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兒科實習中人文素養培養的思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醫學是以“人”為核心的生命科學,更是一門人文藝術。在社會轉型期醫患矛盾日益突出的環境下,重視實習醫師人文素質的培養,對于引導實習醫生盡快適應生理-心理-社會的醫療模式,樹立職業責任感、神圣感以及堅定職業信念尤為重要。人文素養的提高不僅是培養優秀醫生特別是兒科專科醫生的必需,更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積極和諧正能量社會環境的迫切要求。深入分析了青年醫學生實習中人文素養培養的現狀及困境,并進一步探討提高醫學生人文素養的策略。
【關鍵詞】人文素質;醫學教育;兒科
隨著科學進步,醫學對于“人”這一生物體的認識早已達到基因水平,可供醫生預測、診斷、治療疾病的手段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個體化。近年提出的“精準醫療”更是不斷推動人類對于疾病認識水平的提高。但醫療過程絕不是僅僅由實驗室檢測數據以及診療常規或指南堆砌而成的流水線。醫學更涵蓋了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它不僅僅是研究“人”的生命科學,更是一門以“人”為核心的人文藝術。兒科專業尤其具有特殊性,它的研究對象是生理、心理處于不斷變化發育過程中的兒童及青少年。一名合格的兒科專業醫生,除了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臨床技巧,更要具備有效的溝通技巧以及共情的能力,診療過程中關注患兒精神心理、教育、家庭甚至文化背景的影響。因此,醫學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不斷得到重視。盡管在本科階段教育中,已經設立了“醫學倫理學”等理論學習課程,但醫學是一門實踐學科,更多的認識來源于臨床工作,因此,實習期間的人文素養培養在引導實習生樹立正確的“人道觀”上尤為重要。本文將從兒科血液腫瘤專業實習角度出發,對醫學生實習中人文素養培養的困境與策略進行分析。
1實習醫生人文素養培養的困境與意義
1.1社會信息爆炸大環境的沖擊
我們處于知識、信息爆炸的時代,各種機遇、誘惑、挑戰撲面而來。大量充斥著物質至上、功力主義的信息不斷沖擊著我們的眼球。浮躁、抱怨、自私自利、唯利至上的消極心態以不同矛盾形式折射出來。我們的實習醫生剛從學校畢業踏入社會,走出了象牙塔,面對真實的醫療環境,超負荷的工作壓力,日益緊張的醫患矛盾,自身能力的懷疑、醫學的局限性以及微薄的收入,難免會產生失落、迷茫的情緒。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及時引導實習醫生牢固樹立治病救人、救死扶傷的職業信仰,堅定職業信心至關重要。
1.2醫患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醫患矛盾已成為突出問題,暴力傷醫事件不斷見諸報道。治病救人這樣一個高尚的職業,竟被不斷污蔑抹黑成謀財害命。醫務人員不僅不受尊重,甚至人身安全都受到了威脅。背后的原因很復雜,醫療體制不健全,醫療投入不足,醫院公益性的缺失,社會保障力度亟待提高,“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現象仍然存在。全民醫學知識的匱乏,很多人盲目認為醫學無所不能,這種誤讀導致一旦診療未達到預期結果,極易導致醫療糾紛產生。更有甚者,把醫療過程當成買賣關系,無法接受所謂“人財兩空”情況的出現,從而導致暴力傷醫、醫鬧現象屢見不鮮。輿論導向不正確,一些媒體為博眼球,進行不實的負面報道扭曲醫患關系。醫生的勞動價值在收入上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診療費用水平偏低。法律制度、醫療風險保險制度不健全等。矛盾日益突出的醫療環境對醫生是一個巨大挑戰。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能夠幫助醫生正視問題、擺正心態,以積極長遠的眼光看待醫療大環境,在期待制度不斷完善的同時,在工作中找尋自身的價值和尊嚴。
1.3兒科醫生不斷流失
