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科學紀錄片的科學傳播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
科學紀錄片是踐行科學傳播的媒體主力。探索頻道以其極富娛樂特質的科學紀錄片為傳播手段,在全球實現了對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高效傳播。文章從科學傳播視角,分析并提取探索頻道在傳播理念、傳播主體、傳播模式等方面可以復制和拓展的成功經驗。
[關鍵詞]
探索頻道;科學紀錄片;科學傳播
一、科學紀錄片的定位與功能
科學紀錄片特指以科學精神為背景,以科學方法和科學視角揭示科學內容,具有科學性、娛樂性、故事性、專業性、商業性,并有別于科技新聞和傳統科教片的紀錄片[1]。科學紀錄片以形象的方式對專業知識進行準確、全面、通俗的解讀,使其傳達的科學信息更容易被公眾理解并接受。它所傳遞的懷疑、實證的理性精神和人文關懷,有助于公眾還原事實、理解真相,而且在交流和對話中消除分歧、達成共識[2]。
二、科學紀錄片對科學傳播的意義
科學傳播是科學家直面公眾或通過媒體等傳播渠道進行的,使公眾理解科學理念和科學技術為核心的傳播模式。科學傳播學者李大光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科學普及階段、公眾理解科學階段,以及公眾參與科學、共建科學階段[3]。在現代社會,無論科學傳播的哪個階段,都離不開媒體的深度介入,特別是具有很強科學傳播特質的科學紀錄片的介入。近年來,大眾逐漸關注人所生存的環境和更多未知世界,于是紀錄人與自然、延伸科學視野的科學紀錄片陸續涌現。例如《遷徙的鳥》《非洲靈猿》《平衡》《地心》等經典科學紀錄片的面世,其核心意義都在于揭示科學原理、傳播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選題方向雖各有所好,但弘揚科學技術和科學思想的主旨并無實質區別,最終都以拓展公眾科學視野、激發公眾科學興趣,實現科學傳播為根本目的。
三、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方法分析
(一)探索頻道的創建與崛起探索頻道是由約翰•亨得瑞克斯創建的一家私營多媒體公司。1985年探索頻道在美國開播時是一個只擁有15.6萬訂戶的地方性電視頻道,但這個只播出科學紀錄片的頻道如今已發展為覆蓋全球的國際傳媒集團———探索傳播(DCI),是全球最大的紀實娛樂節目制作及供應商。探索頻道的母公司探索傳播在2014年總營收62.5億美元,至2015年底在全球擁有累計30.45億訂戶。探索傳播在2014年播出頻次最高的前10個節目(訂戶均超過1億)就擁有約17億觀眾。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排名前8位的節目均屬科學紀錄片范疇,均由探索傳播的核心資產———探索頻道負責制作或發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授予探索頻道“人類探索特別貢獻獎”,以表彰其“對地球人歷史與未來的不懈追索和對人類科普教育視角與方式的突破性貢獻”[4]。這一殊榮不僅印證了探索頻道制播的科學紀錄片非同凡響,也是對其科學紀錄片科學傳播功能的高度認可。表1展示了以科學傳播理念審視探索頻道科學傳播實現路徑的四個核心元素:科學傳播的主體、科學傳播的對象、科學傳播的渠道、科學傳播的內容。而科學傳播的內容———科學紀錄片,是探索頻道得以實現科學傳播的核心資源,則是本文重點研究的對象。
(二)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理念探索頻道創始人約翰•亨得瑞克斯認為:探索頻道制播的科學紀錄片必須“讓觀眾時刻保持開放的心境,能激發并滿足大眾的好奇心和學習熱情,為觀眾提供身臨其境的全新生活體驗,并隨時準備迎接革新帶來的驚奇”[5]。從科學傳播的視角看,這種以人為本,致力于“帶領觀眾探索世界并使之成為其生活方式”,為目標客戶群提供“兼具娛樂、參與和啟迪意義的,擁有至高無上品質的內容、服務和產品”的傳播理念,本質上是抓住了科學傳播對象的核心需求,并堅持以“投其所好”的方向和“娛樂大眾”的態度為傳播對象服務。
