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大眾文化對壯歡文化的影響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對于這種沖擊,壯歡的許多本土傳承人也有深刻的認識。壯歡是建立在傳統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上的一種審美形態,因而傳統的壯歡在內容上也顯得相對簡單,節奏較為冗長緩慢,音韻和音律基本固定,散發著濃重的田園風味,這也是壯族民眾對于本民族傳統人格理想的寄托和審美情趣的反映。“在傳統壯族社會里,一個人從降生即有搖籃曲相伴開始,直到其生命結束而有喪歌相送為止,包括出生、滿月、成年、老年、逝世等在內的各個人生階段,以及戀愛、婚嫁、居住、拜壽、生病、喪葬等各種場合,都分別有相應的歌,一生都是在歌的伴隨中度過的。”但是進入當代社會之后,快速高效的生活節奏引發了一系列變革,以通俗化、短暫性、可消費性為特點的大眾文化使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們開始追求快捷、鮮明的節奏韻律,追求富有個性色彩和個人情感表達的歌唱內容,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普遍認為唱山歌既費心思又老土比較喜歡唱更時髦新穎的流行歌曲。一位民間文藝協會的理事分析此種現象時說過:“現在來唱歌的人少了,四十多歲的人家有小孩,做工又勞累,沒時間來的。時代不同了。打牌、打麻將、跳舞、唱卡拉OK等,年輕人都不唱民歌了,現在培養都難了。”
可見,大眾文化對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的侵入,擠壓和剝奪了傳統民族、民俗文化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同時,在大眾文化的傳播影響下,少數民族地區民眾的思想價值觀、人生觀和道德標準也日益與當代主流社會趨向一致。據資料顯示,壯歡曾多次被各級地方政府加以禁止,理由是壯歡歌唱的內容低俗,一些地方甚至使用武力來禁止壯人唱壯歡,然而最后還是阻擋不住,壯歡之所以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主要是與壯族人民傳統的思想觀念和生活觀念有關,因為壯族自古以來就有通過對歌來選擇婚配對象的習俗,在這樣的傳統觀念下,男女青年為尋得心儀之人,必須利用有限的節日或勞動的時機通過唱歌來與對方相識,并建立感情。正是受到這種以歌擇偶的觀念影響,使得壯民學唱山歌的熱情十分高漲,許多人從小就學,從小就聽,耳濡目染之下甚至能達到無師自通的程度。而如今隨著電話、手機和網絡等現代通訊手段的逐漸普及,使得許多現代的觀念和新的知識十分輕易且地就能給予年輕壯民們各種新鮮的刺激。年輕人特別容易產生新思想、新觀念和接受新事物,因而能夠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如表達愛意,完全可以通過手機短信、網絡等方式來實現,對以歌求偶的傳統在年輕的壯民身上已經顯得非常“過時”,年輕人不再愿意去學習、傳承這樣一種古老而費力的方式。
“大眾文化是民有、民享,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對于大眾文化的實質,有論者指出:“大眾文化是充滿感性的文化,它指向的是人們的欲望和需要,整個社會因此而變得世俗化,……評價一個人的成功與否,標準便是要看他掙了多少錢,以往所有的標準在這樣的時代里似乎都變得簡單化了,簡化為錢”,于是在這樣一種金錢為上,利字當先的市場經濟原則下,在一波又一波的打工族的浪潮中,少數民族那種傳統的自給自足、閉關自守、以農為本、不事商賈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傳統思想觀念也遭受到強烈沖擊。商品觀念和致富觀念不斷被人們接受乃至于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壯族青年男女走出家門,加入到都市的打工大潮中。在過去,壯人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壯鄉無論男女,皆認唱歌為其人生觀上之主要問題,人之不能唱歌,在社會上即枯寂寡歡”,“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會一般民眾的尊譽”。而在如今的市場經濟熱浪下,壯民對山歌的價值認同、歌者的認同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山歌雖好唱,不能當飯餐,只有勞動是資本,哪有唱歌天過天?”
山歌不能換來直接的經濟利益,精神上的滿足換不來物質上的享受,而一個人如果只會唱山歌卻不能掙來滿足日常基本生活乃至于較高層次生活的錢財,那么會唱山歌也只是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甚至會被認為是一件浪費時光的事情。在大眾文化的引導下,在物欲橫流的當代社會中,在市場經濟一體化的現實世界里,山歌已經被人們以順應時代潮流的態度、以實用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了。壯歡不受年輕人歡迎,不被年輕人傳唱也就成為可以預料的事了。對于這樣的現狀,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認識和準備,壯歡作為壯族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壯族社會最普遍、最典型的傳統習俗和文化現象,它所承載和體現的是壯族民眾的物質生活形態、宗教信仰、道德風尚、心理素質等文化特質,有其獨特性和可保存性。然而,“民歌作為原始神話時代的一種文化形式,它的社會基礎已被現代工業化社會的發展所沖垮”,“民歌傳承和延續著原始文化的表達機制,以及個體與他人交流的直接性。也許正是因為民歌的這個性質和特點,自現代化進程以來,民歌與社會現代化發展構成了一種十分特殊的矛盾關系”,壯歡目前所面臨的尷尬境地可以說是這種矛盾對立不可避免的一種反應而已,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歷史發展到某一階段的必然選擇。
在大眾文化影響日益強大的今天,農村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不斷地進行著融合,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城市文化的沖突、融合在所難免,包括壯歡在內的民族文化要想繼續生存下去,必然要從大眾化、城市化中尋找契機,尋找一個合適的結合點,這個結合點必須要同時找到少數民族文化與大眾文化結合的切入點。可喜的是,一些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并采取了頗為有效的措施。具體到壯歡,我們可以看到現代壯族人民也正在尋求藝術化途徑的多樣化。大眾文化與傳統中以歌唱為主有所不同:“其一,在對歌唱文化抱有始終如一熱情的前提之下,人們在生活中唱的已不再只是山歌,甚至主要不是山歌,而是包含了都市流行音樂、高雅音樂等更多的形式和內容。其二,在當代社會,人們生活藝術化的途徑已經超越了歌唱,而擴展到戲劇、音樂、舞蹈等方面”。在政府相關文化部門的努力下,我們也看到了各種歌節、文化節的層出不窮,體現了活動主體整合傳統民歌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努力。如今,大眾文化熱潮正濃,傳統文化也面臨著全面的轉型,作為一種典型的傳統文化,壯歡的轉變勢在必行,它應緊緊隨著時代的風潮前行,認真尋找出時代潮所指向的發展方向,將壯族兒女的歌唱文化傳承和發揚下去。
作者:包小玲 單位:廣西科技大學 藝術與文化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