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小議審計質量的作用因素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財政部在2006年頒布的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或稱“新審計準則”)也只是對審計評價體系的規范和完善,從基礎層面提出嚴格執行條款,以達到增加審計質量的可能性的目的。
一、影響因素
任何涉及到質量評價的事件或事物,其影響因素必是多元化的。對于審計質量,從辯證思維的角度講,審計本身具有十分多的主觀和客觀條件限制,主要包括審計制度及其制度下的衍生產物、審計團隊及其個人的素質導向等。
1.客觀因素
(1)審計制度
審計制度,包括相關法律法規、會計師執業準則,是對審計行為的一種約束,它決定了當前審計工作進行的環境條件(審計機關的地位是不可能超越它的審計對象的)。而當前的形勢表明,我國審計工作的監管體制并不完善。審計署報告,造成國資流失的主要行為包括損益不實、決策不當及管理不善造成損失、海外投資管理不夠規范、違法違規操作等,這便是由制度不完善所引起的。同時,盡管法律允許客戶對會計師的不當行為提起訴訟,但其消耗成本過大,收益偏低導致了真正的訴訟很難發生,這也間接導致了我國上市公司審計質量總體偏低;由此引出的行政監管具有較強的威懾力(財政部門可行使行政處罰權),是注冊會計師行業的一種難以動搖的體制。針對于部隊、研究機構、教育機構等事業單位而言,其制度要求更為明確,主要體現為更強調內部審計制度。究其原因是因為其收入大多屬于財政撥款,資金的使用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會降低政府的公信力,更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安定團結。
(2)專業技術水平
審計工作繁瑣,對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能水平要求嚴格。信息化時代的發展,對審計人員提出了更高的挑戰,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能迅速對電子數據進行核對、分析和比較,從而有效降低審計風險,提高審計質量。但調查顯示,我國審計工作仍偏向于傳統手工化,發展較晚也使從業人員素質偏低、人才缺乏,嚴重影響審計工作質量。
2.主觀因素
(1)審計主體的主觀性
審計行為,從內在需要看,可形象的稱之為一個“復合體”,其具有“經濟性”和“道德性”兩大特性,而作為審計工作的行為主體-審計人員,其立場常常徘徊于兩者之間,即一方面表現為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或其他利益、另一方面表現為追逐社會價值實現(包括承擔社會責任、維護個人和行業的榮譽),這便是審計主體主觀性的最佳體現。作為審計主體的另一大特性——獨立性,則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影響審計質量的關鍵因素,其分為實質上的獨立(專業判斷不受影響,保持客觀和專業懷疑)和形式上的獨立(第三方推斷信息的公正性和客觀性)。但是現實中委托關系的異化(審計委托人和審計客體同為被審計單位的管理當局)使這種獨立性很難保持,多是因為承受不住來自客體的壓力和豐厚的經濟利益。
(2)審計客體的主觀性
“客戶的品行有時候決定了審計的風險,從而影響審計質量。具有高誠信度和正直性的客戶提供的財務報表數據更為可靠,降低了審計風險;反之,當客戶處于巨大的財政赤字和商業風險時,其提出違反審計準則的非法要求的可能性高,審計風險大。此外,客戶內部的管理狀況也會直接影響審計的控制風險。”對于部隊而言,其軍事化的管理體系(高要求、高標準)確保了執行力度,從某一層面降低了其主觀性,對審計的影響相對小。
二、提高審計質量的可行方案
通過對以上影響因素的分析,結合各自不同的特點,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改進和完善。
1.加強立法制度建設,完善制度體系
政府應加強會計師執業準則中民事責任的規定,提高注冊會計師的審計風險意識,從而提升其審計信息的準確性。同時,各級審計機構應推行審理會議制度和審計監督通報制度,加深透明化程度,確保其合法公開性和提升審計工作的社會信任度。
2.加大培訓力度,提高職稱獲取門檻
靈活多樣的學習、培訓方式能促進知識的獲取和掌握,以大學為主的教育機構應強化審計知識理論培訓,并給予實踐教學,加深理論與實際結合,審計管理機構應重視短期培訓和崗位實踐鍛煉,立足崗位提升審計能力。對于部隊而言,其文化教育程度組成相對偏低,內部人員審計知識的系統學習十分欠缺;在當今大學生兵依舊較少的社會條件下,加大內部培訓是最直接解決專業技術水平的方法。職稱頒發機構應嚴格把關,提高證書獲取門檻,優化從業人員水平結構。
3.引進先進管理系統,提高審計效率
計算機技術的應用有助于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主要體現在數據的處理方面。目前,具有代表性的ERP財務數據處理系統,可以使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幾乎處于同一步調,不僅能節約人力、物力,也能提高財務管理的綜合能力,從而加快審計工作的進行和提高審計質量。
4.審計機構加強內部質量控制,提高審計人員素質水平
審計機構內部的審計質量控制約束可保證其服務符合執業準則的基本要求,同時也可以從很大程度上保證所提供審計信息的準確性,這種內部控制涉及面廣,涉及人員眾多,強制性強(內部從業人員必須遵守),從某一層面上講,是目前解決審計質量低的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審計機構應逐步建立其內部質量評價或控制制度體系,完善獎懲制度,并同時開展全方位的誠信教育,提升審計人員綜合素質,使其立場更傾向于“道德性”。(本文作者:雍先會、魏平單位:解放軍69050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