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信貸風險評估與管控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中確定發展現代農業,發展現代農業問題被正式提了出來,發展現代農業就是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市場競爭力,實行農業生產經營專業化、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與傳統農業相比較,現代農業是一個復雜的經濟系統,它突破了傳統農業僅僅或主要從事初級農產品原料生產的局限性,形成了高度發達的前向和后向延伸的產業鏈,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生產,將農業再生產過程的產前、產中、產后諸環節連接整合為一個完整的產業系統,大量涉農加工、流通企業開始成為這個產業鏈的主體,產值和利潤也逐漸向產后加工、銷售環節聚集;農業產業組織向兩極集中,它們既可以向農用生產資料的生產、購銷等產前部門延伸,也可向農產品銷售加工等產后部門延伸,呈現出“啞鈴型”組織結構特征。同時,現代農業是高投入、高風險產業。現代農業的高收益本身就意味著高投入、高風險;市場開放條件下的現代農業也意味著綠色壁壘、價格波動等新的不安全因素增加;現代農業中的改用少數高產品種,而由于高產雜交品種的排擠,人類有可能會失去食物系統的關鍵性進化環節,一旦新品種受到病原體的危害,由于品種的單一而帶來技術風險是不可想象的。2007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發展現代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當前發展現代農業面臨投入不足、資金分散。為了緩解和解決建設現代農業所面臨的問題,加大對農業的資金投入,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了解和掌握農業信貸的風險問題。中國農業信貸中存在的風險,除了一般所說的商業銀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利率風險、流動性風險等,還具有一些不同于非農信貸的風險,如:政策風險、制度風險、環境風險等。現代農業信貸的高風險性與金融機構企業化管理的要求相矛盾,影響了銀行對現代農業的信貸投入。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擔風險、自我約束”的金融機構,在經營過程中,自然要注重安全性好、風險小、收益高的項目。因此,商業銀行企業化經營管理的內在要求,使得農業貸款需求與貸款供給的矛盾更加尖銳。此外,農業信貸的高風險又導致信貸提供機構總是對信貸額度進行限制,農業信貸過程中手續較為繁瑣,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的補充。因此,對現代農業信貸中的風險進行分類、對每一類風險進行指標量化,建立現代農業信貸風險評估和控制機制迫在眉睫。而目前國內外對金融支持農業發展、商業銀行信貸風險這些方面的研究比較多,而對農業信貸風險、現代農業信貸風險評估與控制的研究很少。
一、農業發展與金融支持
國外對農業發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最早起源于金融發展理論,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1969)、格利和E•S•肖,羅納德•麥金農(1973)等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先后出版了以研究經濟發展與金融發展為主要內容的專著。隨后,一些關于經濟增長與金融支持關系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金融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King、Levine(1993)[1](P717-737)以及Levine、Zervos(1998)[2](P537-558)證明,金融體系對經濟增長有顯著的正向作用,而一個經濟體中金融體系發展水平越高,生產性技術的交易就越便利,進而資源配置效率就越高,經濟增長速度就越快。②以銀行為主導的金融發展可以更快地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Tadesse(2002)[3](P429-454)、Carlin和Mayer(2003)[4](P191-226)研究發現:收入水平低的國家,具有銀行主導型金融系統,其發展比較更快。③金融深化會通過提高外部融資可得性、降低外部融資成本來促進經濟增長。Cetorellin和Gambera(2001)利用了RZ所建立的41個國家36個產業1980年-1990年間金融發展和產業增長,得出結論,銀行業集中度的提高確實會促進外部融資依賴型產業更快的增長。[5](P617-648)其后,國外對金融支持與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延伸到了產業層次(希克斯,1987);Koesetr(2000)認為,農村金融市場的功能完善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以及合理配置農村資源、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BurgessRobin和PandaRohini(2002)通過對印度1961—2000年的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為研究對象,證明了農村金融對印度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農民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很大,使印度農村貧困人口下降和經濟增長。[6](P123-154)DFID(2004)通過調查后認為,農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可以促進經濟增長并消除貧困。
