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行為需求分析下家具設計方法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針對于家具的使用行為應如何有效獲取,并能夠充分轉換為設計需求,本論文采用隱匿式觀察、參與式觀察、訪談等形式,以C公司休息區家具為例,對其使用者(用戶)行為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并依據研究結論進行了設計實踐,證明了論文中行為研究方式的可行性。最終論文基于對文中行為研究方法的總結,構建了環境行為分析模型、使用行為分析模型,為家具設計提供了明確而可執行的設計方法。
關鍵詞:使用行為;家具設計;設計研究;設計方法
用戶的使用行為關聯于家具設計的功能設定,是家具設計的基礎性依據。然而傳統的家具設計方法往往還是依據設計師主觀觀念來對使用行為進行判定,或通過不盡充分的調研、現場觀察(拍照)等形式獲得思路的啟發。在使用場景日益復雜化的當下,傳統的家具設計方法已難以有效可靠地獲取用戶需求,難以從使用需求的本質實現設計創新。針對此現狀,本論文結合行為學研究、用戶研究方法等理論基礎,通過家具設計實踐的解析,構建新的家具設計方法,實現了對于家具的使用行為需求進行有效獲取。
一、研究背景
1.行為研究的范疇行為分析的主要目的是了解行為呈現和發生的規律,了解行為發生背后的因素等。相應地,本論文關注于行為和設計需求之間的關系,按照“行為—痛點—需求”的關聯展開研究。研究內容從環境空間中的行為模式變化、具體使用流程中的需求分析等兩方面入手開展,從使用行為痛點得到設計需求,具有從宏觀環境行為到微觀使用行為的較為全面的行為獲取視角。
2.研究項目概況C公司是一家互聯網科技公司,公司文化重視員工的辦公環境體驗,公司具有新時代背景下的代表性。研究針對其辦公空間中一個40平方米左右的休息區,如圖1所示。休息區內家具為一組沙發和茶幾、一個高桌和一個水吧,休息區面朝南,周邊員工數量較多。本次行為研究重點關注休息區內的沙發區域。
二、行為研究過程
首先,研究采用縮時拍(5秒間隔拍照的影像記錄設備)拍攝和研究者現場觀察等隱匿觀察方法,對于研究區域進行了三個工作日的連續觀察。此后通過信息整理,得到了完整工作日內沙發區家具使用行為模式等大量數據。同時,在前兩日觀察發現的行為規律基礎上,研究者在第三個觀察日內對沙發區域的典型行為流程進行了連續的非介入(隱匿)觀察,通過將連續的使用行為流程進行拆解分析,獲取了日常觀察中不易察覺到的行為痛點。其次,在隱匿觀察之外,研究采用了參與式開放觀察的方法作為補充,可在較大時間范圍內以靈活方式對于家具的使用方式進行獲取。同時,研究也通過訪談等形式對于行為背后的員工心理感受因素進行了補充。在此基礎上,研究得到休息區家具相關的行為體驗痛點,并將其轉換為設計需求。
1.環境行為分析沙發休息區的相關環境現狀分析如圖1所示。從中可知:休息區所處位置具有良好的光線和視野,連同周邊的高桌區和水吧,形成周圍團隊活動的小型中心。了解環境現狀的基礎上,研究通過三天縮時拍影像記錄和現場觀察、開放性參與式觀察等方式對休息區的環境行為模式進行調研,發現休息區內的行為可以主要歸納為午休、交流協作、單人工作、團隊活動等主要行為模式。進一步地,根據行為記錄的信息可發現行為模式的特點和規律:整體來看,上午使用率較少,發生的行為通常為人數少的交流;中午時段是沙發休息區使用率最高的時段,基本模式為午餐-午休,或團隊活動占用,而團隊活動行為對于其他人使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下午的使用率較上午高,發生行為呈現較大的不確定性,兼具有長時間的單人工作、交流協作或電話、休息、下午茶等情況。此外,通過觀察,研究發現此沙發休息區和緊鄰的高桌區、工位區、會議區之間在環境行為上都具有關聯,結論如下所述:(1)高桌區主要功能為午餐、日常辦公和少量的團隊活動,與沙發休息區具有一定干擾。同時,高桌區吧椅數量不足、就座姿態相對不舒適等因素,也使其需要與沙發休息區進行功能互補。(2)工位區日常經常需要進行團隊分享或多人協作溝通,工位區空間較小、電腦屏幕也較小,無法很好支持此類活動,應考慮將協作功能更好地與休息區功能進行結合。綜上,對于環境行為模式和沙發休息區與周邊功能區之間行為關系的研究,可以總結出如下結論:①交流協作和午休是最主要的環境行為,且行為模式按照一個工作日內的時間具有午餐-午休-團建-交流-單人工作-交流的大致規律;②辦公區、高桌區與休息區家具之間關系緊密,應相互進行功能協調;③目前休息區的沙發家具種類過于單一,且遮擋性、私密性差,且四個茶幾的拼合并沒有實現其靈活性,反而影響了桌面平整。整體來說,當下沙發區域家具不足以實現對午休、交流、協作等主要行為模式的良好支持。
