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縣農業局農業策劃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2010年是實施“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的第五年,抓好明年農業工作對于全面實現“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極為重要。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年必須緊緊圍繞糧油生產要有大發展,科技推廣要有大突破,產業化經營要有大提升,農民增收要有大進展,繼續推進農業增長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為農產品的市場化供給、產業化經營和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基本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統領農業和農村工作全局,以科技進步和項目建設為動力,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科技創新、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增強和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上求突破,實現農業的提質增效,為農業產業化經營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良好基礎。
奮斗目標是:糧食總產達到13800萬公斤,油料總產穩定到1000萬公斤,全縣實現種植業產值4.5億元,訂單農業面積達到70%左右,科技進步在農業中的貢獻率達到58%,農產品加工流通率達到70%,確保農民獲益30%以上來自于農業產業化經營。
工作重點是: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54321萬千百”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亮點”工程,圍繞優質脫毒馬鈴薯、啤酒大麥、雜交油菜、纖維大麻、砂田西瓜,建設5個萬畝以上優勢主導產業示范帶;以馬鈴薯原種、雜交油菜、花卉蔬菜、雜交玉米繁制種為主,建設4個千畝以上繁種制種示范基地;以縣節水農業示范區、清泉西街六社日光溫室蔬菜示范區和大馬營花寨、樓莊村溫室花卉種植示范區為主,建設3個百畝萬元以上高效農業示范區;以陳戶西門、東樂靜安為主,建設2個高標準市、縣級新農村建設示范點。要求每個鄉鎮立足于自身實際,建好至少1個百畝以上高標準農業科技綜合示范點,帶動農業科技推廣、產業化經營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具體措施是:
1、圍繞一個中心,提升農業和農村工作整體水平。即就是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中心,充分發揮農業部門的職能作用,在農業和農村工作中根據“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實際出發,把生產發展放在首要位置,堅定不移地深化農村改革,穩定和完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并從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出發,把大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和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探索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各種有效形式和途徑,鼓勵和引導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加大農村財務公開、民主管理力度,大力推廣先進實用科學技術,優化農業生產布局,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推進現代農業建設作為重要工作出發點,加大工作力度,謀求抓出實效,為確保科技推廣工作和農村經營管理服從和服務于新農村建設大局,全力提升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整體水平。
2、突出兩個重點,拓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效途徑。既就是要以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農業為主攻目標,一要優化特色農業布局。在區域農業布局上,重點繼續在沿山地區抓好優質雜交油菜、脫毒馬鈴薯集中產區建設,在平川地區抓好優質小麥、啤酒大麥集中產區建設,在國道沿線和城郊抓好無公害砂田西瓜和設施農業集中產區建設;在優勢產業發展上,按照做大做強的要求,穩定脫毒馬鈴薯、油料、啤酒大麥、纖維大麻四大主導產業,做優做精砂田西瓜、溫室精細蔬菜、花卉種植等特色產業,做新做高脫毒馬鈴薯繁種、瓜菜、花卉、玉米、油菜等雜交制種產業;在種植結構調整上,全縣力爭完成播種面積46.5萬畝,其中小麥面積穩定到15萬畝,脫毒馬鈴薯、啤酒大麥、油料和纖維大麻產業面積穩定到30萬畝,瓜菜、花卉等其它作物面積達到1.5萬畝,加上套復種飼草面積8萬畝,確保全縣以小麥為主的糧食作物和經濟高效作物、飼草作物結構比例基本保持在35∶45∶20。二要實現“三優”農業提質增效。在“三優”農業建設上,大力推廣各類農作物優良品種,全面提高農產品優良品質,積極爭創農產品優質品牌,下大力氣抓好“千元田”、5000元田和萬元田建設,力爭明年優質良種面積達到40萬畝以上,無公害農產品生產面積達到13萬畝以上,注冊優質農產品品牌達到3個以上,“三田”種植面積突破15萬畝,力爭農民從種植業中人均增收達到150元左右,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良好條件。
