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網 資料文庫 客家非物質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范文

客家非物質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范文

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客家非物質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客家非物質文化與旅游開發研究

以現代性和流動性為特征的經濟和文化全球化幾乎席卷人類社會的每個角落,作為對這種浪潮的抗爭以及西方后工業化國家的反思,“地方”“多元文化”“差異性”“傳統”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推崇。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西方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傾注了極大的熱情,社會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有了深刻的認識,部分學者甚至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對人類自身的存續具有決定性影響。2003年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社會科學、人類學、地理學等領域的研究熱點。目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包括概念與類型、內涵、價值與功能、保護、利用、傳承、復興、產權、倫理以及遺產體系構建等方面,呈百家爭鳴之勢。河源位于廣東與江西邊境,是東江中上游流域客家人居住地。從百越期間,越民的遷徙與開發,到秦平百越之后,北方農耕文化與百越文化的融合,再到閩粵贛地區客家先民的不斷遷徙與交融,逐漸形成了東江客家文化,其中客家非物質文化特征鮮明,具有極高的價值。近年來,河源市開展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保護,但相對缺乏系統梳洗與深入分析,具有開發利用價值的宏觀認識,但缺少旅游開發具體思路、規劃和政策支持。

一、河源概況

河源又稱槎城,位于粵東北,東江中上游流域,珠江三角洲的外圍地帶,距離廣州、香港約200公里,境內有京九和廣梅汕兩條鐵路,105線、205線兩條國道,惠河、河梅和粵贛三條高速公路,正逐步與珠江三角洲經濟圈接軌。河源屬于南嶺的山地、丘陵、河谷地貌。下轄源城區、和平縣、龍川縣、紫金縣、東源縣、連平縣,六縣一區,全市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人口322萬,主要客家人,為知名的客家人主要聚居地。河源歷史源遠流長,約公元前1萬年前,東江中上游便有人類繁衍生息。公元前214年,秦朝在河源龍川縣佗城鎮設縣而治,首任縣令為統一嶺南被漢高祖封為南越王的趙佗[1]。現仍有佗城遺址、龜峰塔、正相塔、林寨客家四角樓、康河四角樓等古跡。河源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和中國革命策源地之一,著名的客家古邑,風景優美的國家優秀旅游城市,被譽為“客家古邑•萬綠河源”。

二、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型與特征

(一)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統計與代表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2]。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河源人民創造了獨具價值、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統計,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達65項,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6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7項,非遺項目傳承人65人。根據《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和《保護非物質遺產公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美術、音樂、舞蹈、戲曲、傳統手工技藝、雜技與競技、民俗、文學、醫藥九種類型。河源的非物質文化類型及地域分布,如表1所示。

