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基于傳播學的政網英譯實例分析范文

基于傳播學的政網英譯實例分析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傳播學的政網英譯實例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基于傳播學的政網英譯實例分析

一引言

政府門戶網站(Government’sPortalSite),是指政府通向綜合性互聯網信息資源并提供有關信息服務的應用系統。簡單的說,“政府網站就是政府為社會公眾群體提供服務的窗口”,[1]是電子政務的一部分。從1993年美國克林頓政府提出構建“電子政府”以來,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應用,建設電子政府,用技術力量徹底重塑政府為民服務的方式,已經成為發達國家政府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經過10多年的努力,發達國家大多進入了電子政府發展的高級階段。根據OECD(經合組織)官方資料顯示,到2008年底,OECD成員國中有24個成員國已全面實現政府電子服務網絡化,占總數的80%。[2]從1999年我國實施政府上網工程以來,政府門戶網站建設發展迅速,截止2010年10月31日,據統計中國各級政府及組織機構網站數量已近7萬個,達到68777個。其中,中央級網站122個,省級網站2241個,地市級網站17948個,縣區級以下網站48466個。[3]在擁有外文版的政府網站中,都建有英文網站,它是政府對外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反映我國改革開放成就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進程的最直接的對外宣傳窗口,其嚴肅性和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4]1999年至2011年間,外宣翻譯的研究熱點大多聚焦在公示語、企業及旅游外宣資料翻譯,學界對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的探究僅限于語言質量的探討(毛東輝,2007[4];朱盼盼,2010[5]),或是個別地區英文版網站的發展現狀描述(張園,2007[6];朱明炬,2009[7]),研究數量和視角都比較有限,欠缺理論性的探索,這與政府網站英文版在對外宣傳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極不相符。

本文擬從傳播學角度介入外宣翻譯,結合政府門戶網站新媒體的特征,以“中國政府網”為例,探究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策略。

二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與傳播學

1.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的傳播本質。

“宣傳”一詞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外來詞”,收入《漢語外來詞詞典》。[8]在現代漢語中,“宣傳”一詞的釋意是:“對群眾說明講解,使群眾相信并跟著行動”。[9]

美國政治學者、宣傳研究奠基人之一哈羅德·拉斯韋爾在其成名作《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1927)一書中對宣傳下的定義是:“它僅指以有含義的符號,或者稍具體一點而不那么準確地說,就是以描述、謠言、報道、圖片和其他種種社會傳播形式來控制意見。”七年后他將宣傳定義修正為:“宣傳,從最廣泛的含義來說,就是以操縱表述來影響人們行動的技巧。”[10]在現代中國文化中,“宣傳”被賦予正面的、積極的意義,而在現代西方文化中,“宣傳”的英語原詞propaganda具有強烈的貶義。

“傳播”的概念,在印歐語系的文字中,是communication或kommunikation,它源于古希臘的兩個詞根:一個是com,指與別人建立一種關系;一個是munus,指效用、產品、作品、利益、服務等等。兩個詞根合起來,意為“共有”,“共享”。[11]關于“傳播”的定義問題,隨著傳播學的發展先后出現多種版本,如著名傳播學者小詹姆斯·坦卡特、施拉姆、霍夫蘭、哈羅德·凱利、史蒂文斯等都分別對傳播加以定義。簡單地說,傳播是社會信息的傳遞或社會信息系統的運行。信息是傳播的內容,傳播的根本目的是傳遞信息,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通過有意義的符號進行信息傳遞、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饋活動的總稱。

因此,從學術層面上講,宣傳也是一種傳播。對“傳播”的研究有助于對“宣傳”的研究,而對“宣傳”的研究則應成為“傳播”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12]12-13嚴格意義上講,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應屬于對外傳播范疇,但本文采用我國習慣的稱謂“外宣”而不用“對外傳播”。一是因為“外宣”說法己約定俗成,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外播”的字眼。二是因為“我國所習稱的‘對外宣傳’,從整體上說,是一般意義上的傳播而不是被稱為‘宣傳’的那種特殊的傳播”。[12]可見,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是把政府門戶網站對外宣傳材料翻譯成外語的活動,是一種跨文化的傳播活動。從傳播學角度探究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是將其放在傳播這一動態系統中,充分考慮到在信息傳遞過程中有影響作用的其它諸多因素,如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傳播對象和傳播效果等。

