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人文情懷下的傳統文化論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人文情懷集中體現為對一切真善美的贊賞與推崇,而真善美的本真面目便是“和”,包括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而不同的包容態度、和合致遠的美好愿望與文化使命感等,實際上是一種倫理道德情感的外顯。“真”是保持人與事物本真的面目,追求真理;“善”是人文情懷的至高追求,是我們一切行動的標準與參考;而“美”是對完美生活的憧憬。從某種意義上講,人文情懷源于古代傳統文化。儒家先哲們以人的本真為基點,提出仁者愛人的觀點,寄托出對人性的期盼,認為人應該追求人的本真面目,以內修外,實現理想人格的塑造。此即古代士人人文情懷的最早體現。與此同時,墨家以兼愛為中心,對人類生存表現出了極大的關懷,博愛是人文情懷的基本精神。墨家思想塑造了人文情懷的傳統生長點和極富原創性的闡釋原點。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有著豐富的內涵,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和合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的核心是集體主義,具體表現為國家主義、皇權主義、家族主義,而集體主義的內核是“和”,和合才能致遠。中國古代各文化流派對和合有不同的看法,儒家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從社會等級中求得和合;道家提倡無為而治,主張天人合一,從人與自然的關系中求和合;法家提倡依法治國,依據制度求得和合;陰陽學則從對立中求得和合。中國人文情懷的基本內容是天人合一,心中有愛,并能正確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和自然的關系,感懷國家、民族、自身的命運與前途,向內,求得內心平衡,對外,求得自身與自然的平衡,從而實現了人生價值的追求和精神上的永存。
(二)對美的追求
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還包括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追求美。美的形態各式各樣,包括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生活美等。古代文人飽受詩書的熏陶,他們對生活的向往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贊賞在其作品中都隨處可見,他們對美的向往無不洋溢在他們或綺麗或樸實的文字里。而這些文字又與其生活聯系在一起,產生一種意境美,猶如人身臨其境。如《詩經》中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既將純情少年在熱戀中的那種對羞澀與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又表現了君子對窈窕淑女的喜愛之情。且古典詩詞非常善于將自然與人文融合在一起,儼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人的情感的融入則更是給詩詞注入了生命力,從而使人產生共鳴。生活的本質便是內在美,而我國的傳統文化無不在追尋詩詞本身的內在美。
(三)有強烈的社會關懷與抱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中的這一辭將強調了剛毅自強與持之以恒的品格。曾子曾說:“士不可無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在他看來,有志之士應有仁義道德,并且以仁為己任,有擔當精神。古代仁人志士以社會責任、家國責任為己任,抱負遠大,立志深遠。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為追求真理將百折不撓;又如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年老擋不住曹操的豪邁氣概。
(四)對仁義禮孝等傳統美德的追尋
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文人志士有很濃的追求仁義禮孝等傳統美德的人文情懷。我們通常會發現古代文人是瞧不起商人的,他們認為商人大多世俗、陰險,為賺錢可以不講道義,他們用“銅臭熏天”、“待價而沽”、“爾虞我詐”等次來形容商人。他們追求誠信為本,孟子認為“誠,乃立于天人合一與性善論之上,無道乃誠也。”他們講求以禮待人,如“人善我,我亦善之;人不善我,我亦善之”。他們講孝道,如“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現代思政教育需要人文情懷
(一)現代思政教育及其特點
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紀方面的內容。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更強調以人為中心,應體現“一切為了受教育者,為了一切受教育者,為了受教育者的一切”,因此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在保證進行以上五方面的基本內容的基礎上還應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首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關注生命教育,以人的生命關懷為中心,尊重個體的生命、生理和心理健康,引導生命追求生活的意義,并與自然之間建立和諧的關系,而不應只關注生命的生存。其次,應重視核心價值觀的教育。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摒棄那些形而上的政治觀念、道德觀念,樹立著眼于實際的可以為人們所感知的道德價值標準,并以此為人生坐標。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應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孕育的傳統美德為其基本信仰和追求,以人類的基本生產和發展為價值訴求,從人類共同的生活要素、情感要素中去追尋核心的價值觀。最后,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應重視交往與幸福教育,樹立青少年正確的交往觀與幸福觀。交往能力應涉及觀念、交往方式以及交往能力三方面,旨在樹立其重感情、守信用、講真誠的現代交往觀念,并提高其交往能力。而正確的幸福觀旨在培養追求美的態度,并獲得追尋幸福的能力[3]。
(二)人文情懷對現代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隨著21世紀網絡社會的到來,東西方交融的文化無形之中影響著當代的青少年,且西方很多電影、雜志中過分強調追求個性與自我的內容以及各種同性戀、暴力、性、自殺等信息的描述,都使青少年無法從物欲、個人主義中逃離,甚至使他們喪失了自我意識,懷疑與否定本土文化。他們的知識量越來越大,但是思想卻越來越禁錮,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少,而青少年問題卻越來越嚴重。因此,在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對幫助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人文情懷可以作為法律教育的補充。最近一段時間,網絡炫富女郭美美因聚眾賭博而被抓,幾年前的“紅會事件”以及“干爹”事件又一次在網絡上被炒得火熱,新一輪申討郭美美的熱潮由此展開。筆者認為這只是現代思政教育的缺失以及當下價值觀扭曲的一個案例而已。孟子言仁義禮智根于心,如果我們能在現代思政教育中引入傳統文化中的仁義禮孝等傳統美德,讓其樹立禮義廉恥等價值觀,也許類似鬧劇或悲劇會減少很多。其次,人文情懷為現代思政教育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如“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岳飛墓前鑄秦檜跪地塑像,表達了詩人對愛國英雄的景仰之情。孟母三遷的故事告訴我們環境對人的深遠影響;亡羊補牢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及時糾正,也許還能補救;揠苗助長的故事告訴我們應該遵循食物發展的規律;井底之蛙的故事告訴我們人應該增長見識,不能一葉障目。在傳統文化中有很多文章具有凈化人心靈和熏陶人思想情感的人文情懷,這些都可以成為現代思政教育的素材。當然,人文情懷只是現代思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思政教育的全部內容。思政教育能否發揮真正的作用,教育者、教育內容、受教育者、教育媒介都至關重要。受教育者的行為與思維方式通常是通過受教而形成的,教育者的態度、知識構成、授課方式對受教育者的影響都非常大,這就要求教師應具備師德,而師德之魂則是愛與責任,這也是人文情懷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人文情懷大到可以包含任何積極向上的因素,小到可以是一個表情。對于它的概念,目前也尚無統一的認識,但它關乎尊嚴,關乎價值,關乎生命,也關乎幸福。在思政教育中突出人文情懷,有助于受教育者在尋求生命價值、追尋幸福的道路上正確前行,有助于豐富思想教育的內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
作者:銀潔單位:貴州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