(二)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1.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分布與類型分布從地域分布上看,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域分布廣泛,河源市轄五縣一區都有分布,但是區域之間分布不平衡,源城區非遺項目比例低,僅占7%,東源縣、龍川縣和紫金縣,非遺項目分別占16%、13%和17%,連平縣與和平縣地處偏遠粵北山區,經濟欠發達,至今保留著大量傳統習俗和文化,其非遺資源更為豐富,保留的較為完整。從類型分布來看,根據確定的九類非遺項目,在已經統計的非遺項目中,除了傳統醫藥之外,河源市具有八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遺產類型分布不均,非遺項目主要是民間舞蹈、民間手工技藝、民俗,其分別有21項、14項、15項,占總數的76.9%。眾所周知,“客家民系是歷史上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北方漢民漸次南下進入贛、閩、粵三角區,與當地土著居民古越族的后裔及畬、瑤等少數民族發生融合形成的一個獨特而穩定的漢族支系。”在社會融合的過程中,客家人更注重民俗文化,諸多民俗是在北方漢民民俗基礎上的演變,一方面可以團結族人,增強身份認同,另一方面是對祖先的緬懷。事實上,河源的民間舞蹈與民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大部分民間舞蹈在民俗、節日活動期間開展,是民俗活動的一部分。如在忠信吊燈習俗活動期間,有八音鑼鼓、鯉魚舞、獅舞等民間音樂和舞蹈活動,熱鬧非凡。陽明鎮關岳廟廟會舉辦之時,龍舞、獅舞、鰲魚燈、馬燈、陽明飄色、旱船燈伴隨關公神祇出行,音樂舞蹈一路相隨,大批民眾參與其中。其他的民間舞蹈如龍舞、紙馬舞、春牛舞等也主要在民俗節慶活動期間舉行。客家人遷居的地區生存環境惡劣,生產力落后,閉塞,逐漸發展了手工技藝。這些非遺項目其實是客家人重信義,開拓進取、吃苦耐勞、團結的表現。2.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的精粹河源是東江中上游流域悠久的客家人聚居地。連綿的山地丘陵阻礙了河源與外面世界的交流,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區域內部不同族群之間的聯系,而東江及其支流又為其交流提供了條件。這些自然地理條件為該區域非物質文化的形成提供了文化生態基礎。而生活在粵北的畬族、壯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的獨特生活方式則提供了文化融合的社會基礎。經過漫長的演變,形成了獨具地域文化特色的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是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的精粹和核心,是東江流域客家文化區別于贛江、梅江、汀江客家文化的重要證據。3.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具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和體驗性河源非遺中的民俗、民間舞蹈、民間競技等項目具有較強的體驗性和娛樂性,民眾參與積極性高。鰲魚燈、旱船燈、客家糯米酒釀制、蹴球、陀螺、陽明鎮關岳廟廟會、花燈習俗、踩龍等活動都吸引大批的民眾參與。大湖鎮踩龍活動一般在正月十五晚上舉行,男女老幼聚集在祖祠前組成龐大的踩龍隊伍慶祝家族嬰兒誕生,踩龍隊伍手舉火把,沿著山路前行,舉著火把的隊伍在黑夜里就像一條火龍,鱗光閃閃,火光沖天,蜿蜒擺動,蔚為壯觀。這種集體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記載著許多歷史文化信息和原始記憶,具有凝聚民心、團結宗族、教化等社會價值[3]。4.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客家民俗信仰關系密切客家人的信仰體系受北方漢族和嶺南百越族信仰的雙重影響。客家人顛沛流離的遷徙歷史和生存環境使得民眾更易形成獨特的民間信仰文化,河源的多項客家非遺項目與俗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八音鑼鼓、香火龍、春牛舞、香火龍、畬族藍大將軍出巡、陽明飄色、席床生日節、伯公生日、奉朝習俗等。

三、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路徑

在當前社會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多重身份屬性,是政府、非政府組織、商業資本、文化團體等多種力量角逐的場地。在全球化背景下,這種交織的力量正逐漸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帶到前臺,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地方文化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化開發是當前非遺發展的主流視角,在充分考慮非物質文化遺產“基因”保護前提下,其價值的挖掘、增值、利用是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基本問題。目前,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旅游資源開發是當前非遺價值利用的最主要方式之一。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東江流域客家文化的代表和精粹,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旅游開發價值。目前,河源旅游界并未真正意識到其旅游開發價值,也沒有開展非遺資源的產品轉化活動。在非遺資源的旅游開發規劃時,應考慮非遺資源的特質和價值判斷,分析河源旅游業,特別是旅游景區的發展水平。非遺資源的產品轉化應遵循針對性、靈活性、合理性、原真性以及保護性原則,循序漸進,逐步形成客家地區獨有的開發模式。

(一)民俗體驗與節慶活動開發模式目前,已經公布的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民俗類有15項,占總數的23%,而且這些民俗到現在仍然是地方民眾的主要活動之一。由此可見,河源客家民俗資源類型豐富,保留完整,具有較大的旅游開發價值。其開發路徑如表3所示。在河源客家民俗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過程中,需遵循民俗活動發生的規律,不能憑空創造,生搬硬套,更不能模仿高雅文化不分優劣,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都可以帶給游客美好體驗。河源作為純客家聚集區,其大多民俗還處于“原始”狀態,開發過程中要特別注重保護民俗文化傳承基因,協調利益分配,以可持續性發展為基本原則。民俗的旅游開發不僅要建設相配套的硬件設施,更要注重游客對“原汁原味”文化的體驗需求,控制包裝、演繹和商業化的程度。

(二)舞臺演藝開發模式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如音樂、舞蹈、戲曲、雜技等因為其特殊的表達方式和存在形式,適合引入市場機制,旅游演藝是地方文化展示和文化市場化的重要途徑,因此舞臺演藝是音樂舞蹈雜技類非遺項目天然的產品開發模式。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有民間音樂4項、民間舞蹈21項、戲曲5項、雜技與競技4項,占總數的52.3%,這些項目比較容易借助舞臺演藝的形式表現和傳達自身的價值,也便于游客直觀的文化體驗。旅游景區是舞臺演藝活動最佳載體。目前,河源景區的舞臺演藝項目主要有鏡花緣風景區女兒國表演項目,萬綠湖龍鳳島龍鳳廳的表演項目,桂山風景區佧佤寨表演項目、黃龍巖風景區畬族表演等,這些演藝項目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景區品味,增加收入,但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本文在景區調研分析基礎上,提出針對性的非遺資源產品化途徑,具體情況見表4。另外,河源的三個客家古村落林寨、南園古村、佗城,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客家四角樓,至今居民還生活在里面,整個社區具有濃郁的客家風味。但是游客量相對較小,舞臺演藝類的項目人力和資金成本都比較高,景區可以根據適當自身條件,策劃小型的演藝項目如山歌對唱、客家水歌、浰江船謠、馬燈舞等,表演人員全部選用本地民眾,根據景區淡旺季和農忙時間,靈活調整演出時間,一方面提高旅游社區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豐富景區產品,營造客家文化氛圍,提升游客旅游體驗。

