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現狀分析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行為準則,它是調整會計人員與國家、會計人員與不同利益主體、會計人員相互之間的社會關系及社會道德規范的總和,是基本道德規范在會計工作中的具體體現。會計職業道德規范是會計職業關系發展到一定程度后的產物。我國在從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社會經濟成份、組織形式、分配方式日趨多樣化,由此而引起會計職業關系愈加復雜、社會對會計工作的要求不斷提高,而現實中會計工作卻越來越不能滿足社會各方的信息需求,其重要根源就在于會計職業道德的缺失。我國會計職業道德缺失的具體表現為:
1、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意識淡薄。對會計人員道德意識抽樣調查顯示,當會計人員與單位負責人意見相佐時,有16.87%的會計人員認為應當堅持原則,21.86%的會計人員認為應按領導意見辦事,61.27%的人認為應根據指示做好技術處理,也就是說高達83.13%的會計人員認為應配合負責人并對存在問題作出掩示,完全置職業道德原則于腦后。對當前的會計失真現象歸類統計結果顯示,會計人員主動出謀劃策的占11.2%,配合單位負責人做假的占26.8%,被迫做假操作的占44.7%,因業務水平低出錯的占17.3%,可見主動配合作假的會計人員所占比例達到了38%。這些數據只說明了一個問題,現在的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意識何等淡薄。
2、會計信息失真現象具有普遍性,會計職務犯罪日趨嚴重。在我國無論會計主體性質如何、規模大小,都普遍存在會計信息失真現象。財政部近年曾對某行業110家企業的會計狀況進行抽查,結果有102家企業的會計信息嚴重失真。在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的會計制假案也層出不窮,從瓊民源、紅光實業、鄭百文到銀廣廈、東方電子的舞弊案,從PT東海(0613)、藍田股份(600709)到ST黎明(600167)的造假系統工程,制假手段越來越“隱匿且嚴密”,虛構利潤、虛構資產數目動輒千萬乃至上億,已對社會經濟造成巨大危害。同樣地,在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現象始終不能消除,通過違規的列收列支,對會計數據進行“技術處理”,以修飾政績,從而獲取本地方、本團體利益。近年的經濟犯罪案例中,利用職務崗位便利犯罪的會計人員屢見不鮮,且犯罪金額巨大。如國家基金委會計卞中,利用職務之便挪用公款19999.3萬元并伙同主管領導吳鋒挪用公款1000萬元用以牟取個人利益。又如北方某上市公司會計,騙取、侵吞代管款人民幣1412萬多元,另外還擅自將公款45萬多元借給他人進行盈利活動。另有媒體曝光的許姓會計在擔任會計兼出納的十年間貪污公款7000余萬元等等,只是冰山一角。會計領域的這些突出問題極大地破壞了市場經濟秩序,侵蝕了國家和單位利益,并嚴重腐蝕著我國的會計隊伍,已引起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39條明確規定會計人員應當遵守職業道德,提高業務素質。原國務院總理朱镕基曾題詞、并多次強調"不做假帳"。但盡管如此,會計職業道德失范現象仍未得到根本扭轉,究其原因,有如下幾點:
1、利益趨動。不同經濟性質主體的會計造假行為受著不同利益的趨使,地方政府為的是維護地方利益與形象,上市公司為的是擴大融資,私營企業為的是避稅甚至是偷逃稅款,只要獲取的預期利益遠大于預期成本,他們甘于以身試法,而且造假代價越小,謀利越高,各利益主體造假行為發生的概率也就越大。
2、會計執業環境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計人員處于多元利益主體的中心,要想客觀、公正地進行會計核算,依法實施會計監督,一個好的執業環境至關重要。而在我國,會計執業環境,(包括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均不理想。有句俗語“站得住的頂不住,頂得住的站不住”說得就是會計人員的執業內部環境狀況。會計人員在單位中處于從屬地位,其工作不僅受單位主要領導的制約,而且受其他部門主管和人員的制約,同時單位會計人員的任用和選拔方式也影響著會計人員的工作方式與職業判斷,在內部環境中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差導致會計職業道德水平難以提高。
在會計執業的外部環境中同樣存在著一定的不利因素
(1)社會風氣不良,整個社會誠信機制不健全。會計職業道德失范是整個社會風氣的折射,要求會計人員孤立于社會之外顯然不切實際。(2)外部監督不力,財政、稅務、物價、審計部門由于監督標準不統一,在管理上各自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雖然各種檢查頻繁,但卻不能形成密切相關的網絡,導致對失范行為監督懲戒不力。(3)“重經濟處罰,輕行政、法律處罰,重對單位處罰,輕對個人處罰,重內部處理,輕對外公開處理”是我國對會計失范行為比較常見的做法,現行《會計法》對會計造假等違法犯罪行為雖然有了行政、經濟、刑事處罰規定,但缺乏具體實施細則和司法解釋,監管、執法的主體和手段不夠明確,因而處罰起來往往顯得蒼白無力。(4)政府對企業管理錯位,企業外部主管部門對企業下達的財務目標,客觀上也迫使企業造假,增加了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可能性。