2.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模式。

在傳播理論構建過程中,國內外的眾多學者提出各種傳播模式:1948年,美國政治學家拉斯韋爾提出5W模型,即傳播的五大環節,那就是:Who—saysWhat—inWhat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s;[13]

1949年,信息論創始人申農及同事沃·韋弗提出申農—韋弗“數學模式”。兩者均屬于線性模式,對傳播學啟示很大,缺陷是把傳播看作非互動的靜態過程,不考慮人的主觀能動性。1954年,由奧斯古德首創,施拉姆提出的“奧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以及1957年美國傳播學者韋斯特利和麥克萊恩整理的“韋斯特利—麥克萊恩大眾傳播模式”,考慮到了傳播的雙向互動和反饋機制,但現實傳播中較少有模式中理想化的平衡和對等。1959年賴利夫婦從社會學角度提出“賴利夫婦模式”,以及德國學者馬萊茨克于1963年提出的“馬萊茨克模式”,把傳播過程視為一個系統,開啟了大眾傳播研究的新面貌。[14]傳播模式的更替反映了傳播過程的研究從最初的線性過程到控制論傳播過程,最終發展為系統傳播過程,更為真實、全面地反映信息傳播的過程。

本文從系統傳播過程出發,借鑒并簡化已有模式,基本描述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模式如下:

如圖1所示,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模式中,廣義的傳播者包括政府、稿件原作者、網站編輯和譯者。傳播者受到其自我形象、個性結構、所處的工作“組”、社會環境、組織、媒介內容的公開性所產生的壓力或制約,還要承受來自所傳播的訊息本身的制約、來自媒介的壓力或約束以及受眾所發出的自發性反饋等因素的影響。[14]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傳播者對信息的內容進行選擇和加工,并選擇一定的媒介,將信息傳播出去。就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而言,狹義的傳播者主要指譯者,他要力圖理解政府、稿件原作者、網站編輯的傳播意圖,考慮到受眾的反饋,以發出訊息的方式主動作用于英文網站瀏覽者。這輪傳播中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共同經驗范圍相對較小,語言習慣、社會文化背景差異所引發的噪音較大,傳播者對信息的編碼以及受眾對傳播內容的解碼都受到影響,傳播效果相對不理想,也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的受眾同樣也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包括自我形象、個性結構、作為受眾成員的接受者、所處的社會環境,以及來自媒介的壓力或制約和接受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等。[14]這些因素影響受眾對于信息的釋碼和譯碼,并影響其對信息做出反應和反饋。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的受眾具廣泛性、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可初步劃分為三類:長期居住或短期居住該地區的求學、工作、旅游、商務投資的外籍人士,關心該地區發展和建設的外籍人士和熱衷英語學習的國內人士。受眾在信息傳播過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他們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信息傳播的效果直接受到他們自身知識結構、文化水平、個人喜好的影響。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者要充分考慮三類受眾使用政府門戶網站的目的,了解其制約因素,滿足他們的基本心理需求。

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模式中另外兩個要素:門戶網站英文版訊息和傳播媒介(網絡)受到傳播者和受眾的約束和影響。一方面傳播者會對訊息內容進行選擇和加工,并選擇網絡為媒介將信息傳播出去;另一方面受眾在接受信息過程中,不完全處于被動狀態,而是在利用現有條件,選取相應的媒介,能動地對信息進行選擇、取舍,使之成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的傳播者應努力提升其英文版在受眾心目中的形象,利用網絡傳播資源豐富、圖文兼備、互動性和開放性強的特征,通過BBS、聊天室、網絡電話、電子郵件等通訊工具建立網站和網民之間的實時溝通,并能及時收集受眾的反饋信息,改進網頁翻譯策略,著力思考訊息的效果和帶給受眾的感受,增加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的傳播模式指出了傳播過程的社會制約性,也指出了其中的心理變量,旨在能較系統、全面地反映這一傳播現象。