由于兒科工作強度大,風險高,平均收入水平遠低于其他專業醫生,兒科醫生數量在逐年下降,占人口比例嚴重不足。隨著全面兩孩政策的實施,兒科醫生的缺口將日趨明顯。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會上提示截止2015年,每千名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僅為0.54人,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以北京兒童醫院為例,年服務患兒人次已達340萬,全院731名醫生,平均人均每年需診治患者例數達4651人。多數醫生都是“5+2”“白+黑”的投入工作,在這種高強度的臨床工作負荷下,還要兼顧教學、科研,對醫護人員身體心理的挑戰都是巨大的。加之醫患矛盾日益突出、國家醫療資源不均衡分布、儲備兒科醫務人才的短缺,更加劇了兒科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生的流失。有數據顯示,約有39.8%醫務人員有過放棄從醫的念頭或計劃轉行,而兒科專業則尤為明顯。中華醫學會兒科學分會近年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兒科醫師流失率達到10.7%,而基層醫院則更高,其中大部分為青年醫生,到2020年,兒科醫生缺口將達近9萬。毫無疑問的,我國兒科專業醫生的日益短缺將極大程度地動搖實習醫生兒科專業擇業的決心。
1.4社會倫理問題不斷凸顯
社會轉型期中,醫生面對的社會倫理問題逐漸增多。越來越多患兒來自于單親家庭,父母在治療上意見有時并不統一,甚至相互推諉責任,給診療造成很大難度。需要醫生解決的問題更為復雜和多面,絕不僅僅是軀體問題、精神問題那么簡單。很多時候還要去面對患兒家庭的內部矛盾以及經濟問題。新時期醫療情況的復雜性給剛入職的醫生帶來新的壓力與困惑。
1.5兒科救治對象的復雜性
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群體,他們處于生理、心理急劇變化的敏感時期。在中國,尚未單獨設立青少年醫學科,但其重要性已得到不斷重視。臨床患慢性病的青少年患兒易出現抑郁、焦慮以及自閉的心理問題,某些患兒甚至出現自殺傾向。面對這樣一個心理、生理向成人過渡但并不健全的群體,僅僅治療身體上的疾患是遠遠不夠的,對于青少年患者心理、精神方面的人文關注是重要的也是必需的。這給兒科實習醫生職業素養提出了更高要求。
1.6醫學人文培養體系不完善
盡管醫學人文培養不斷得到重視,但顯然醫學教育更為強調的是醫學技能的培訓。絕大部分醫學生重視技術性臨床知識的學習,輕視非技術性能力,例如醫患溝通等人文素養的培養。其次,即使設置了醫學哲學、醫學倫理學等人文課程,但授課內容大多離臨床實踐較遠,缺乏感性認識,難免枯燥、乏味,無法真正發揮作用。而一旦進入臨床后,繁重的臨床工作更鮮有機會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訓。
2兒科實習生人文素養培養策略的思考
2.1建立和諧積極的正能量
環境衡量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只需看兩點,一是看如何對待婦女和兒童,二是看如何對待教師與醫生。非典肆虐、汶川地震等危急情況發生的時候,沖在第一線的永遠是武警戰士和醫護人員。醫生是神圣的職業,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全社會應對醫生表現出應有的尊重,不尊重醫生就是對自己生命最大的不負責任。政府層面上,深化醫療體制改革,強化政府職能,構建多層次醫療衛生覆蓋體系、完善醫療保險制度,切實疏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困境,從源頭上緩解當前醫患關系緊張的現狀,正確輿論引導,維護社會穩定,形成社會良好和諧氛圍。醫院層面上,提升公益性,保障醫患雙方利益,重視醫生身心健康,采取措施有效緩解醫生工作強度。
2.2健全實習階段人文培養體系
引導實習學生適應生理-心理-社會模式的轉變,重視人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選擇有經驗的帶教老師,善于從實習生自身情況出發,分析疏導他們的困惑,以理性的思維面對醫患矛盾,培養實習生對兒科工作的情感。在臨床階段設立臨床心理學、法制的相關培訓課程,邀請德才兼備的專家學者傳授經驗。將人文素質考核評價列入人才評價體系中,在專業能力優秀的基礎上,強調具有良好人文精神的醫生[1]。
2.3增強職業神圣感
在當前醫療環境下,90后的實習醫師如何能夠在盡快適應高負荷工作前提下,盡快樹立充滿高度責任感,敬畏生命的職業理念至關重要。隨著醫學教育的改革,當前“5+3”式兒科醫生培養體系盡管利于專科醫師的規范化培訓,但由于實習醫師的教育背景不同,素質參差不齊,適應能力差別很大。血液培訓專業性強,特別是腫瘤專業,疾病種類多,病情復雜,對原發病治療及并發癥處理要求高。部分非血液專業規培醫師存在“混日子”“得過且過”的心態,與家長溝通缺乏耐心,患兒關心程度不夠,責任心欠缺。應引導實習醫生從臨床工作用心體會職業獲得感和滿足感。每年兒童醫院血液腫瘤中心新收治白血病患兒200余例,很多患兒已經走上工作崗位、考取研究生或結婚生子。每年六一聯歡會,都是康復患兒的大聚會。他們表演節目、展示才藝,不僅向新患病患兒傳遞了治愈的信心,而且更增強了醫生的職業成就感。
2.4關愛患兒,重視醫患溝通
