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優化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的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建立以專業信息使用者需求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
按照會計信息使用者搜集、閱讀信息的能力差異,可以將會計信息使用者劃分為專業信息使用者和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在證券市場中,前者包括各類機構投資者和信息中介服務商,而普通大眾投資者則屬于非專業信息使用者。但是,針對會計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特征對會計信息披露內容和方式進行改良的研究結論必須相當慎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信息使用者總是認為“信息再多也不夠”,并總能將自己的決策失誤歸咎于某項具體信息的缺失或誤讀。因此,不加區分的滿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每種需求,將導致會計信息過載和信息披露成本的增加,即這種正反饋的調節方式會加劇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的不穩定性。以專業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特征為重點,充分滿足其各種合理的信息需求能夠有效地提高會計信息的傳導效率,因此,以專業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應是我們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專業信息使用者相比于非專業信息使用者能夠更有效的搜集和處理信息,在信息處理方面處于“優勢地位”,其投資行為對證券的定價具有重要影響,證券市場的定價和交易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專業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行為,因此,針對非專業信息使用者進行的會計信息需求調查,并不一定能得到客觀、合理的調查結果,以此調查結果來改進會計信息披露的內容和方式就相應地缺乏科學性。
二、拓展會計信息的披露技術
會計信息披露技術與會計信息的及時性質量要求有關,及時性包括會計信息披露的及時性和會計確認計量的及時性兩個方面。較之于人類社會早期,當今的會計信息披露渠道和方式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電視、報紙、網絡、收音機等現代通訊手段都被應用于上市公司的會計信息披露,以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為主要內容的會計信息披露方式使會計信息對“經濟真實”的反映得到了較大提高。但這并不意味著當前會計信息披露的渠道和方式能夠完全滿足市場需要,而無須從技術上對之進行改進和完善。會計確認計量的及時性,可以通過對公司財務報告中應計額、盈余與應計額比率、盈余與現金流量比率、帳面價值與市場價值比率、收益與股票回報關系、加速折舊額與固定資產價值比率等變化的時間序列分析,公司之間和國家之間的橫截面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予以測量(魏明海,2005)。但是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利用數據商所提供的歷史數據對公司會計確認計量的“歷史及時性”進行測度,利用上述測量方法還缺乏會計確認計量及時性的適時數據,因此,對上市公司會計確認計量的“當前及時性”進行測量,還存在一定的數據障礙。但是,基于財務學中套利理論的分析,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會計確認計量的“當前及時性”一旦被測量出來,就能進一步消除證券市場中的“套利”機會,從而使證券市場的運行更有效率。這樣,是否能夠方便、快捷地獲得公司財務報告的適時數據,就成為測量會計確認計量“當前及時性”的一個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
三、充分利用信息分析中介對會計信息的解讀作用
以專業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可能造成對非專業信息使用者保護的忽視問題,雖然會計信息披露技術的改進在一定程度上為非專業信息使用者的信息搜集提供了便利條件,但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并不一定能夠充分、有效地處理這些信息。因此,在加強對非專業信息使用者的保護問題上,還需要借助于其他力量。Healy和Palepu(2001)認為:信息中介為緩解資本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和問題提供了另一種途徑。實際上,信息中介對證券市場運行的積極作用,國內的經驗研究已提供了諸多支持性證據(朱紅軍等,2007;張然等,2007)。我國的許多機構投資者本身就具有信息分析中介的職能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了信息分析中介對資本市場的促進作用。因此,通過規范信息分析中介的行為和責任,可以使會計信息被更有效的解讀,改善非專業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劣勢地位,提高會計信息在證券市場中的傳導效率。
四、在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引入對抗性程序
