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財政監督在革新中跨越發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近年來,我國財政監督工作圍繞科學發展主題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財政中心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各地財政部門根據財政改革和發展的新要求,立足實際,創新理念,為推動財政改革、發展和社會穩定創造了良好的經濟環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在財政監督探索和實踐中,地方財政監督凸顯出以下亮點,較好地履行了財政監督職能。
亮點一:樹立“大監督”理念,開展全方位監督江蘇、湖南等省財政部門經過多年的財政監督探索與實踐,率先提出“大監督”理念,明確提出了財政監督是財政部門內部各機構的共同職責,在財政部門內部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系統全面、權責明確、運作規范的良性監督工作格局。其明顯特征是在財政部門內部,實現“全員參與、全程控制、全面覆蓋、全部關聯”的日常監督與專項監督緊密融合的財政監督機制,要求監督工作貫穿于財政管理的全過程。通過建立財政“大監督”機制,使專職財政監督機構從傳統意義上單純式的檢查機構,轉變為對監督工作“牽頭組織、綜合管理、協調督促、保障全局”的綜合管理機構,較好地解決了監督任務繁重與財政監督機構人員配置少的矛盾,又有效整合了監督資源,提高了財政監督的效能,在財政部門內部構建一個科學合理、系統全面、權責明確、運作規范的良性監督工作格局。黑龍江省確立了“理順監督主體、明確監督范圍、改進監督方式、強化監督措施”的財政同步監督新思路,實行專職監督機構與業務管理機構同為監督主體,財政業務工作各領域、各環節、各崗位均有監督責任,對預算編制、執行過程及資金使用結果進行全過程監控。以監督促管理,以管理促監督,管理和監督均融入于日常工作之中。河北、浙江、青島等地按照預算編制、執行、監督相互制衡、相互制約財政運行機制的要求,改變現有機構設計框架,分別成立預算編制局、預算執行局和監督檢查局。浙江省已將此模式在全省推開。
亮點二:擴編高配,財政監督機構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2009年以來,地方各級財政部門按照財政改革和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完善財政管理,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財政監督機構建設,保障了財政監督職責的有效履行。安徽、四川、湖南、河南、內蒙、遼寧、浙江等7個省區財政廳黨組高度重視財政監督工作,將加強財政監督機構建設納入財政工作規劃的整體設計中。結合本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審時度勢及時抓住地方機構改革這一契機,主動向黨委、政府領導和相關部門匯報,爭取支持。經當地省編辦批準,7個省財政監督機構負責人先后高配為副廳級。在人員編制方面,經地方編辦批準,安徽省財政廳財政監督局增編至27人,湖南省財政廳財政監督局增編至40人,河南省財政廳財政監督機構增編至80人,內蒙古自治區財政廳財政監督機構增編至42人。青島市經市編辦批準,市財政局監督檢查局升格為副局級機構。2010年,海南省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與海南省財政廳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全省財政監督機構設置的意見》。《意見》明確并要求,為建立健全財政監督機構和理順監督職能關系,各市縣要建立健全統一的財政監督機構,名稱為財政監督檢查局。其中,海口、三亞市可設副處級財政監督檢查局,儋州市可高配副處級財政監督檢查局,瓊海、保亭等15個市縣可設副科級財政監督檢查局。