三“中國政府網”實例分析

經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門戶網站(簡稱“中國政府網”)于2006年1月1日正式開通。中國政府網的網址是www.gov.cn,現開通中文簡體版、中文繁體版和英文版。英文版開設了“今日中國、中國概況、外籍人士服務、商務中國、政府出版物、法律法規、專題專欄”等欄目,詳盡介紹了中國政治體制結構;介紹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對外政策,以及對國際事務的外交立場等;提供外籍人士來華旅游、留學、經商、投資等相關活動的綜合服務內容。作為最高級別政府門戶網站,中國政府網的建設和發展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國政府門戶網站的現狀,具有代表性。

現以該網站英文版為研究對象,采集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該網站的語料,選用政治類文獻和文化負載詞的外宣翻譯為例分析如下:

1.政治類文獻。

政府門戶網站英文版擔負著對外宣傳黨和國家的政策、路線、方針的重任,不可避免要處理政治類文獻。政治信息政策性強,基本要求是準確性高,翻譯時不能隨意添減內容,根據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傳播模式,“中國政府網”在接受者心目中的媒介形象是權威信息來源,來自媒介的壓力或制約大,因此譯者要充分考慮到政府、稿件原作者、網站編輯的傳播意圖,承受來自所傳播的訊息本身的制約、來自媒介的壓力或約束以及受眾所發出的自發性反饋。其翻譯策略基本可以概括為:內容準確重過形式花哨,提高語言可讀性,關注受眾需求/感受。下面兩例節選自中國政府網刊載的《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

例一:毫不放松地做好“三農”工作,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

Strivingtodoourworkrelatedto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well,andconsolidatingandstrengtheningtheagriculturalfoundation.

分析:政治類文獻中經常會出現含有數字的縮略語,如“三個代表”、兩岸“三通”、“八榮八恥”等,這種情況下受眾的解碼渠道往往比原語言受眾的要窄,容易造成傳輸過載,即一條信息含有太多的未知內容,超出了接受者的解碼能力。那么作為具有主體性的傳播者即譯者應發揮能動性,在信道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克服語言噪音、文化噪音,避免傳輸過載。本例中“三農”直接以釋義的方法譯為agriculture,ruralareas,andfarmers,內容準確,可讀性強,充分考慮到了受眾的解碼能力。

例二:面對國內外復雜形勢和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國家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

Inthefaceofcomplexdomesticandinternationalsituationsandaseriesofmajorrisksandchallenge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PC)unitedwithandledthepeopleofallthecountry'sethnicgroupsincomprehensivelyadvancingreform,openingupandmodernization,bringingaboutahistoricchangeinChinaoverthepastfiveyears.

分析:政府報告原文句子普遍偏長,句型結構單一,多用并列短句或并列謂語,一逗到底,連接成分使用不多,層次不太明顯。譯者應提高理論素養,透徹理解原文,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建立邏輯關系,提高外宣翻譯譯本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本例中譯文突出原文中“團結、帶領”這一組動作以及動作產生的結果,但advancing的-ing分詞形式容易和bringing結構關系混淆,為提高可讀性可改譯為:

Inthefaceofcomplexdomesticandinternationalsituationsandaseriesofmajorrisksandchallenges,theCommunistPartyofChina(CPC)unitedwithandledthepeopleofallthecountry'sethnicgroupsincomprehensivereform,openingupandmodernization,bringingaboutahistoricchangeinChinaoverthepastfiveyears.

可見,政治類文獻外宣翻譯時,譯者可以以傳播學為指導,擺脫原文結構的束縛,建立邏輯關系,調整語序,變換用詞,服務受眾,應提高傳播內容的準確性和可讀性,更好地宣傳我國政府的治國理念。

2.文化負載詞。

沒有在多種文化的接觸、碰撞中起溝通作用的翻譯,就無法保證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存、交融與發展。[15]政府門戶網站外宣翻譯肩負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輸出中國文化的重任,譯者應考慮到外宣翻譯的傳播本質,主動收集受眾所發出的反饋,意識到受眾了解中國文化的需求,盡量保留中國文化的原味,增進國外受眾對中國的了解。其翻譯策略可概括為:盡量保留文化特色,注意傳播“內外有別”,利用釋義、圖片、視頻、音頻和超鏈接等方法有效傳播文化信息。本節選取文化負載詞為切入點,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如下:

例三:屈原故里端午情濃

2011年6月5日,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新城的居民用艾蒿為孩子們洗澡。當日,在屈原故里———三峽庫區湖北省秭歸縣,家家戶戶忙著包粽子、掛艾蒿、賽龍舟等,街頭巷尾處處洋溢著濃濃端午情。

分析:本例充分體現了外宣翻譯“內外有別”的傳播原則。所謂“內外有別”,就是說翻譯時要充分考慮對外宣傳的基本原則和譯語讀者的習慣和心理,明確原文中哪些是對內的說法,哪些可用來對外宣傳,不要跟著原文內容和形式亦步亦趨。[16]中文版對國民都很熟悉的文化習俗:粽子、掛艾蒿、賽龍舟等一筆帶過,而英文版則對粽子這一文化負載詞的形狀、餡料、外皮詳盡解釋,使用音譯+注釋的策略,并用pyramid-shaped最佳激活受眾的共同認知;對香包這一手工藝品的介紹則充分利用網絡傳播圖文兼備的特征,使色彩鮮艷,粽子造型的香包生動的呈現在受眾面前,成功對外傳播了端午這一傳統文化節日。

例四:漢語是我國漢民族的共同語,是我國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

TheHanpeoplehavetheirownspokenandwrittenlanguages,namelyChinese.ItisthemostcommonlyusedlanguageinChina,andoneofthemostcommonlyusedlanguagesintheworld.

分析:本例從翻譯上看中規中矩,沒什么問題,但當Afolkartistshowszongzi-shapedhandicraftsatafolkcustommuseuminBeijing,capitalofChina,June6,2011.Variousactivities,includingmaking“zongzi”,a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ricewrappedinbambooorreedleaves,hangingartemisiaeargyianddragonboatrace,wereheldacrossthecountrytocelebratethetraditionalChinesedragonboatfestival.(GOV.cnMonday,June6,2011)把文化負載詞“漢語”和“漢民族”放在傳播學視角下,考量其在外宣翻譯過程中的傳播效果,結果就不太理想了。

考慮到作為受眾成員的接受者對中國文化了解程度不一,好奇程度不等的特點,傳播者可以選用適當的媒介滿足受眾多元需求。本例可以利用網絡傳播超文本鏈接的功能———在數據中又包含與其他數據的鏈接,實現了文本從一種類型向另一種類型的跳躍與轉換,[17]即給英文版theHan這一信息添加超文本鏈接,對該信息感興趣的受眾可以點擊鏈接到對漢民族和漢語進行更詳盡介紹的頁面,而已經對此信息有所了解的受眾則可以繼續閱讀原頁面,提高了文化信息的傳播效果。

四結論

本文從傳播學視角探索了政府門戶網站英譯這一跨文化傳播活動,凸現其傳播本質,試圖概括其傳播模式,并結合實例討論了其翻譯策略,希望給進一步探討政府門戶網站英譯等問題帶來啟示,進而能對如何將傳播學的研究成果引入翻譯研究進行深入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一级做a爱片久久毛片a| 在线观看国产福利| 久青草影院在线观看国产| 深夜放纵内射少妇| 又粗又大又猛又爽免费视频 | 小屁孩cao大人免费网站|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18美女私密尿口视频| 天堂中文8资源在线8| 两个人看的WWW在线观看|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边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sss在线观看AV| 蜜桃成熟时3d国语| 国产真实乱子伦视频播放| 97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久| 小爱同学下载二三三乐园| 中文字幕黄色片|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最新|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网立占 | 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韩国理论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你懂的| a级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 性按摩xxxx| 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 日本高清二三四本2021| 亚洲av本道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 十九岁日本电影免费完整版观看 | 成人免费福利电影|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男和女一起怼怼怼30分钟| 午夜在线社区视频| 老司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欧美另类专区| 黑人精品videos亚洲人| 成人男女网18免费视频| 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麻豆发布| 最新国产三级在线观看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