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透析小學美術教學有效策略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fā)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jù)不同的教學目標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這些教學方式的設計必須以高效、有效為評價標準,通過不斷變化的方式、方法,千方百計讓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趣中掌握知識、提升能力,從而達到塑造審美意識、提高審美情操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一、設計有效的教學模式,達成教學目標
小學美術教學的有效性之一,重要體現(xiàn)在有一個好的教學模式,有效的教學模式對學生掌握學習方法,促進計劃教學是有力的保障。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把學生往事先預設的教學思路上牽,把教學往教師的課堂模式上引,但是新課程倡導的是開放和生成的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思維特征和發(fā)展意向都會因學生的個性差異而帶來不確定性,從而生成一些教學問題,有待課堂解決。解決的過程和能力更能反映教學目標的達成度。
如教授《風箏》一課時,我首先帶領學生調查風箏的來源。用文字,圖像的形式記錄調查結果,在了解了風箏的歷史及現(xiàn)狀之后,引導學生進行探討,并請身邊的扎風箏藝人來學校進行指導。課堂上,學生們有模有樣地扎骨架、裱糊。糊好后,學生來到操場放飛手中的“希望。”可這時,問題來了: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的風箏都飛不上天。于是,大多數(shù)學生像霜打的茄子一樣耷拉著腦袋,但還有一部分學生仍然興致勃勃。于是,我鼓勵學生細細推敲其中的奧秘,他們三個一群,五個一伙地又開始忙了。最后他們總結出兩點:制作風箏的材料不能過重;扎風箏骨架時要考慮平衡與對稱。他們在失敗中不斷吸取經(jīng)驗教訓,在看到自己制作的風箏飛上藍天的那一刻,孩子們激動得手舞足蹈。這樣通過從生活中來再到生活中去的方式,使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感受并樹立生活處處皆美術的思想,使美術成為學生與人進行溝通的一扇門。
二、關注個性差異享受美術樂趣
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差異既是學生發(fā)展的前提,也是我們開展教學的基礎,我們要承認并尊重它,把差異作為一種教學資源去珍惜,去開發(fā)。在美術教學中應為差異營造廣闊的空間,讓差異盡情揮灑,惟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自由的發(fā)展,享受美術課堂帶來的愉悅,體驗美術課堂中的成功。
(一)多手法,顯個性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美術,享受美術活動的樂趣,參與各種美術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還有豐富多彩的美術表現(xiàn)手法,讓學生們用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表達內心的感受。例如教學《圓圓的世界》一課時,教師講授完圓形物體的特點后,讓學生在紙上畫出若干個圓形后,再請學生進行添畫,并要求同學之間要避免出現(xiàn)相同的圓形物體。并且物體的顏色、底色由學生自己來搭配,只要學生認為好看就行。這樣,學生的興趣很濃,都想把自己最好、最獨特的畫,展現(xiàn)在老師和同學的面前。只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fā)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fā)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依據(jù)學生的差異優(yōu)化教學過程,實施差異教學,這樣才有利于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和美術素養(yǎng)的提高。
(二)小合作,齊共進
小組合作是通過組內成員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學習任務的。一個小組就是為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的小集體,小團隊。在學習中,小組成員之間互相交流,彼此爭論,互教互學,共同提高,既充滿溫情和友愛,又可取長補短。為此,我們在分組時應有意識的將愛動的和愛靜的,反應快的和反映慢的,興趣濃厚的和興趣淡漠的,各自特長不同的學生編為一組。同學之間通過提供幫助而滿足了自己影響別人的需要,同時,又通過互相關心而滿足了歸屬的需要。如:在教學四年級《美麗的拼畫》一課時,采用六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每個小組成員發(fā)揮各自特長,有負責設計繪畫的,負責剪貼的,負責涂色的,負責作品展示的,在小組活動中,每個人都有大量的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傾聽他人的意見,使學生有機會形成良好的人際技能。當學生們一起合作融洽,工作出色時,他們學到的就會更多,學得也就更加愉快、輕松,從而達到教學目的,而且整個課堂教學生動活潑。
三、在自主學習中拓展學生的人文精神
《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斷體驗生活的美好、人性的和善、親情的珍貴,從而陶冶審美情操,發(fā)展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筆者在執(zhí)教浙版一冊《花式點心》一課時,考慮到此教學內容難度適中,故大膽地在導入揭題后,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組成若干“小作坊”,由組員自行安排各項任務。學生興趣盎然,忙得不也樂乎。學生玩起了手中的彩泥,自覺地交流搓、團、壓、拉等塑造方法,并給自己做的“點心”取一個好聽的名字,標上了“價格”,有的還情不自禁地“吆喝”起來,儼然小作坊的伙計……美術課上讓學生玩彩泥,不單單是為了滿足他們愛玩的天性,也是讓他們在揉捏造型中培養(yǎng)豐富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以及怎樣與同伴建立友好合作的關系,形成個人的情意品質和完善健全的現(xiàn)代人格,這也使學生的人文精神得到了切實地拓展。
四、在評價中體驗,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學評價改變了以往只重結果不重過程,只重教師不重學生的教育觀念。我們可以采用師生互評,生生互評等評價手段,這樣有助于學生自主意識的培養(yǎng)。我們尤其應該注意到學生的自我評價活動,引導學生通過一堂活動對自己的表現(xiàn)進行自我評價,從自身的發(fā)展需要出發(fā),主動找出自身的不足之處。如在《新穎的名片》一課中,當學生做完名片后不僅要求學生把自己的名片與同學交換從而找到好朋友,還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作品,摘取相應的星星(創(chuàng)意星、巧手星、設計星)。并請說一說為什么摘取這顆星,有的學生說:“我摘取了創(chuàng)意星,因為我覺得我在愛好部分的設計很有創(chuàng)意用了繪畫形式來表現(xiàn)。”還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我做的名片很精致,所以我摘取了巧手星”等等。在自我評價中弱化了評價的甄別于選拔,激勵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從真正意義上促進了學生的發(fā)展。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總之,我們的教學活動如果始終讓學生有一種期待,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新奇,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吸引,那么這肯定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教學。教師只有不斷的反思自己教學是否有吸引力,是否有效,然后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不斷地改革和創(chuàng)新自己的教學行為,才能使教學富有生機,更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