3、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有所欠缺。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一環,是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水平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美國會計學會(AAA)認為“會計教育不僅要傳授必需的技巧與知識,而且要灌輸道德標準和敬業精神”。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會計行業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引進了許多新的內容,新的專業理念,增設了許多新的專業課程,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在職在校的會計教育中普遍存在著重視專業技能教育,輕視職業道德教育的現象。在許多人心目中會計是一門專業,一門學科,只跟數字打交道,而沒有認識到會計人員不僅要與數字打交道,在實際工作中還需與人打交道,要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面對會計問題及其解決方法的不確定因素時,還需要解決好道德兩難問題。可見,會計職業道德的理念與信念尚未在會計人心中牢固地樹立起來,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急需跟上,尤其是在學歷教育階段。
二、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的幾點建議
1、改善會計人員內部執業環境。本人以為良好的會計職業道德要擁有良好的會計執業內部環境,那么如何凈化會計內部執業環境呢?這就需要
(1)提高單位負責人職業道德水準,以美國會計界的經驗認為,會計職業道德狀況,很大程度取于經理職業道德的高低。所謂的上梁不正下梁歪,沒有好的領頭羊,單位會計職業道德水平不可能提高,因此領導的提拔任用應當德字當頭,特別是職業道德應當成為被考察的重點。
(2)增加會計工作的透明度。實行財務公開(當然不包括商業機密),建立報告制度,公布每月財務信息,并接受群眾質詢。同時大中型企事業單位應大力推行公共財政體系建設,如集體采購,部門預算等,促使收支行為規范化。
(3)增強會計人員地位的獨立性。在有條件的國有企事業單位積極推行會計委派制,單位財會負責人或主辦會計由上一級主管部門委派,其辭退也必須經上一級有關部門批準,通過委派方式使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同所服務的單位脫鉤,同時將被委派會計納入集中統一管理,其組織關系、人事關系、工資福利待遇等均由委派管理機構負責,從而解決會計人員身份的雙重性,確定會計人員相對獨立的法律地位,從而避免了行政干預,解除了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更好地發揮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2、制定并完善會計道德規范,加大法律懲戒力度,凈化會計執業外部環境。
(1)1996年財政部頒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中第二章第二節中有過會計職業道德條款,基本包括八個方面: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客觀公正,保守秘密,誠實守信,堅持準則,提高技能,文明服務。但這只具備了最基本的輪廓,未形成完整的體系,可操作性不強,因此,要加緊制定會計職業道德具體準則或實施細則,并處理好兩者之間關系,在內容上要將可操作性放在首位,同時還要建立起具體有效的管理機制、考核機制、獎懲機制,充分地發揮出會計職業道德規范的約束力,促進會計人員行為自律。
(2)在現行的《會計法》中增添有關民事責任的內容,對主管單位及其主管實行長效追究機制,提高行政責任的處罰上限,財政、物價、稅務、審計各部門在檢查執法過程中密切聯絡,加強執法力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同時財政主管部門應加大對社會中介機構的整治,強化行業自律性監督體系,加強執業質量的監督檢查,對出具不真實、違背審計準則的審計報告的中介機構實行嚴歷懲戒并對信息使用者的損失予以賠償。
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在會計職業道德建設過程中,需要憑借法律的權威性和強制性來規范主體行為并達到懲惡的目的,然而法律治理只治標,要治本就要配合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使柔性的社會規范內化為主體內在的價值行為,這樣才有可能從根本上遏制會計道德失范行為。針對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欠缺的現狀,我認為應從以下二點加以解決。
(1)加強學歷教育中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可在會計專業中設置會計職業道德課程作為必修課,增加該課程學分比重,在課程中補充會計職業面臨的道德風險實例講解的內容,從而提高學生運用道德標準判斷是非的能力,課程中注意培養學生會計職業情感和觀念,以便為今后從事會計工作,并在職業活動中自覺遵守職業道德規范奠定基礎。
(2)加強會計繼續教育中的職業道德教育。后續教育中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學歷教育的延續,現在的后續教育側重于新準則的學習,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涉及不深,應在每年一次的在崗培訓中增添道德規范教育,道德警示教育并加入傳統職業道德觀與現代職業道德觀的對比學習以及會計人員對道德兩難問題的交流與解決等內容,憑借學習心得方式作為培訓考核依據的一部份。
總之,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遵循會計的內在規律,在不斷研究、反復實踐中將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