在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引入對抗性程序,首先要辨別相關的利益集團及其相應的信息獲取成本,然后再建立這些利益集團間的恰當對抗關系。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的利益集團包括政府、上市公司、專業信息使用者、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等。政府所要求的利益是致力于建立一個合理的經濟秩序,以維護政府的執政形象。上市公司的利益要求則直接的體現在公司融資和管理層報酬方面。專業信息使用者和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則期望借助會計信息做出正確決策,以獲取投資報酬。社會公眾則是希望通過會計信息了解上市公司承擔社會責任方面的信息。但將上述所有利益群體納入到對抗性程序中并無必要,僅需在關鍵利益群體之間建立對抗關系就能達到目的。具體而言,由于專業信息使用者群體相對于其他群體具有一定的信息優勢,因此使其與上市公司對抗,以及在專業信息使用者之間建立對抗性程序是應首先予以考慮的。政府在對抗式程序中可充當協調者角色,故可不單獨作為一類對抗主體。而其他利益群體,如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由于缺乏必要的組織結構,因而無法直接參與到對抗性程序中來。因此,以專業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為導向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專業信息使用者就應成為對抗性程序中的主要對抗集團。比如,專業信息使用者中的證券分析師就是該對抗集團中的主導力量:首先,證券分析師是證券市場中重要的信息搜尋者和閱讀者,對會計信息的關注程度高,解讀能力強,并且相對于上市公司而言他也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其次,證券分析師行業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資格認證、行業自律規范體系;第三,證券分析師具備較高的專業和法律素養,便于其有效行使對抗權力;最后,證券分析師的行業發展歷程,證明了其在解讀會計信息、挖掘信息等方面,能夠起到“保護投資者”和“提高市場效率”的作用。專業信息使用者獲得對抗權后,便能對上市公司提供的會計信息提出質詢,而對抗性程序則要求被質詢者(即上市公司)必須接受質詢,并對所提問題進行必要解釋。
五、進一步擴大會計信息的“受眾廣度”
雖然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引入對抗性程序,能夠極大地提高會計信息的傳導效率。但是,對抗式程序的應用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的“受眾廣度”問題。這是因為,非專業的普通信息使用者無法直接參與到對抗性程序中,導致會計信息在專業投資者和非專業投資者之間分布不均勻,這就無法從信息的匹配層面為中小投資者提供保護。擴大會計信息的“受眾廣度”,可以通過將專業信息使用者對抗過程的透明化處理,來間接地解決“受眾廣度”問題,也可通過其他直接方式加以完善。比如,對財務報告進行適當簡化,在正式財務報告之外附加提供一套簡式報告的做法,對非專業信息使用者而言是有益的,這種方式能夠使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對會計信息保持一定的專注性,從而避免過多的信息披露內容削弱財務報告有用性。在簡式財務報告的基礎上,上市公司在信息時采用長期的、按時間順序進行系列的方式,對非專業信息使用者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進行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的優化時,應結合使用簡式報告和長期系列性信息的方式,并與專業信息使用者對抗過程的透明化處理相配合。實際上,為避免專業信息使用者對抗過程透明度不高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可以借助于其他力量——為數眾多的會計學者(會計教師)和非執業CPA,這些會計領域的專業人士具有真正的獨立性,他們有能力也有動機去承擔一部分會計信息的解讀工作,雖然這個群體與非專業信息使用者一樣,也無法直接參與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的對抗性程序,但他們可以通過在財經雜志或互聯網絡上公布其對上市公司會計信息的研究成果,為市場參與者擴大信息解讀視角,同時也能起到對證券分析師分析結果進行驗證的作用。
六、增強市場參與者對制度的“信任”
以專業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為導向、發揮信息分析中介的作用以及引入對抗性程序所建立起來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如何在市場中取得廣泛的信任,是實現會計信息傳導機制優化的重要基礎。市場中合理的經濟秩序必須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而制度則是對“信任”的保證。雖然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為市場參與者對信息的信任提供了制度保證,但市場參與者對該制度的信任則是其發揮作用的基本前提,因此,如何增強市場參與者對制度的信任就是會計信息傳導機制能否發揮作用之關鍵所在。當前,市場參與者對構成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的制度體系信任度不高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普遍存在,并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對會計學界來說,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現在的制度體系為“信任”所提供的“可感知模式”正倍受質疑,因此如何改善會計信息傳導機制中對制度體系的“信任”程度是當前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進一步來講,為增強市場參與者對會計信息傳導機制的信任度,一方面要強化法律責任,而其中的關鍵則是加大司法的執行力度;另一方面,必須清楚地認識到價格機制的局限性(即價格機制在特定情況下失靈問題),對市場價格機制運行進行監控,且在必要的時候對價格機制適時進行管制。但是,對價格實施管制行為必須格外慎重,因為過度的管制可能對信譽帶來損害,一味的依賴政府管制,忽視其對信譽可能帶來的影響,反而會產生更嚴重的信任問題,這源于管制與信譽之間的“凸函數”關系(張維迎,2003)。所以,政府管制(如這里提到的價格管制)只能是增強市場“信任”的最后一項手段。
作者:潘士楷單位: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濰坊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