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事業財政政策優化路徑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常用的確定績效審計指標權重的方法包括主觀經驗法、德爾菲加權法等。綜合多元的文化事業主體,并結合公共財政投入的特點,本文嘗試從目標投入、產出、效果、戰略、設施建設、信息技術、組織管理、公眾參與以及9方面維度設計指標體系(參見圖1)。該圖共涉及一心、兩層、三維、四面。一心就是指一個核心,即“始終堅持目標導向”。兩層是指“投入”“、產出”“、效果”以及“戰略”所構成的底層維度,即“以最少的可得資源來完成一項工作任務,追求投入與產出之比的最大化”。另外一層是指“組織管理”“、公共參與”“、設施活動”“、信息技術”所構成的上層維度。三維分別是指“產出—目標”、“產出—效果”、“投入—產出”,是投入、效率、效果三者之間的權衡取舍。四面是指“績效信息”(△目標-信息技術-公眾參與,面1)“、績效人員”(△目標-公眾參與-組織管理,面2)、“績效反饋”(△目標-組織管理-設施建設,面3)“、績效審計”(△目標-設施建設-信息技術,面4)。
對于財政投入文化單位進行審計評價,不可能“一刀切”,徹底劃分公益性和經營性。本文試圖從上述9個維度入手,勾勒出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績效審計的指標輪廓(見附表)。該表所設計的指標傾向于文化事業機構的通用性,部分指標具有針對性,在具體的使用中應根據對象而加以選擇或延伸。文化事業涉及的公益性文化服務種類之間既具有普遍性特征,又有很明顯的行業特征。因此,所設計的指標只是一個通用指標的模式,在績效審計實踐中,應對以上指標有所取舍,以期準確地把握文化事業單位財政投入的關鍵評價環節,更加全面、科學地設計績效指標。首先,必須明確各類文化機構的“共性”和“個性”的指標,明晰指標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其次,延伸高層指標,運用多級次指標。對于難以直接觀察、測量和表達的指標,可以采用相關的間接指標。最后,結合地區的差異性,合理比較,以績效審計的目標和重點與文化事業發展目標相結合,在上述一般指標中應有所取舍,確定評價的一級指標、二級指標、三級指標,并賦予各指標的不同權重,組成比較完整、科學的審計指標體系。
通過積極地探討和實施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績效審計,能夠科學、公正地評價和衡量公共文化服務的質量和效果,促進財政部門以及政府的決策部門完善財政政策,提高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的效率,優化公共財政資源的配置。
(一)完善文化服務經費保障機制
制定文化事業基礎設施和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投入和扶持政策,切實做到中央和省級財政每年對文化建設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并對中西部地區給予適當扶持和傾斜。首先,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建立健全文化事業費的穩定增長機制。其次,在合理劃分事權的基礎上劃分財政,建立中央、省、縣、鄉四級財政分擔體系。最后,完善財稅政策,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積極推進非公有資本和外資進入文化領域,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建立健全文化資源配置機制
首先,明確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范圍,突出支持重點。對于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繼續由政府投入興辦并給予重點資助,對于文藝團體則實施政府資助與社會興辦并行機制,對于營利性文化企業和機構則應完全市場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市場準入門檻,同時政府在產業政策上可給予適當優惠。其次,創新投入方式,提高資金使用效率。根據文化產品的不同種類,采用不同的財政資助方式。比如:對于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純公共文化產品,由政府完全負擔;對于文化信息工程等準公共產品,可由政府采取出資購買的方式承擔。第三,調整和優化投入結構,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一要通過轉移支付的方式,采取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適當傾斜的政策,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二要在注重硬件建設的同時,不斷加大對軟件服務的投入;三要進一步深化文化事業單位內部改革,完善用人機制,提高文化服務人員素質。最后,建立公眾文化需求表達機制,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建立公眾文化需求的表達和調研機制,加強對居民群眾文化需求的調研和溝通,形成供需雙方的良性互動,使有限的文化資源獲取最大的社會效益。
(三)健全文化事業審計監督機制
要科學運用財政資金績效審計結果,逐步建立與績效審計結果相銜接的財政投入資金預算安排和分配管理機制。一是財政部門可根據文化事業財政投入績效審計結果,對后續資金撥付提出處理意見,按規定程序調整支出預算。二是根據績效審計結果分析文化事業財政投入資金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財政資金管理意見,提高財政資金管理水平。三是被評估的文化事業單位,根據績效審計結果分析,提出加強內部管理的措施,不斷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益。四是將績效審計結果逐步向公眾公開。要把公共文化財政投入績效審計作為加強公眾對政府信任的措施,體現公共文化服務至上的管理理念。(本文作者:田靖鵬、范育琳、李國柱、童婉萍、李麗、趙婷、秦秋菊、胡冰然單位:陜西省審計學會課題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