(三)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對象:精準的分眾傳播美國公眾較高的科學素養和良好經濟基礎,使其對優秀科學紀錄片具有現實需求并愿意為此付費買單。探索頻道創立伊始,就把為特定受眾群服務作為其專業化頻道發展的明確方向:其目標客戶是25—54歲以男性為主的高收入群體(例如2014年亞太地區訂戶的男女比例分別為62%和38%)。這一群體是消費能力最強的群體,是最易接受科學紀錄片的群體,也是電視廣告爭奪的市場焦點。探索頻道憑借單一節目形式———科學紀錄片點燃市場,依靠對科學傳播對象的精準選擇切入市場,是分眾傳播的典型成功案例。
(四)探索頻道科學傳播渠道:全球化、多元化的傳播網絡2015年是探索頻道成立的第30個年頭,這一年其全球訂戶數達到4.73億。一個專業紀錄片頻道能夠擁有占全球總人口約6.5%的穩定受眾群,這對全球科學傳播的意義不言而喻。這一成績的取得,離不開探索頻道的母公司———探索傳播遍布全球的傳輸網絡和播出平臺。截至2015年底,探索傳播實際擁有頻道品牌53個,其旗下的國際電視網以超過45種語言運營了364個獨特發行頻道,含高清頻道189個,并可根據語言需要和廣告營銷機遇為用戶提供定制服務。攜有探索文化價值的高品質科學紀錄片,每天通過十余顆通信衛星,被送往全球222個國家和地區,其實現科學傳播的渠道規模可見一斑[6]。探索傳播近年通過密集的股權投資和新媒體業務并購,至2015年已在全球構建了包括品牌網站、網絡原生電視網、線上收視、移動設備、視頻點播和寬帶頻道的完整體系。多元化傳播網絡的構建進一步拓寬了探索傳播的廣告渠道和發行出口,也使其引以為傲的科學紀錄片獲得了史上最為廣闊的傳播展示平臺。
(五)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主體:全球頂尖的專業團隊探索頻道要求每部成片都是“至高無上”的精品。為此探索頻道總會選用最優秀的制片人、頂級的導演和攝影師、名牌主持和優秀翻譯,參與全球節目制作。其選用的策劃班底和制片人都擁有嫻熟超凡的品控能力,不僅對能占領市場的優秀選題有很高甄別率,而且能確保所有作品最終送播時都擁有探索頻道認可的高品質。值得一提的是,探索頻道的主持人已實現了專業化和專家化。比如,從2003年開播至今,獲得艾美獎提名的《流言終結者》系列,一直由兩位職業特效師亞當•薩維奇和杰米•海納曼擔綱主持,他們利用自身專業和技巧,通過大量科學實驗,已為我們揭示了上千個流言背后的真相。而他們另外的身份,則是為《星球大戰》《黑客帝國》《終結者》等著名好萊塢大片提供特效支持的美國頂級電影特效專家。又如2006年開播的《荒野求生》系列,其聘用的主持人貝爾•格里爾斯不僅是一位著名職業探險家和作家,而且還是野外求生專家,曾服役于英國空降特勤團,擅長徒手搏擊、沙漠及寒地作戰、野外生存、醫療、跳傘、特種駕駛、攀登和爆破,《荒野求生》多年來能保持收視熱度,這位被中國網友昵稱為“貝爺”的全能型主持可謂功不可沒。頂級創作團隊的全方位參與,是探索頻道科學紀錄片能夠長期立于業界巔峰必不可少的人才因素。傳播主體的極致專業化與高效化,確保了探索頻道能在全球范圍內,穩定提供種類齊全的高品質科學紀錄片源。‘
(六)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內容探索頻道的科學紀錄片對科學探索、生態地理、歷史文化和社會生活均有多視角、全維度解讀,實現了讓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打開世界之窗,探求各類知識,并洞察世界的種種有趣奧秘”。值得注意的是,探索頻道對科普類選題發掘的力度和廣度,始終是充滿激情的。第一,堅持主打科普類節目。對2012年至2015年間探索頻道播出節目的分析顯示:科學探索類節目始終占據播出時長首位,且科普類節目的比重逐年加大。這是探索頻道通過全面、科學、定量的分析后,為應對其科學傳播對象收視偏好做出的明智之選。就此層面而言,探索頻道科學紀錄片之所以具有很好的科學傳播效果,是因為它首先滿足了科學傳播對象的興趣與需求。