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基于傳播學探析馬列主義普及準則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可信性原則、針對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協同性原則、適時性原則和適量性原則是傳播的基本原則”。[1]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為起點的,必須遵循和堅持傳播的六項基本原則。
一、可信性原則
可信性原則是對傳播內容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傳播的內容真實可靠、客觀公正,絕不可弄虛作假、捏造事實。可信性原則也是對傳播者的人品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傳播者具備誠實、信譽、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品格。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可信性原則要求:一要強化馬克思主義可信性;二要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可信性。
1.強化馬克思主義可信性
馬克思主義可信性主要通過其理論指導力來體現,即通過馬克思主義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來彰顯其可信性。強化馬克思主義可信性,當前應重點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點是解決好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就業、住房、醫療、教育、社會保障等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人民群眾的實際困難解決了、現實利益得到了維護和實現,思想問題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理想信念問題當然也就容易入耳入腦。否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就會變為空中樓閣,大道理就會淪為空話套話”。[2]
二是大力加強黨的建設,尤其要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黨內的腐敗現象嚴重地弱化了馬克思主義可信性。鄧小平曾對黨內的腐敗問題憂心忡忡:“要整好我們的黨,實現我們的目標,不懲治腐敗,特別是黨內的高層的腐敗現象,確實有失敗的危險。”[3]反腐倡廉是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強化馬克思主義可信性的有效途徑。
2.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可信性
傳播者越是讓人覺得可信,其傳播的內容越是容易被接受,傳播的效果就越好。提升馬克思主義傳播者可信性,一是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做到真懂、真信和真用馬克思主義,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備實現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二是提高專業素養。傳播者要具備深厚的理論功底,成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行家里手。一般來說,滿腹經綸的老教授的教導較之初出茅廬的年輕助教的言論,對學生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說服力。三是加強師德修養。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誠實、信譽、剛正不阿、公正無私的品格有助于提高其傳播的可信度。四是提升親和力。為了提升親和力,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有大眾情懷,融入到人民大眾中去成為人民大眾的良師益友,拉近與人民大眾之間的距離,親近產生親切,親切產生親和,親和產生可信。
二、針對性原則
有的放矢地傳播信息,是傳播的基本要求。針對性原則要求傳播者根據受眾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活動。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針對性原則要求,宣傳者根據不同層次受眾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依據受眾意識水平、具體需要和個性特點等因素,可以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受眾分為三個層次:黨員、青年學生、“普通群眾”。
1.馬克思主義“化黨員”
黨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首先要“化”的對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核心受眾”。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作為一種政黨文化,是由中國共產黨發起和主導的,馬克思主義“化黨員”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第一要義。
馬克思主義“化黨員”,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武裝黨員,“使廣大黨員、干部成為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模范,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科學發展觀的忠實執行者、社會主義榮辱觀的自覺實踐者、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積極促進者”。[4]
2.馬克思主義“化青年學生”
青年學生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重點受眾”。青年學生是青年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接班人,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生力軍。
通過馬克思主義尤其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使青年學生深刻領會近代中國歷史和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從而幫助他們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增強他們獻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責任感、服務人民的自豪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感。
3.馬克思主義“化普通群眾”
“普通群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基本依靠力量,是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踐主體和人數最多的受眾群體。這里的“普通群眾”,指的是黨員和青年學生以外的人民大眾。馬克思主義“化普通群眾”,重點是向他們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引導他們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出現的社會問題和矛盾,增強他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認同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認同感,培養社會主義“四有”公民。
三、有序性原則
有序性原則是指傳播者根據信息的特點和結構,有次序、有步驟地進行傳播的原則。有序性原則體現了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傳播規律。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有序性原則要求馬克思主義傳播活動應該做到:內容安排上的先后性、傳播順序上的漸進性、傳播組織上的計劃性。
1.內容安排上的先后性
馬克思主義是一個具有嚴密邏輯性和層次性的理論體系。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性和層次性特點,應該先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然后再傳播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因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沒有馬克思主義,就沒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理解馬克思主義,就不可能理解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只有掌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及其根本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正確地理解和把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2.傳播順序上的漸進性
