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探究信息技術教學核心價值教學策略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隨著信息社會的到來,信息技術教學的地位和重要作用日漸凸顯,而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信息技術教學核心價值的體現。從實際應用出發探索信息素養的培養過程和培養方法,引導廣大信息技術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運用課堂教學與課件外活動相結合的形式,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習理論掌握技能的目的。
關鍵詞:信息素養;核心價值;教學策略;課外活動
一、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的演變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文化、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影響。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逐步深入到教育領域,對教育形式和教學內容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教育的現代化、經濟的全球化和社會的信息化使得信息技術教育應運而生,并發展形成一門新的獨立學科。我國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掀起信息技術的第一次浪潮,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的少數中小學先后成立的計算機課外小組,揭開了我國計算機教學的序幕,當時教學的重點是計算機學科教學,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20世紀80年代中期,信息技術教學的重點逐步轉化為計算機輔助教學與計算機輔助管理,進行了多種形式的課程整合,通過開發教學軟件將計算機與教育教學相結合。直到20世紀末,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通知》,通知中將“中小學計算機教育課程”更名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課程”。隨后又頒布了《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等相關文件,確立了信息技術課程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地位。隨后的一段時間,信息技術教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逐步在全國中小學全面鋪開。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經濟發展不平衡,信息技術教育相對較落后,與國際信息技術教育還有一定的差距。其中,資金不足、師資短缺、觀念跟不上、教法落后等諸多問題,都影響和制約著信息技術教學的發展。從事信息技術教育的工作者們對信息技術教學的理解和認識相差較大,從而使得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的判斷也是不盡相同,出現了信息技術工具論[1]、信息技術課程應以程序設計為核心等多種說法。隨著人們對基礎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進行了重新的審視和定義。確定信息技術課的教學要著眼于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提高道德素質,掌握基礎知識和發展能力,以適應信息時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需要為目的。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指導綱要》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目的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即“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以及其他與信息技術相關的能力,教育學生真正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信息素養”這一名詞引起了廣大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的重視,縱觀目前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現狀,人們把對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作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培養學生信息素養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素養的培養是促進學生發展思維、提升個人能力的重要基礎,得到了廣泛認同。
二、信息技術教學核心價值實現策略
如何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需要我們進一步地探討和研究。從目前看,一般通過兩種途徑予以實現。一是采取專門的課程來進行課教學,二是通過創設信息技術的應用環境,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下面就這兩種形式在實施過程中的策略加以分析,以便于在教學中更有效地實現其核心價值。
(一)采用專門的課程教學予以實現為更好地開展教學工作,實現其教學的核心價值,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要更新教學觀念,加強信息技術師資隊伍建設。明確信息技術教學的地位和作用,使這一學科在學校教育中得到重視。目前,該學科還不是高考科目,只作為會考科目,很多學校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是輔科課程,經常出現被擠占的情況,使得教師、學生、家長對該課程的認識出現偏差,認為其可有可無,可上可不上。師資隊伍數量不足,素質偏低,專業化不強。現有信息技術教師隊伍,專業畢業人員較少,很多學校信息技術教師是由其他學科教師轉任而來,或是計算機專業人員,真正畢業于師范院校的專業教師少之又少,很多教師只是經過短期的培訓就走上信息技術教學的崗位。教師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從事信息技術教學的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中小學應正確認識信息技術教學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作用,提高對信息技術學科和教師的重視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和手段,鼓勵和引導信息技術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到中小學任教。
2.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為教學工作提供物質保證。我國地域較廣,東西部、南北方經濟發展存在較大差距。信息技術學科的教學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實踐條件基礎上,目前各地中小學實踐條件差距較大,總體看東部優于西部,南方優于北方,名優中小學優于普通中小學。雖然絕大多數學校建立了信息技術教學機房,但計算機本身更新換代較快,后期維護管理、添置設備、購買軟件也需要較多費用,需要較多的資金支持其運營。由于教育經費緊張,教育部門投入到中小學,特別是農村和邊遠地區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經費就更少,嚴重制約了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應建立起以政府投入為主,社會團體、企業、個人支持為輔的資金保障體系。同時,各學校要依據統籌規劃,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方針,合理地設計資金使用規劃,加強設備的管理和維護,有效地整合資源,提高設備使用率。
3.要加強教學方法的研究,提升信息技術課教學能力。由于信息技術教學起步相對于傳統學科較晚,從事該學科教學的人員少,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還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信息技術教學工作。出現了學生喜歡信息技術但不喜歡信息技術課的現象,在授課中學生體會不到信息技術學習該有的樂趣,沒有激發起學習熱情,被動的、應試的教學方法,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要對教學方法予以創新,探索出適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和學生特點的適用型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讓學生體會到信息技術學習的魅力。