3、尋求三個突破,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快速轉變。一是要在科技推廣上求突破。明年重點在搞好“雙新”農業技術示范推廣上作文章,繼續堅持“小麥專用、馬鈴薯脫毒、油菜雜交、亞麻纖用、瓜菜精特、飼草優質”的原則,著力引進推廣小麥隴輻2號、銀春8號、蘭天5號,啤酒大麥甘啤4、5號,“雙低”雜交油菜隴油5號,纖維大麻,加工和菜用型脫毒馬鈴薯大西洋、夏坡蒂、隴薯5號、新大坪等10個篩選出的新品種,加快我縣良種更新換代。同時搞好3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20萬畝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栽培、10萬畝地膜覆蓋和1600座日光溫室設施農業高效栽培、30萬畝(次)農作物有害生物防治、8萬畝脫毒馬鈴薯機械化播種施肥起壟覆膜收獲、30萬畝無公害滅鼠煙霧劑示范、8萬畝重點農作物優質良種繁殖、1000戶農村能源生態家園建設、2.68萬畝蘋果蠹蛾疫情防控等10項新技術,提高科技在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中的貢獻率。二是要在農業產業化經營上求突破。重點依托縣上已經建成的瑞達淀粉、“丹馬”油脂、瑞源麥芽、亞麻加工、優質小麥面粉加工群體“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協調,構筑平臺,力爭使全縣“訂單”農業面積突破30萬畝占到總播面積的2/3,有2/3農戶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有2/3以上的農產品實現就地加工增值,確保廣大農民從產業化經營中真正獲得實惠和好處。三是要在增強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上求突破。著重從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發展具有規模經濟優勢,市場前景廣闊的農產品兩個方面入手,重點搞好油料、脫毒馬鈴薯、優質啤酒大麥、砂田西瓜和特色繁種制種產業5大優勢農產品示范基地建設,擴大主導農產品在省內外的知名度和市場占有份額,確保商品率達到90%以上。
4、開展四項行動,提高農業保障服務水平。一是開展農業科技入戶行動。要充分利用農業科技直通車、科技“三下鄉”和“科普之冬(春)”活動,深入廣大農村加大對農民群眾的科技宣傳和勞動力“陽光工程”轉移培訓,確保戶均培養一名科技致富明白人,重點開通農技服務“110”和“三電合一”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平臺,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技服務體系,加大科技示范推廣力度,力爭每個村社都要抓好3—5戶科技示范戶,為廣大農民學用科技提供優質服務。二是開展農產品促銷行動。重點抓好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以四大主導產業和特色作物種植為主,大力發展中介服務組織,規范“訂單”農業行為,通過建設全縣脫毒馬鈴薯、啤酒大麥、油料作物、砂田西瓜、花卉、蔬菜、玉米制種產銷協會,加強與省內外客商和“龍頭”企業溝通協作,實現與廣大農民的有效對接,力爭使全縣80%以上的農戶都能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三是開展農產品食品安全行動。要加大對無公害農產品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按照省市縣要求集中搞好農產品食品安全專項整治,重點抓好無公害啤酒大麥、砂田西瓜、脫毒馬鈴薯、蔬菜產地環境治理和有害殘留物檢測工作,向廣大農民傳授農業投入品安全使用技術,大力推廣無公害標準化栽培技術,年內力爭再完成2—3個無公害農產品產地和產品認證任務。四是開展農業科技示范行動。重點組織縣鄉科技人員以實施“54321萬千百”農業產業化經營示范“亮點”工程為內容,著重抓好馬營、霍城河河谷優質脫毒馬鈴薯、雜交油菜,位奇下片優質啤酒大麥,陳戶下片優質砂田西瓜五個萬畝示范帶,并以業務部門和“龍頭”企業、鄉鎮農技站為主,劃分三個層次建好30個左右科技示范點,確保科技示范在輻射帶動農業高新技術普及中真正起到燈塔和橋梁作用。
5、實施五大工程,擴大農業推廣普及效應。一是實施農業有害生物防治工程。即以蘋果蠹蛾、農田鼠害、小麥、油菜害蟲、馬鈴薯病害和大麥條紋病、溫室病蟲害監控防治為重點,加強病蟲害預測預報工作,采取農業、化學、物理、生物等多種措施,力爭防治面積達到30萬畝(次),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業生產損失。二是實施測土配方施肥示范工程。測土配方施肥是一項深受農民歡迎的技術措施,對于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降本增效,減少環境污染具有明顯作用。要按照因地制宜、因土制宜和不同作物的需肥規律,全力擴大測土配方施肥示范規模,采取政府支持、農資企業配合、農民酌情投入的方式,搞好土壤樣品抽取化驗,實行測土—供肥結合或為農戶直接提供施肥建議卡服務,帶動全縣科學施肥水平不斷提高,明年力爭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三是實施農業標準化技術示范工程。重點圍繞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和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進一步普及農業標準化知識,以脫毒馬鈴薯機械化栽培、優質小麥、啤酒大麥豐產栽培、砂田西瓜無公害栽培、溫室蔬菜高效栽培為內容,認真落實《張掖市無公害農作物生產技術規程》,力爭明年推廣面積達到30萬畝,為農產品提質增效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四是實施農村清潔能源示范工程。農村清潔能源示范工程是造福農民的德政之舉,要把此項工作認真納入新農村建設人居環境改造的重要內容,在不斷鞏固農村改灶改炕成果基礎上,大力推廣生物質能沼氣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明年繼續爭取省市列項支持,選擇一批條件較好,群眾積極性高的村社,重點搞好1000戶農村“一池三改”沼氣建設,著力搞好2000臺簡易太陽灶推廣,同時責成農村能源中心配合有關部門積極探索太陽能暖房規劃設計,力爭為新農村建設作出應有貢獻。五是實施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示范工程。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廣大農民為維護和改善各自生產生活條件,在自愿互利基礎上組織起來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要堅定不移地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堅持政府引導、行業扶持、業務部門指導,圍繞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農產品種植、科技推廣服務、產品購銷流通、利益機制聯接,加快農村中介組織建設,引導培育好40個左右的“支部+協會+農戶”、“公司+協會+農戶”、“販銷大戶+協會+農戶”、“市場+協會+農戶”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同時積極籌建縣級農產品購銷協會組織,實行行業約束,為農服務,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