目前中國學者針對農業發展過程中暴露出的資金不足的問題對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兩個方面:一是農村金融支持農業發展的作用和對策的研究。人民銀行成都分行課題組(2004)從金融角度分析了我國農村經濟結構的多層次性與信貸支農的多層次性,結合實際提出了在信貸資金供給和金融服務創新等方面,對“三農”實行更加優惠的傾斜政策,最大限度地發揮貨幣資金的助推作用的政策建議。[14](P18-23)宋青鋒、劉星、何芳(2006)在分析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金融支持狀況的基礎上,提出應從農村金融組織、農村金融市場、農村金融工具和農業保險四方面加強金融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力度。[15](P68-70)鐘建權(2008)在研究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現狀的基礎上,面對農村經濟落后,農業欠發達,農民增收微薄的具體情況下,提出了建立新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和加大政策性銀行對新農村建設的支持等對策[16](P120-121)。張曉婷、羅劍朝(2009)通過實證測算農村金融與農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發現在土地、技術等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每提高1%的農村金融支持將會有0•024040%的農業增長,說明金融支持可以促進農業發展,但需要進一步提高農村金融支農的力度,改進支農效果。[17](P13868-13970)張立杰(2010)認為,農村金融在新農村建設中具有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的作用,并針對目前農村金融服務新農村建設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了改善農村金融的建議。[18](P23-25)二是構建農業發展金融支持體系對策。由于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進程的加快造成的資金短缺已成為制約農業產業化進一步發展的“瓶頸”,很多學者針對農業發展中的金融支持體系的問題進行了研究,并對怎樣構建更有效率的農業發展金融支持體系提出了相應的對策。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課題組(2003)結合實地調研情況指出,當前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存在缺位現象,同時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高效服務要求與支農信貸服務手段滯后不相適應。并就如何解決農村金融體系創新落后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矛盾,重新構建支農信貸服務體系等方面提出了對策建議。[19](P49-50)孫艷英(2007)利用金融支持經濟發展的相關理論來研究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支持效果,探討農村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提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支持策略。[20]丁帆(2009)指出,中部六省是全國農業人口最集中,“三農”問題比較突出、金融發展比較滯后的地區,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有利于支持農村經濟發展,并對構建健全的農村金融體系提出了創新措施[21](P169-170)。趙俊英(2010)以河南省為研究對象,選定8個指標反映農業產業化水平,對農業產業化水平和金融支農水平作線性回歸分析,得出二者存在較強的線性正相關關系,基于此提出構建適度競爭的農業金融體系,完善農業金融支持的外部環境等建議。[22](P131-133)李敬、付陳梅、冉光和(2010)指出,有效、可持續地滿足農民生活性金融需求是農村金融的基礎功能,并誘導生產性金融需求持續快速增長是農村金融的核心功能,進而全面促進農村勞動分工與專業化生產是農村金融的本質功能。[23](P75-79)林炳華(2010)認為我國農業正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必須及時研究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如農業產業弱質、政府職能異化、缺少有效風險分擔機制、各金融機構間缺少合理的分工與合作、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并對構建有效農村金融供給體系提出政策建議[24](P678-682)。
二、商業銀行與信貸風險
國際上對金融風險及危機的研究很多。以明斯基和金德爾伯格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著重從周期的角度分析金融體系的內在脆弱性、金融危機的內在形成和傳導機制;信息經濟學認為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從而為解釋銀行信貸風險和股市風險的形成提供了理論依據;合理預期理論分析了金融資產價格波動與金融泡沫的成因;新古典主義和新凱恩斯主義在金融自由化與金融風險的相互關系、政府干預與市場機制的有機結合上的爭論,都為不同經濟發展階段實施金融市場化和金融開放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FSA,2002)了操作風險系統和控制的咨詢文件,提出了對操作風險進行內容管理和過程管理的新思路。[7](P45-46)JunjiHiwatashi(2002)介紹了日本先進銀行的操作風險度量技術及其最新進展,總結了這些銀行操作風險管理的成功經驗[8](P224-245)。JohnChant(2003)認為金融風險可能損害金融機構的正常運轉,造成對個人、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沖擊。[9](P114-121)ReimerKuhn和PeterNeu(2003)提出了基于VAR模型的銀行操作風險資本金需求的計算方法[10](P223-243)。Power、Michael(2003)對操作風險的定義的形成以及操作風險管理發展過程進行了剖析。[11](P3-4)Jordan、John(2004)介紹了操作風險高級量化技術,但沒有進行深入分析。[12](P5-24)金融風險中最主要的風險就是銀行風險,商業銀行又是銀行風險的中心。目前國內學者對商業銀行風險的研究比較多。如:武劍(2003)介紹美國、英國、日本銀行業的風險預警體系,提出了從指標體系、預警閥值、數據處理和燈號顯示等方面構建我國銀行業風險預警體系的構想。[25](P24-27)潘兵銘(2004)通過對現行的銀行客戶信用評級體系進行系統的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完善商業銀行客戶信用評級體系提出相關意見及改進措施,提高銀行客戶內部信用評級在風險管理中的應用。