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管理會計中的控制系統探新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作業成本制度
使用了幾十年的原料、人工和間接費用的標準成本模型,只是一種單一產品成本模型,在當時的時代很適用,因為那時候企業的間接費用相對于直接人工和直接材料來說在整個成本構成中所占比例比較低,公司的產品也比較單一,處理相關數據的成本也比較高。然而到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一模型就讓管理者覺得太簡單了。由于企業產品變得多樣,經營流程也變得復雜,簡單的標準成本模型不再能比較清晰地描述現代企業的成本特性,標準成本模型也無法解釋為什么通過擴大生產品種來擴大生產規模會增加企業的成本。
于是美國人創造了作業成本制度,作業成本制度的基本原理由成本分配觀點和流程觀點來表達。在成本分配觀點下,產品成本的計算分成兩步:一步是將耗費的資源按資源動因計入作業并計算作業成本,另一步是將作業成本按作業動因計入產品并計算產品成本。而流程觀點就是作業管理,包括流程優化和對流程當事人業績考核兩項基本內容。成本分配觀點與流程觀點不是相互孤立的。成本分配觀點下作業成本計算主要是滿足流程觀點下作業管理的信息需要。與傳統成本計算比較,作業成本計算使間接費用分配更加準確,但如果被分配的間接費用中包含著浪費和低效率,而可行的選擇只能是通過流程優化來優化作業進而優化成本。
作業成本法清晰的反映了多產品、多客戶企業的經濟狀況,為解釋企業在產品、服務和客戶激增的成長過程中所導致的規模不經濟問題提供解釋和分析方法。作業成本法將所謂的固定間接費用分拆為個別訂單、產品、服務、客戶和渠道所需要的特定資源。作業成本法不僅能提供相對準確的成本核算信息,而且還能夠為企業提供改進作業所必需的非財務信息。它以作業為連接紐帶,將成本信息和非財務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以作業為基礎分配成本;同時又以作業為基礎進行作業分析和作業管理,為改善經營管理提供了機會。
二、集成整合企業目標、策略及執行的平衡記分卡
找到一個集成整合企業目標、策略及執行的一個控制工具是學術界和實務界的一個共同目標。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羅伯特•卡普蘭提出平衡計分卡理論,他提出企業必須通過在客戶、供應商、員工、組織流程、技術和革新等方面的投資,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基于這種認識,企業應從以下四個角度審視自身業績:客戶、業務流程、學習與成長、財務。平衡計分卡實際上是從企業競爭力著手,企業要有競爭力就要有良好的學習與成長能力,這樣才能構建企業的各項業務管理流程,才會有比較好的客戶滿意度,也就會完成好財務目標。平衡記分卡通過這種因果關系提供了把企業目標轉化為可操作內容的一個框架。根據這種因果關系,對企業的戰略目標進行劃分,可以分解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的幾個子目標,這些子目標是企業各個部門的目標,同樣各中級目標或評價指標可以根據因果關系繼續細分直至最終形成可以指導個人行動的目標。
平衡記分卡也是基于股東價值最大化原則的,如今的股東價值最大化不能僅僅是根據企業的財務狀況,企業的各種無形資產,包括客戶關系、人、系統、文化、創新、質量以及社會表現,開始成為企業競爭優勢的基礎,也是股東價值最大化的基礎,平衡計分卡正體現了這一點。
作者:陳彥單位:天衡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無錫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