希波克拉底曾說,“醫生有三大法寶,語言、藥物、手術刀”。很多醫生忽視人文關懷,認為只要專業技術好,治好了病就行了,現在工作強度那么大,哪里有時間跟患者促膝談心。有些外科醫生甚至上了手術臺前才見到患者第一面。成為這樣一個“醫匠”并不難,但他絕不是一名優秀的醫生,甚至說不是一名合格的醫生。醫生既要治病,也要治心。“ToCureSometimes,ToRelieveOften,ToComfortAlways——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療是“用心”的過程,既要解決軀體的疾病,更要緩解患者精神的痛苦。很多時候,不需要刻意說什么,一個小動作、一個堅定的眼神就能溫暖患者的心。特別是小患兒,他們剛入院時都有恐懼心理,面對“白大衣們”眼神里充滿了緊張和焦慮。如果你能拉拉他們的手,輕輕拍拍他們的小腦袋,或者給他們一顆糖果,他們的恐懼心理會逐漸減輕,再給他們進行查體或者操作時就他們就不再那么抗拒。漸漸地,他們會跟你增加互動,甚至會送給你他們親手做的小禮物,看到你會叫阿姨,他們就是這樣把溫暖再回饋給你,讓你時時體會到職業的滿足感和神圣感。不得不說,醫患之間醫療知識的不對等,易引起患者或家屬的不理解。特別是醫學具有局限性,很多疾病無法得到治愈,這時人文關懷就尤為重要。要設身處地為患者著想,從心理上、精神上以及經濟上給予他們幫助以及安慰。例如血液腫瘤患者人每日的問診、查體非常重要,是否能夠做到耐心細致詢問患者進食、二便情況,能否注意觀察化療治療后相關并發癥情況,在溝通過程中注意言語溫和,目光溫暖。骨髓穿刺、椎管內注射化療藥物是白血病患兒常需接受的創傷性操作,操作前強調向家長告知做好準備工作,穿刺過程中與患兒輕聲對話盡量減輕其緊張情緒而配合操作,助手注意溫柔對待患兒,避免粗暴按壓患兒,盡量減少患兒痛苦。以此建立正向循環,讓患兒從此消除對于操作的恐懼心理而利于今后醫療行為的完成。更為重要的是,良好的溝通能夠有效減少醫療差錯的產生。有研究顯示,溝通不良是導致醫療或護理差錯的重要因素[2]。很多人都對這樣一幅照片印象深刻,照片中一位老者醫生在查房時與一名小患兒相互鞠躬施禮。
百多年前的珍貴影像記錄了醫患間相互尊重的溫馨畫面。這位老者提出,好的醫生應該具有三個“H”,“Head”是知識,“Hand”是技能,“Heart”是良心。1977年,恩格爾教授提出了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了醫學是全方位多層次以人為本的藝術。剛進入腫瘤專業的實習醫生多數缺乏知識自信,帶教老師要對實習生進行全面的專業技能培訓,讓他們首先具備一定專業知識,進而在帶教過程中言傳身教,讓他們從實踐中體會如何與不同年齡段,疾病嚴重程度不同的患兒與家長進行溝通,樹立人文關懷是醫生本職工作的認知。時時提醒自身的言談可能影響患者的選擇。不同教育背景、家庭經濟條件的家屬思考問題的角度可能截然不同。有些家屬對治療缺乏信心,即使疾病治愈機率比較高,仍猶豫不絕,這時就要向他耐心講解疾病治愈機率以及貽誤治療可能出現的嚴重后果。相反,有些家長對疾病認識又過于盲目樂觀,那就要注意及時向其告知疾病治療中可能出現的并發癥,讓他對可能出現的風險有充分的了解,從而避免出現過度醫療的可能。此外,腫瘤患兒家屬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出現抑郁、焦慮、敵對或強迫等心理問題,而患兒又極易受家庭氛圍的影響而出現煩躁、自閉、抑郁甚至攻擊性行為[3]。人文關懷、心理干預已成為治療中關鍵一環。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義的康復,否則即使身體上的疾病治愈了,心理上、精神上的缺陷卻使患兒無法正常融入社會。因此,與腫瘤患兒家屬溝通就更要注意采用積極及鼓勵性的語言,引導他們以正確積極的態度面對疾病。盡管我們無法改變醫患矛盾日益突出的大環境,但至少每個人應該為建立一個患者信賴醫生、醫生尊重患者,彼此能夠相互溫暖的小環境而努力。
綜上所述,在社會轉型時期,醫療體制尚不完善的大環境下,面對層出不窮的各種倫理問題、醫患矛盾、醫療救治對象復雜等挑戰,人文素質培養對于實習醫師及早樹立“人道”觀念,堅定職業信念尤為重要。重視實習階段人文培訓,引導實習醫生適應生理-心理-社會醫療模式不僅是職業的需要,更是當前維護社會穩定,建立積極和諧正能量社會環境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瑞濤.論加強人文素質教育對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重要性和舉措[J].繼續醫學教育,2014,28(7):110-112.
[3]吳心怡,鄭胡鏞.白血病患兒父母的心理狀況及干預[J].中國小兒血液與腫瘤雜志,2011,16(4):145-148.
作者:于皎樂;鄭胡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