亮點三:實施財政監督“一把手”工程,加大財政監督力度近年來,甘肅、湖南等積極調整思路,創新工作理念,緊扣重點難點,在本地區推行了財政監督“一把手”工程,有力地推動了財政監督檢查工作的深入開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甘肅省財政廳針對以往財政業務職能機構工作中存在的重撥款、輕監督,資金一撥了之、監督缺位的問題,率先實行了財政監督“一把手”負責制,由廳黨組書記、廳長直接分管財政監督工作,并專門配備一名副廳級領導協助開展工作,抓好任務落實,切實做到重要工作親自部署,重大問題親自過問,重要環節親自協調,重要檢查事項親自督辦。同時,該省財政廳還專門部署,在全省范圍內全面實施財政監督“一把手”工程。目前,甘肅省14個市州及86個縣區,已全部實行由財政局長直接負責領導財政監督工作的“一把手”工程。湖南省財政廳黨組重視對財政監督干部的培養和使用,原財政廳廳長李友志(現為湖南省副省長)強調要把省廳財政監督局建設成為“培養干部的搖籃”,要求每年財政廳新錄用的大學生必須先到監督檢查局工作1-2年,熟悉制度、掌握程序、強化紀律,依法理財。
亮點四:財政監督法制建設取得新進展履行財政監督檢查職能,規范監督檢查行為,依法行政已成為廣大財政干部共識。近年來,各地財政部門重視和加強財政監督法制建設,在法制建設方面有了突破性進展。目前,全國已有湖南、吉林、甘肅、西藏、福建、遼寧、廣西、山東、江西等9個省(區)人大立法,批準實施財政監督條例。河北、江蘇、安徽、河南、海南、云南、寧夏等7個省(區)人民政府制定出臺了財政監督檢查辦法。不少地方根據工作實際制定完善了一系列規范性監督文件。這些相關法律法規的出臺,為財政部門進一步加強管理,強化財政監督提供了法律保障。
亮點五:加強財政監督信息化建設,提高財政監督效率近年來,河北、北京、廣州等地在運用信息化手段,即時監控財政資金運行全過程,確保了財政資金安全,效果明顯。河北省財政廳構建了全省財政專項資金即時分析監控系統,建立起覆蓋所有財政性資金和財政運行全過程的監督體系。全省財政從省廳到基層實現資金監控網絡化、業務處理電子化、數據流程一體化和決策支持科學化。北京、黑龍江、吉林、青島、四川、廣州等地建立了財政監督機構與其他業務機構之間的業務信息共享平臺,有效地提高了財政監督工作效率。北京市財政局監督處加強對預算執行的監管,及時以旬報、月報、季報的形式,將預算執行情況及分析,報送局領導。有效地保障了財政資金有效運行,促進了財政管理水平的提高。
亮點六:開展績效監督,提升財政監督層次近年來,四川、浙江、青海等地方財政部門按照財政部領導確保財政資金安全、規范、有效的要求,將績效評價納入監督職責設計中。四川省財政廳建立了多層次績效管理工作機制,由監督檢查局牽頭,會同預算處、相關業務處室組成績效監督工作組,負責組織實施項目績效監督工作。省財政廳積極調動全省各級財政部門財政監督力量,統一部署、上下聯動開展財政資金績效監督檢查。2010年,該省財政廳選擇80個專項項目開展績效監督,涉及項目點896個,涉及財政資金62億元,占當年省級財政專項資金總額的20%左右。2011年選擇省級專項項目76個,涉及財政資金191億元。浙江省杭州市監督檢查局下設財政績效評價處。經過五年實踐,總結積累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績效監督辦法與措施,建立了“項目庫”、“專家庫”、“中介機構庫”、“指標庫”和“結果庫”。2009年對66個項目開展績效監督,涉及財政資金45億元。杭州市財政局高度重視績效評價成果運用,將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預算編制調整的重要依據,提高了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收到了良好社會效果。
亮點七:完善內控機制建設,加強財政內部監督近年來,山東、湖南、廣西等省(區)不斷加大財政部門內部監督檢查力度,促進了財政科學化精細化水平。山東省財政廳專門成立了由廳長任組長,分管廳長任副組長,監督局、紀檢組、預算處、國庫處、人事處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內部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組織領導內部監督檢查工作。廳內建立了兼職內部監督員制度,從廳預算處、國庫處、政府采購處、行政政法處、教科文處、經濟建設處、農業處、社保處等業務處室各確定一名業務骨干,作為兼職財政監督員,共同參與內部監督檢查工作。湖南省財政廳在加強廳機關內部監督檢查工作的同時,主動拓展內部監督范圍,建立了監事會主席和財政監督員派駐制度,切實加強對省政府出資而未納入國資委管理的國有企業、重點項目的財務監管,以及廳屬公司、省級國有宣傳文化、金融、機場等企業派駐監事會主席,以及對重點項目派駐財政監督員的監管。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監督檢查機構在對區直預算部門預算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中,注重將檢查結果反饋給財政廳相關處室,加強和完善了財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