傳播內容安排上的先后性是通過傳播順序上漸進性來實現的。馬克思主義“化青年學生”的過程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傳播順序上的漸進性。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馬克思主義“化青年學生”的主要形式和手段。以《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的教學為例,該課程先分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必然性、過程及其理論成果,再具體講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主要內容。這樣的教學安排既體現了傳播順序的漸進性,也做到了內容安排上的先后性,有利于學生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接受。
3.傳播組織上的計劃性
馬克思主義傳播組織上的計劃性包括事前計劃、事中落實和事后總結。
宣傳馬克思主義之前要制定周密的宣傳計劃,增強傳播的針對性,減少盲目性。這種宣傳計劃主要包括:一是傳播者的確定及其角色界定,二是選擇傳播媒介,三是受眾的層次劃分,四是確定合適的傳播時間和傳播地點。
傳播計劃制定好了之后,就進入了計劃的組織實施階段。此時,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按照既定的宣傳計劃有條不紊、循序漸進地向受眾宣傳普及馬克思主義。
傳播計劃實施后,要及時地對傳播活動進行檢查總結。一是檢查傳播活動中需要改進的問題,二是總結傳播活動中成功的經驗,三是檢查傳播的效果,四是提出完善今后傳播活動的措施。
四、協同性原則
協同性原則是指傳播活動的各種要素應該協同操作、相互促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協同性原則要求著重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二是傳播與接受的關系,三是受眾與媒介的關系。
1.處理好傳播者與受眾的關系
傳受雙方的良好關系有助于雙方在傳播過程中的良性互動,從而增強傳播的效果。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者和受眾之間應建立“良師益友”型的關系。首先,馬克思主義傳受雙方應該是“良師”關系。一方面,傳播者必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深厚的理論功底和高尚的師德修養,是受眾學習的楷模。另一方面,傳播者也要善于從受眾的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總結經驗,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其次,馬克思主義傳受雙方還應該是“益友”關系。接近性和熟知性是傳播者的兩大贏效因素。“接近性可以使受眾產生一種‘同體感’,把傳播者看作‘自己人’,從而在傳播中也易造成傳播者同受眾意見一致的情景”。[5]
熟知性則會使受眾產生“熟人”印象,形成親近的傾向。所以,馬克思主義傳播者要深入到受眾中去,和受眾交朋友,拉近與受眾的距離。
2.處理好傳播內容與受眾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根本目標在于讓受眾接受、掌握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預期目標能否實現,關鍵取決于傳播的內容是否為受眾所需要。鄧小平指出:“我們堅信馬克思主義,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只有結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才是我們所需要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6]
人民大眾所需要的馬克思主義,是與人民大眾實際相結合的馬克思主義,是能夠解決人民大眾實際問題的馬克思主義。人民大眾的實際問題解決了,自然會增強馬克思主義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3.處理好受眾與媒介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受眾所面對的主要媒介是有差異性的。例如,黨員主要通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黨刊黨報、黨的文獻、黨的會議等媒介來學習馬克思主義;青年學生除了思想政治理論課,主要通過網絡媒體來接觸馬克思主義;“普通群眾”則主要通過報刊、廣播影視等媒介來接觸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對不同層次受眾應該選取不同的媒介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工作,這樣才能收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五、適時性原則
適時性原則,是指選擇最恰當的時機開展傳播活動。根據實時性原則,選擇在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過程中以及重要節日、紀念日傳播馬克思主義,能增強傳播的效果。
在重大歷史事件進行過程中宣傳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說服人民大眾,首先在于其具有鮮明的政治立場,即始終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謀福利。而重大歷史事件的處理和應對則彰顯出我們黨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例如,對抗震救災等重大事件的報道,對救災中英雄人物和先進事跡的宣傳,可以使廣大人民群眾深切地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階級立場、我們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深刻領會我們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政治追求,從而無形中拉近了馬克思主義和人民大眾之間的距離,使人民大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馬克思主義。
重要節日、紀念日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的良好契機。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獲得人民大眾的認同,還在于其用成功的實踐征服人民大眾。例如,在建黨周年紀念日、國慶周年紀念日等時刻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人民群眾通過分析比較就能更深刻地領會中國人民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從而堅信馬克思主義和黨的領導的正確性,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
六、適量性原則
適量性原則,是指傳播中的信息量要適合受眾的感知、消化能力,信息要適量。
根據適量性原則,推進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既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也不能漫不經心、缺乏力度,而是要從長計議、層層推進。
適量性原則要求傳播者根據不同層次的受眾制定相應的傳播計劃和步驟,確定相應的傳播內容及傳播的信息量。比如,向青年學生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源泉理論可以分三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步,分析商品的價值和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學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第二步,分析勞動力轉化成商品。使學生懂得,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前提條件之一;只有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才能生產出剩余價值。第三步,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揭示剩余價值的來源。通過對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分析,揭示出資本價值增值的奧秘在于勞動力在使用過程中創造出超過其自身價值的價值。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就形成了剩余價值。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源泉理論的“三步分析法”體現了傳播的針對性原則、有序性原則和適量性原則的統一,有利于青年學生的理解、消化和吸收。
總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過程,首先就是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過程,必須遵循和堅持傳播的這六項基本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