2.使用行為分析與環境行為分析不同,使用行為研究關注于行為發生的細節。研究采用縮時拍影像記錄和研究者現場觀察兩種隱匿式觀察方式,其中影像記錄可以保證觀察的完整、沒有遺漏;而現場觀察能夠深入發現行為的發生狀態,兩種研究方法結合,再輔之以針對行為表現的用戶訪談,能夠更加有效地得到用戶的真實行為信息。針對上文所分析出的沙發休息區發生頻率最高的兩種行為流程,即午休和交流協作行為的具體發生流程進行分析,由此發現辦公家具相關的使用行為痛點。(1)午休行為流程研究午休行為是沙發休息區在午間發生的最主要行為。經行為觀察和訪談,總結午休行為中重要(黑色)和一般(灰色)兩種不同程度的體驗痛點,可發現最重要的痛點在于用戶對于沙發衛生的疑慮、在辦公室中不敢脫鞋怕有味道,和擔心睡姿不雅、睡眠干擾這幾項;其他方面,在沙發上看手機的距離不夠、手機的放置位置、沙發扶手代替枕頭的不舒適等問題也有待解決。(2)交流協作行為流程研究兩人至數人間談話或通過電腦設備進行交流是休息區內主要發生的另一種行為。午休與交流兩種行為通常交叉、同時發生。研究結果可知,在當下家具布局的條件下,私密性是交流行為最為主要的關注點;且對于使用電腦進行的交流,如何更好地通過電腦分享內容和電源設置也是需要考慮的問題。類似地,發生于沙發休息區的午餐、桌游等行為也都可以通過使用行為分析的方法,具體分析使用過程中的問題,從而發現更多的使用需求和設計洞察。
3.行為需求列表總結綜合以上環境行為研究和使用操作行為研究的結論,可整理得到C公司沙發休息區行為需求列表,形成方案設計的依據。(表1)
三、基于行為需求分析的C公司休息區家具設計實踐
在有限的空間條件下,方案設計呈現為“UEspace”辦公家具設計,實現了對于表1中行為需求的逐項滿足。方案主要由一個具有多功能屬性且交互性能較強的茶幾和三個帶有屏風的模塊化雙人沙發組成(圖2),能夠滿足交流、協作、午休、團隊活動等使用行為需求。茶幾的方案設計重點從可變性、交互性入手對行為需求進行滿足,設計充分考慮了對于多用性的支持:茶幾分為兩個獨立單體,通過隱藏式的腳輪可以進行自由移動;為了防止使用過程中的位移和不平整,腳輪設置成固定狀態向上收起;茶幾桌面高度可升降,并且桌面可書寫,設置下沉筆筒,以適應交流協作與團隊活動等不同需求;茶幾桌面還可適當翻折,向外延展,以優化沙發與桌面的使用間距。此外,強調注意的是,對于午休過程中的突出痛點(即因氣味而不敢脫鞋 的問題),本概念方案在茶幾中設置了具備良好通風、除臭功能的脫鞋空間。沙發的方案設計則重點關注以不同的組合方式對于不同行為需求進行滿足,主要內容如下:(1)雙人沙發由主體和屏風兩部分組成,通過屏風位置的靈活調整,結合沙發和茶幾不同形態的組合,呈現出對于交流協作、午休、單人工作、團隊活動等不同行為的支持,同時實現與高桌區更為緊密的互動。(2)屏風的高度設定高于坐姿視高而遠低于站立人視高度,在有效對外界進行屏蔽的同時,并不會減弱休息區同其他功能區域的關聯。(3)針對午休行為流程中的痛點,對沙發采用了一系列解決方案:設置可以調整角度的扶手,扶手形狀符合枕頭的基本要求,并且在表面使用記憶棉材料,滿足睡眠需求;扶手與沙發坐面設置可塞入床單的縫隙和卡扣,便于自帶床單的固定;通過屏風的放置,可以實現睡眠時的遮擋。四、家具設計行為需求分析方法的構建上文圍繞辦公家具使用的行為模式和流程開展了研究,并依此進行了設計實踐,從設計本源出發實現了創新。通過C公司員工對于設計方案的反饋,證明了設計方案較好地滿足了其使用過程中的需求,說明了這一行為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合理性。將上文對于環境行為模式、使用行為過程的分析方法進行結構化總結,形成如圖3、圖4所示的兩種家具設計行為分析模型。其中,環境行為分析模型在理解家具所屬環境空間、用戶背景信息的基礎上,觀察和分析大量用戶行為,將其歸納為一定類別的環境行為模式,并發掘蘊含其中的行為痛點及需求。使用行為分析模型將觀察到的典型使用行為按照流程進行拆解,關聯于家具,從而找到使用過程中的痛點和需求。本文所構建的兩個行為分析方法模型都具有各自的步驟和每步所需考慮的內容,兩模型之間相互配合,從宏觀環境行為規律到微觀使用行為狀態,清晰地告訴設計師應如何全面而有效地進行家具使用行為需求的獲取。結語如何有效獲取用戶的使用行為,為設計提供充分依據,是家具設計亟待解決的問題。本論文所構建的環境行為分析、使用行為分析兩個研究模型,給以使用行為為導向的家具設計提供了明確而可靠的設計方法,可從使用需求的本源為家具設計提供創新性的解決方案,顯著提升了設計的價值。
參考文獻:
[1]吳智慧:《室內與家具設計》[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