例如,從2006年始,至今已播出217集的《生活科技大解密》,是以那些人們熟視無睹的科技工具為內容,如電動扶梯、汽車雨刮、天氣預報、燈泡等。而已播出160集的《制造的原理》也以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為表現對象,小到面包、糖果、可樂,大到計算機、汽車、飛機,講述它們的起源故事和獨一無二的制造過程。這類科普節目能在探索頻道大行其道,首先是其選題內容與大眾生活的高度貼近性,其次是探索頻道有能力把枯燥乏味的基礎科學知識,通過巧妙的電視表現手法,變得生動和有趣起來。而被譽為“最佳電視科普節目”的《流言終結者》對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傳播更是無處不在:“事實還是流言?我們以身相試,用實驗來證明‘傳說’是否符合實際”,求真求實的實證精神作為科學精神的核心,通過《流言終結者》的座右銘在全球廣泛傳播。《流言終結者》還擅長以公眾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有趣內容和實驗形式,引導觀眾體驗到實用化科學方法。而著名科普學者卡爾•薩根就認為: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公眾理解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學方法,并應用科學方法解決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7]。第二,資金投入大,品質要求精。探索頻道舍得為與節目品質有關的一切大手筆投入,因為他們明白,只有最好的節目才能持續吸引住觀眾。早在高清前后期設備尚未普及、價格極其昂貴的2003年,探索頻道就投入巨資開播了全球首個高清紀錄片頻道,給早期高清電視擁有者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吸引觀眾隨著美輪美奐的畫面共同去探索科學的奧秘。探索頻道致力于把科學理論和科學現象具象化展示給觀眾,這么做會直接提升觀眾觀賞欲望,顯著提高科學傳播的效果,當然探索頻道為此開銷不菲。以《流言終結者》為例,從2003年至2015年間,《流言終結者》共證實過1050個流言,為實現一流視覺效果,累計試驗次數2950次,總爆破次數超過900次,錄制時長約9000小時,摧毀汽車169輛,使用炸藥超過21噸。探索頻道為此投入的資金規模可想而知。探索頻道科學紀錄片的平均制作成本,在2014年達到72萬美元/小時,部分野生動物探秘節目的成本,甚至超過200萬美元/小時。為此,探索頻道會將其付費電視、成片外銷、商業廣告、網站注冊費等大部分營業收入再投入到節目制作中,目標是“大投入后的高回報”。另外,它的部分科普類節目,可以申請到美國國家科學院和美國國家基金會(NFS)的專項基金扶持,而獲得NFS資金扶持的項目往往會吸引到更多企業和社會贊助。
探索頻道不惜為節目制作持續大規模投入,保障了在選題策劃、主創人員、技術與設備支持等方方面面,都能實現最優化配置,最終獲得的成片必然均屬精品。就此層面而言,科學紀錄片的科學傳播效果與資金投入水平呈現密切正相關。第三,以故事為王。探索頻道雖是科學紀錄片的傳播者,卻始終把紀錄片當作故事片來做,每一個節目都圍繞生動的故事打造。事實上,探索頻道對節目有著非常明確的標準,“必須要在30秒內抓住觀眾的眼球”。它的制片人指南中明確提出:“觀眾肯定不想從節目中聽到一場科學講座,他想通過節目身臨其境。因此我們的工作就是給觀眾一種體驗,其中含有他未曾預料的科學信息。”[8]而對“故事性”的孜孜以求并不會踩踏其科學紀錄片要表現的嚴肅主題。例如,由探索頻道制作的科學紀錄片《惡海捕蟹記》,完美地把漁船去白令海峽捕撈阿拉斯加蟹這一簡單平面線索,演繹成多個環環相扣且充滿人文關懷的連續劇式的故事片,其駕馭受眾欣賞心理和把握觀眾探索欲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講故事的水平,完全對得起該片在2014年獲得的數項艾美大獎。基于此,探索頻道在選題審批及節目策劃階段,就把節目能否“講述一個好故事”作為立項的首要標準,力求用完美的故事和最好的素材結合起來,讓觀眾覺得“花時間看節目能讓生活更充實”。