的建房熱潮,有著強烈改變現狀的迫切希望,80%以上的農戶愿意到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居住[4]。但是,在國家新型農村社區政策的宏觀背景下,大多數地方政府基本上已經停止新的宅基地和住房建設審批手續,所以,如果農戶需要改善現有的居住條件,卻又無法改變,勢必影響落后區域農民的福利水平,甚至將會造成一種新的社會不公平,不利于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布局,進一步加速農村區域和群體之間的社會分化。畢竟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住房投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是在不斷增值的,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產性收入,而且在率先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區域已經獲得了國家的大量資金補貼,但是對于最需要改善其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偏遠地區,卻并沒有相關政策和能力改善現狀。因此對于落后地區的社區建設可以同國家對農村發展的其他相關政策結合起來,有效促進農村發展或農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如可以把國家在農村的扶貧攻堅計劃與農村落后地區的建設結合起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從受益群體的角度來看,從一般群體向弱勢群體轉變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實踐中,地方政府主要關注的是一般群體的需求,而忽視社區內部弱勢群體的特殊需求。當前農村社會已經出現不同社會成員之間嚴重的經濟分化,即使在同樣的一個區域范圍內,也存在著社會經濟分化的現象。對于農村社會老弱病殘等社會弱勢群體而言,依靠個人很難改變他們的生活境遇,實現其對生活的美好愿望。因此從社會公平和利益共享的角度出發,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實踐需要向社區內弱勢群體的需求轉變,給予社會弱勢群體入住社區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為了解決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弱勢群體的需求,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過程中,需要多元籌集農村社區發展資金。一方面,加大政府公共財政對農村社區建設的投入。各涉農部門要統籌規劃、合理使用涉農資金,支持農村社區建設,通過財政資金支持的方式加大對農村社會弱勢群體利益的維護力度。另一方面,要積極鼓勵企業和個人以各種方式積極支持社區建設,動員社會力量興辦農村社區服務項目,服務于農村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農村社區發展要建立一個以財政和農村集體資金投入為主體,以涉農部門相關資金、幫扶部門投入為輔助,以農民自愿捐助和社會援助為基礎的農村社區建設社會化、多元化資金投入機制[5]。

三、要實現從簡單模仿城市建設向農村區域特色發展轉變

(一)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對城市外觀的簡單復制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作為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新型城鎮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新型農村社區的未來發展并不是對城市樣式的直接模仿。實際上城市現代化過程中千篇一律式的發展模式早就飽受詬病,新型農村社區的發展應該能夠根據新時代農民的特點,充分發揮農村現有的資源優勢,既能讓農村社區居民享受城市化的公共服務,又能保留其濃郁的鄉土氣息,實現農民利益訴求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有機整合。但是,當前地方政府在發展實踐中往往將農村社區定位為對城市社會的簡單復制,結果是農村社區高樓林立,與農村自然景觀相脫離,缺少鄉村特質的發展內涵。因此,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是仿照城市社區的建設邏輯,而是要根據不同社區的實際情況,在建設過程中要結合農村的生產、生活實際,盡量體現出當地的民居特色,保持田園風光和良好生態環境,盡量避免造成“千區一面”的不良傾向。

(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凸顯農村社區傳統的文化特質新型農村社區的特色發展就是要保留農村社區特有的區域特色文化。不同的社區有不同的傳統、不同的民俗、不同的社區記憶等,這些都是屬于各社區獨有的文化符號,都是農村居民社會共同體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能增加社區居民的認同感和增強社區內在的凝聚力。然而伴隨著農村的社區化發展,農村社會中具有地方區域特色和一定傳承價值的系列文化符號隨之不復存在。傳統文化失去了一定的依存基礎,社區居民缺乏對新型社區的認同和歸屬感,新生代農民與老居民之間出現了文化傳承的斷裂帶。因此,在農村社區化發展的過程中,要繼續保留能夠凸顯農村社會獨特的區域文化特質。