(三)旅游商品開發模式旅游商品開發模式有兩種途徑,一種是直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或作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如把一些民間雕刻、剪紙、畫等商品化,使之成為游客喜歡的工藝品;另外一種途徑是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特質,把這種價值特質附在一種有形的載體之上,那么這個全新的載體就成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河源市旅游商品發展落后,商品類型單一,主要為土特產,如五指香雞、魚干、霸王花米粉、貝墩腐竹、忠信花生、老隆牛筋糕、客家釀酒等。這些土特產包裝簡單,多為小作坊分散生產,缺乏質量監督。河源基本上沒有代表性的旅游紀念品,各景區及購物街銷售的紀念品毫無美感和地域特性,千篇一律。因此,如何把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紀念品設計融合是一個重要課題。河源收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有14項民間手工技藝,可以利用這些傳統而精粹的手工藝制作旅游紀念品,如泥雞、泥鴨、貓頭獅、木雕、金獅獅頭、傳統紙傘、版畫、裝飾畫等。可采取農戶訂單加工的形式,生產純手工產品,提高工藝水平和實用價值,注冊商標,維護產權。政府出臺支持政策,逐步推出河源地方的旅游紀念品。

(四)客家文化氛圍營造文化氛圍是城市文化思想、文化沉淀、文化品格、文化標志的必然文化表達,是城市精氣神本質釋放、演繹和溢出效應的外在呈現,是百姓文化需求的最直觀感覺、體驗與享受。閩粵贛地區是公認的純客家人聚居地,該地區城市有鮮明的形象,如汀州在歷史上就被稱為客家首府,贛州是客家搖籃,梅州為世界客都。河源也正打造“客家古邑”的城市形象。但河源城區缺乏與“客家古邑”相匹配的文化氛圍。首先,根據客流的空間流向特征,重點在永福路、建設大道、沿江路、河源大道、中山大道、桂山迎客大道、萬綠湖大道營造客家文化氛圍,把客家非物質文化精髓的物化是最佳方式之一;其次,在廣場、綠地、公園等空間注入非物質文化元素,增加文化品位;最后,對非遺資源豐富的客家文化小鎮精心策劃,形成更加鮮明的形象,塑造精品,如林寨、佗城、忠信、義合等鄉鎮非遺資源豐富,游客量大,具有營造文化氛圍的良好基礎。

四、結語

河源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東江中上游流域客家族群的集體記憶,反映了她們的社會生活狀態,具有極高的價值。目前,河源在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傳承與保護方面做了系統的工作,但是缺乏對非遺價值的發掘和利用。本文收集、整理了河源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分析遺產的地域、類型分布等特征;并實地調查了河源主要景區的客家文化利用現狀,著重提出河源非遺資源的民俗節慶活動模式、舞臺演藝開發模式、旅游商品開發模式、客家文化氛圍營造四個方面開發遺產資源。當前,河源正著力打造“客家古邑”的城市形象,而客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對提升和傳播該城市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楊亮 單位: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旅游規劃與發展研究中心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五月天综合| 久久91这里精品国产2020| 男女免费爽爽爽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 398av影院视频在线| 好深好爽办公室做视频| 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日韩欧美在线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激情成人综合网| 医生女同护士三女| 色香蕉在线观看| 国产大乳喷奶水在线看| 永久在线观看www免费视频| 在线看无码的免费网站| 一区二区精品视频| 无码专区aaaaaa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欧美日韩|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亚洲欧美综合网| 王雨纯脱得一点不剩| 午夜一级免费视频| 色偷偷91综合久久噜噜app| 国产在线精品国自产拍影院同性| 视频一区精品自拍| 国内自拍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www.11yinyuan.com|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巨肉超污巨黄h文小短文| 中文字幕在线永久| 日本a∨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加勒比精品无码| 日韩高清在线不卡|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欧美成人手机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在线观看| 渣男和渣女做不干净事情视频| 免费一级在线观|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十七岁高清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