第四,無處不在的娛樂精神。探索頻道播出的是傳播科學信息和科學精神的科學紀錄片,卻更愿意將其定義為“紀實娛樂節目”。“紀實娛樂節目”并非指內容的娛樂,而是指生動的表現方法。探索頻道致力于讓所有節目都看起來是輕松、歡樂和激動人心的,其娛樂化手法的極致運用有極強的吸睛能力,附著在娛樂化外衣下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也更容易被觀眾自然而然地接受。它力求“在好萊塢和新聞紀錄片中尋求一種平衡,一方面向好萊塢學習娛樂精神,一方面保持紀錄片人對現實的敏感和忠誠”[9]。
探索頻道堅持走“紀實娛樂”之路,也決定了其節目中的知識點必然是通俗易懂而非深奧晦澀。它并非讓受眾看完節目馬上成為某方面的專家,而是激發受眾進一步探求的欲望和熱情,科學精神的傳播因此得以完美實現。可見,探索頻道追求“娛樂為王”的本質不僅為了保證收視率,也實現了傳播效果的最優化,是“寓教于樂”理念在科學傳播實踐中成功運用的典范。第五,傳播內容系列化、規模化。多年來,探索頻道播出的科學紀錄片,都以流水線模式規模化開發生產。規模化生產的前提是:只有那些經過收視率考驗,并被證明有良好科學傳播前景的節目,才具備被進一步開發的資格。例如,位居2014年探索頻道全球訂戶排名第3位的《流言終結者》,是一檔系列化(每季24集)、規模化(累計272集)的科普節目。2014年其1.8億的訂戶數顯示這檔已開播13年的“老樹依然常青”,也印證了當年《流言終結者》開播之初所確定下來的,無論是科學傳播的內容還是科學傳播的手段,都能滿足科學傳播對象的長期需求。事實上,探索頻道通過長期建立起的覆蓋全球的選題規劃系統和收視率評估體系,有能力對選題能否吸引足夠多的受眾并有效占領市場,做出科學的預判。例如,2014年探索傳播全球訂戶排名第一的系列汽車改裝節目《又快又響亮》和全球訂戶排名第6的《翻新老爺車》,以及當年全球訂戶排名第4的《淘金熱》的集體熱播,證明了以追逐財富為主題的紀實類真人秀,是眼下頗受國際市場歡迎的類型。而這類選題能被批量生產,正是得益于探索頻道對選題和市場的精準預估。探索頻道的節目開發系列化、節目制作規模化是符合其全球科學傳播要求的:這一由科學紀錄片的主創人員(科學傳播主體),運用量化收視評估體系優選確定觀眾(科學傳播對象)最為鐘愛的選題方向(科學傳播內容),并運用批量生產模式實現最佳科學傳播效果的模式,顯然對中國的科學紀錄片制作有現實參考價值。第六,擁抱新媒體實現科學傳播零距離。熱衷于追逐新技術支持的探索頻道,很早就開始利用自有視頻網站的評論區、網絡媒體的論壇、博客,以及中國市場的微博與微信等社交媒體平臺,實現了與公眾的廣泛科技交流。通過新媒體,探索頻道的科學傳播模式,從單向灌輸式傳播向非線性傳播(如雙向交流、多點互動等)轉化,使公眾從“接受科學傳播”進化為“參與科學傳播”[10]。我們仍以《流言終結者》為例,其獲得公眾意見和信息反饋主要通過以下四個渠道:一是直接在節目中向觀眾發出征集選題的信息;二是電子郵件、信件和電話;三是節目官方網站與影迷網站的論壇版塊;四是五位主持人和節目組分別在Twitter設立各自賬號并通過分享文字、圖片、視頻與受眾互動,進行即時交流,受眾也可自由選擇是否對該賬號進行關注,并可隨時分享賬號中的信息給他人[11]。主創人員與公眾互動性的加強讓節目本身增強了活力、拓寬了思路,也令節目受眾提升了積極性。通過觀眾提問、來信和提議而設立的備選題材,經節目組與專家篩選得以呈現在節目中,這不僅拉近了觀眾心理距離,也讓觀眾在收看節目的同時自發進行思考并發揮想象力。節目與觀眾的互動模式從“反饋—吸收”的單一模式,變為“反饋—吸收—采納—再反饋”的復合增強模式[10]。
綜上所述,從科學傳播的視角分析,探索頻道優秀的創作團隊、精準的受眾定位、龐大多元的播出平臺、全球頂尖的節目資源,是其能夠實現全球化高效科學傳播,并在業內也保持核心競爭力的主要原因。其進行科學傳播的眾多有效方法,如探索頻道讓基礎科普類節目變得生動有趣的成功經驗,以及探索頻道成熟、經典的“紀實娛樂”模式,為中國科學紀錄片實現科學傳播功能提供了可資復制和借鑒的方向。
作者:殷杰 姬麗紅 單位:山西大學 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