(三)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要保留農村社區不同的傳統產業特質不同的農村社區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形成了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特色產業。這些產業由于具有人力、資源、技術和渠道等傳統優勢,對于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地方政府要因勢利導,做好政策引導工作,支持傳統特色、優質產業快速發展,才能確保不同的農村社區在城鎮化的過程中保持其獨特的生命力。

四、要實現從政府主導下的示范點建設,向多元主體參與的、具有真正借鑒意義的社區建設轉變

(一)新型農村社區的全面發展需要打造具有真正借鑒意義的社區我國新型農村社區發展實踐的動力機制是由地方政府主導推動的。為了取得理想效果,社區建設實踐中采取的主要是典型示范引領機制,即由一個鄉鎮著重建設一兩個示范點,每個地方都要打造幾個可供上級、外人和媒體參觀的典型,上級來檢查,可以帶到點上去參觀[6]。這顯然是為了樹立“典型”而打造“典型”,實際上,不一定是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真正典型,因為其不一定能帶動了其他農村社區建設。不論是新型農村社區的建設模式、資金籌集模式、建房模式、管理模式或者是土地使用模式等,對后續其他區域的社區發展都應該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如果具有試點意義的典型社區對于后續社區建設發展不具有任何的借鑒性意義,那只是孤立的“樣板工程”“政績工程”,那么這種典型社區建設的意義本身就是打折扣的,不利于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新型農村社區的帶動發展需要充分發揮農村社區居民的主體性政府主導雖然能夠使政策快速有效執行,在大量的資金投入前提下容易取得成功,但是政府責任本身是有邊界的,政府的能力也是有限的,也不可能期望所有的新型農村社區建設都由政府“包辦”,因此新型農村社區的長遠發展需要多元主體參與,充分發揮社區民眾的主體性,讓其角色由被動的參與者向主動的建設者轉變。一方面農民可以表達其真正的利益訴求,增強農村居民對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支持力度,抑制基層部門的“亂作為”,維護農民的各種權益;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其對新型社區的歸屬感、認同感,維護社區內良好的人際關系,提升農民自我管理社區的能力,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的供給體系。新型農村社區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化工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不能無視實際情況,急功冒進,而是本著社會公平理念,通過有效措施推動農村社區的均衡化發展,使新型農村社區發展能夠惠及更多的社區民眾,給予農村社區居民更多的合理預期,滿足更多社區民眾的多元化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李太淼.論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搞好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若干對策[J].學習論壇,2012(12):37-42.

[2]吳衛平.創新公共服務模式,推進農村社區建設[J].鄉鎮論壇,2009(6):21-22.

[3]張明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的制約困境與突圍路徑分析[J].社會工作,2011(3):8-14.

[4]華曄迪,朱立毅.80%以上農戶愿意到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居住[N].京華時報,2013-03-03(004).

[5]諸葛鵬.農村變遷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1.

[6]賀雪峰.不能推廣的示范點有建設的必要嗎[J].中國老區建設,2012(12):20.

作者:李琳 單位:南陽農業職業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国乱子伦xxxx| 办公室娇喘的短裙老师在线视频 | 99久久精品日本一区二区免费|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狠狠视频| 亚洲一区欧美日韩| 波多野结衣全部作品电影|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蜜桃视频一日韩欧美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 69SEX久久精品国产麻豆| 天天想你电视剧| 一级成人理伦片| 打开腿吃你的下面的水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内精品一战二战| a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亚洲一级α| 国产主播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91香蕉短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二区 | 日韩欧美亚洲视频| 天天摸天天碰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男生和女生污污的视频| 同桌一直在夹腿还嗯啊的叫| 蜜柚免费视频下载| 国产女人的高潮国语对白| 中文在线天堂资源www| 日本大胆欧美艺术337p|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2020丨 | 99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aⅴ| 婷婷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熟女一区二区 | 国内午夜免费鲁丝片| av无码东京热亚洲男人的天堂 | 精品久久洲久久久久护士| 啊轻点灬大ji巴黑人太粗| 色噜噜噜噜噜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免费变态视频网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