4.結合信息技術學科特點,運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突破了傳統學科中以知識體系為主線的教學結構,這一學科教學內容較廣,教學過程以實踐能力訓練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結合學習的各類軟件的功能和信息技術教學的內容與知識結構,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年齡結構和心理特點,分層次分階段地設計教學任務[2]。這種教學模式下,設計適合的任務十分重要,即要將講授的知識蘊含于任務之中,又要深深地吸引學生,激發學習興趣,滿足學習欲望。所以在設計任務的過程中,一是要考慮知識結構,同時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循序漸進,層層遞進地安排學習內容。二是任務設計中還要注意滲透思想教育和德育內容,以實現教學過程的德育目標。例如,在學習文字處理軟件,講授文檔版式與排版內容時可以設計一個制作環保宣傳板報的任務。在講授圖文混排內容時,可以設計一個制作母親節賀卡、制作小獎狀、制作家鄉宣傳海報等任務。三是任務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和整體性。任務設計要結合學生的認識需求,分層次設計,當完成一個任務時會產生新的認識需求,從而引出下一個任務,每個任務環環相扣,既是一個整體又相對獨立,更有利于建立起系統的知識結構。例如,學習網絡使用知識時,設立一個查詢信息的任務,如讓學生查詢網絡安全知識,這個任務完成后,自然地引出如何將網上的信息存儲下來以備以后繼續使用的需求,引出了對網頁信息的存儲學習的新任務,這就形成了一個不斷探索逐步提高的過程。四是任務要具有引伸性和拓展點。由于學生計算機水平有差異,完成任務的能力和時間也不盡相同,要考慮學生的條件與需求,進行因材施教,在完成基本任務的基礎上,要保證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擴展和提升的空間,挖掘學生潛力,提供展示的機會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和成就感。
5.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提升信息素養。信息素養是一個綜合能力的體現,不僅僅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具有獲取、加工、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地讓學生自主開展學習活動,發揮主體學習能動性,盡量擺脫對教師和他人的依賴,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活動。要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探究空間,讓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主地選擇學習策略和學習方法,教師在整個過程中當好組織者和指導者。以學生主體的實踐活動為主線,在做中學,學生通過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個完整的研究過程,體驗發現知識和再創知識的過程。
(二)通過開展信息技術課外活動予以實現
1.開展課外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信息技術課外活動是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另一種重要形式。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科技發展需要,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許多學校紛紛開展形式多樣的信息技術課外活動。一是調動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教師通過有計劃地組織和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和機會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的能力,并提高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習興趣,增強求知欲,明確學習方向。二是利用課外的信息技術活動作為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由于信息技術的學習過程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學生靠課堂中的有限時間不可能達到學深學透并靈活運用,需要在課下通過大量的實踐加以鞏固和深化。三是豐富了學習內容,信息技術所蘊含的內容較廣,知識種類較多,課堂教學中多數對一些常見的軟件、基礎知識的學習較多,學生通過課外活動不斷引入新知識、新信息,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開闊了視野,為學生后續的發展提升創造了更多的機會,有利于保護學生求知的欲望、活躍的思想和旺盛的進取精神。
2.組織開展信息技術課外活動小組。課外活動小組是目前學校中較常見的課外活動形式。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一般都是對信息技術學習有濃厚興趣,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內容掌握較好,利用課后時間開展活動。小組活動的主要目的是拓寬信息技術知識面,讓學生對所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小組活動由信息技術教師作為指導教師,按照年級和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意愿進行分類,每組成員不宜過多,活動次數控制在每周1—2次為宜。學生之間和教師與學生之間通過活動,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完善,共同探求知識,相互之間不斷啟迪和幫助,建構起更新更深的知識體系。
3.組織開展專題知識講座。講座的內容可以較為廣泛,如針對信息技術學習中的新風向、新技術、新領域,或是信息技術領域中某項較為流行的問題,或是信息技術方面在學生和社會中較有爭議的話題,都可邀請在信息技術領域有造詣的校內教師、校外專家開展專題知識講座。通過講座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技術發展的思想、方法和技術。在學生心里種下啟迪思想的種子,為今后的學習起到指引和幫助作用。
4.組織開展讀書會或沙龍活動。開展讀書會和沙龍活動,不僅可以鞏固和加強課堂學習的知識,還可以訓練和發展學生操作技巧。學生通過活動,相互借鑒各自掌握的實用知識和操作技巧,在加強和鞏固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激發學生自學熱情,同時利用這樣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的平臺和展示的平臺,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再加工、再處理,并用適當的方式表達和展現出來,進一步提高了信息素養。同時,學生在參加活動的過程中體驗成就感,感受信息技術學習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和信息技術學習的樂趣。
5.舉辦信息技術作品展示會。教師可在日常教學中,有目的地收集學生制作的小軟件、設計的小作品,利用特殊的時間點,如畢業前、學校藝術節等機會舉辦一個信息技術作品展示會,既可豐富校園文化生活,又是一次展示交流信息技術學習成果的機會,促進學生提升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6.組織學生進行走訪參觀。組織學生到有關的企業、機關、科研機構參觀學習,感受信息技術對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的影響,但這種形式往往受到一些客觀條件的限制,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小范圍進行。
三、結束語
當前信息技術教學的核心價值在于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廣大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正圍繞著這一目標不斷研究和探索。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事物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形式和內容也在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科技的進步對現在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信息技術這一學科的核心價值也必然隨之變化,這就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辛勤耕耘,不斷探索和實踐,用我們的智慧培養出一代代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樹培,王榮良.信息技術課程核心價值探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3(3).
[2]郭志剛.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如何培養信息素養[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4(34).
作者:徐海鷹 單位:齊齊哈爾高等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