[26]李菁(2005)從風險傳導機制的研究入手,針對目前廣泛采用的商業銀行內部信用評級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多元動態的銀行內部信用評級體系;利用模糊數學中的模糊綜合評判的方法對各個影響因素進行評判,從而建立了商業銀行信用風險評價模型;根據我國商業銀行的具體情況采用意外損失最小為目標函數,建立了新的基于免疫算法的優化模型。[27]金鵬、徐曉莉(2007)結合美國銀行、花旗銀行、德意志銀行等歐美銀行風險管理機制的實踐經驗,從風險管理組織架構、風險管理流程以及風險管理配套機制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和提煉,并針對如何構建我國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機制,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28](P89-91)高尚華(2007)通過對商業銀行信貸風險內部控制存在問題的研究,提出建設“制度制約+系統制約+監管制約+違規懲戒+文化制約”的內部控制模式,提高信貸風險內部控制管理水平和防范能力[29]。遲國泰等(2009)通過R型聚類分析篩選指標,建立了商業銀行經營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綜合運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建立了基于加權平均模糊綜合評判的商業銀行經營風險預警模型。[30](P408-416)并于2010年以實證方法表明,中國商業銀行應注重存款、固定資產等內部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增加銀行非信貸業務比重對改善中國銀行業效率具有積極意義;存貸比、貸款占比、利息支出比、不良貸款率、分支機構資產量等五個指標對中國商業銀行各類效率具有顯著影響;規模效率對中國商業銀行業的成本效率和技術效率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31](P5-12)單俊(2010)指出信息不對稱是商業銀行對客戶進行信用評級和風險防控的主要障礙,應該在深入研究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核心IRB法的基礎上,加快國內商業銀行內部評級體系的建立,實現與世界的接軌。
三、農業發展與信貸風險控制
在自然規律、市場規律、社會信用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業生產的自然風險、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都比較高,這就決定了農村金融的系統性風險也比較高,總體收益率比較低,金融貸款得不到有效滿足。JohanF•M•Swinnen和HamisnR•Gow(1999)探討了中、東歐國家在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農業融資問題,并指出從農業利潤率的提高和金融機構的創新兩方面改善農業信貸。[13](P21-47)HeywoodW•Fleisig(2003)認為要吸引資金流入農村金融市場,應該從保證農村金融安全、農村金融組織、合同履行、金融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貸款的獲取、農業知識產權等方面加強立法建設,其中最關鍵是金融機構準入和退出機制的立法。劉群(2005)提出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并從內部和外部完善風險防范和補償機制,降低金融支持農業結構調整的風險[33]。溫濤(2006,2007)指出農村金融整體風險狀況十分突出,并成為制約新農村建設順利推進的一大障礙。基于此,作者提出從解決農村金融“增量”風險和“存量”風險兩個角度,結合我國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的實際,探索和創新我國農村金融風險控制的理論框架,并提出了建設我國農村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機制的具體思路。[34](P29-32),[35](P3-6)楊大光、陳美宏(2010)建議通過健全信用擔保制度,積極拓展農村金融市場,大力發展農業保險,發揮貸款利率風險補償的作用,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途徑加以解決農村金融發展長期滯后的問題。[36](P39-42)李義奇(2010)認為應以硬化風險約束和建立良好治理機制為前提,來設計、推廣農村小型金融機構,在機構本土化、地方政府干預、監管體制、市場退出以及建立簡單透明的機構運作體制等方面,嘗試突破農村小型金融機構風險控制難題。[37](P8-11)張皓(2011)針對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面臨的問題,提出了嚴格市場準入條件、加強風險控制能力、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完善監管和政策扶持機制、優化金融環境和完善農業保險體系等政策建議[38](P57-59)。白繼山、溫濤(2011)認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優劣與農村金融風險的大小緊密相關,可以通過指標體系對農村經濟發展程度和經濟穩定程度,農村金融發展程度和地方政府對農村金融影響程度三個方面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粗糙集方法構建農村金融風險預警模型。
四、研究評價與展望
縱觀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我們發現目前涉及金融風險和控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商業銀行層面,而對現代農業風險的生成機理、現代農業信貸風險評估的指標體系以及現代農業信貸風險的內外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甚少,現有的這部分研究也大多著重于金融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要性,金融如何支持農業發展以及怎樣重建金融體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當然農業發展可以通過金融形式的多樣化和體系來對其進行支持,但是如果我們從現代農業發展金融支持的風險控制和評估的角度研究,可以使得現代農業的高風險更具有可控性,也能更更加深入地解決現代農業發展出現的資金“瓶頸”的問題,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