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嬰兒認知角度看嬰兒產品設計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一、嬰兒審美的特點
1.嬰兒的審美具有單一性。1到2個月的嬰兒,視覺只能集中在一定的物體上,且紅色最易引起他們興奮,但到6個月左右的時候,通過讓嬰兒選擇紅、黃、綠、藍等彩色卡片的實驗發現,此時的嬰兒對色相沒有明顯的偏好。
2.嬰兒的審美具有表面性。嬰兒喜歡高飽和度和高明度的色彩,但不注重顏色間的調和及搭配。
3.嬰兒的審美具有短時性。嬰兒對新鮮和未知的事物充滿好奇,但很少能對某一事物產生持久興趣,他們總是見異思遷。
4.嬰兒的審美具有情緒性。在積極的情緒下,嬰兒才表現出美感;在消極的情緒下,即便面對美的事物也沒有正面反應。5.嬰兒的審美具有行動性。其審美多通過注視、手足歡動、碰觸和表情變化等方式表達出來。
二、關于人類審美的觀點
人類在嬰兒期的不同階段,會表現出不同的審美特點。基于此我提出了一個觀點:人類的審美來源于對外界信息的優化解讀。這里需要解釋的有兩點,首先是“解讀”,人類處理信息的能力有限,所以我們對于外界輸入的信息不是照搬和拷貝,而是有選擇地予以處理,也就是解讀信息。其次是“優化”,這是信息處理的最優路徑,也就是說對同一事物,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我們會下意識選擇最優的,因為我們都會追求“能量最小化”。但結果可能仍不夠優化,特別是當信息雜亂無章、無從下手時。審美的具體過程為:當人類接受外界信息的刺激時,會有選擇地予以解讀,最終完成認知。這一過程如果是足夠優化的,則人類會產生美感。
以這一觀點來審視視錯覺,這種與事物的物理真實性不相符的知覺,之所以具有主觀努力難以克服的固定歪曲傾向,就是因為刺激條件一經成立,我們的解讀方式就會相對固定,歪曲的知覺便會普遍發生。如圖1所示,在Muller-Lyer錯覺中,我們很難相信兩條線段的長度一樣。我們對信息的解讀方式以生理性為基礎,以社會性為核心。生理性源于我們的基因,如人類天生對紅黃光比對藍綠光更敏感,主要是由于祖先們需將有限的視覺分析能力集中于食物和天敵所代表的紅黃色,而減少對藍天、大海及森林所代表的藍綠色的分辨力。社會性是我們最主要的解讀方式。美既體現自然和社會發展的規律,又體現人的能動創造,最終是客觀性和社會學的統一。之所以會出現曲高和寡,就是由于人們的知識、經歷和背景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產生了對立的解讀結果。當我們有過某種經歷時,可能會對相關的事物產生新的解讀方式,當新的方式優于舊有方式時,舊有方式會被新方式替代,當新方式足夠優化時產生了美感。
三、當前嬰兒產品設計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1.適合性問題
很多論文都說孩子更喜歡紅色,但通過實驗我發現,偏好紅色系的階段從出生最多持續到5個多月,遠沒有許多論著所說的時間長。我個人認為,與其說初生嬰兒喜歡紅色,不如說他對紅色更敏感。換句話說,此時的嬰兒所看到的世界遠不像我們看見的五光十色。當下嬰兒產品多是以成人的視角,去假設嬰兒的審美,是否真的符合嬰兒的審美有待進一步論證。
2.安全性問題
很多的研究都重點提及了嬰兒產品的安全性問題,但大多局限于材料、結構、外形的安全性討論。我們應從更廣的角度去理解安全性,如色彩的安全性、聲音的安全性、光線的安全性、機理的安全性等。像聲音,許多嬰兒玩具即使我們成人側耳傾聽,也會覺得震耳欲聾,但它的確吸引孩子。所以,我們應考慮吸引孩子的東西是否對孩子有利。
3.標準的設定問題
常遇到推薦3歲的玩具,3歲的孩子反倒不喜歡,倒是1歲的孩子玩得很高興,那么,這個年齡標準是如何制定的?是否經過了嚴格的科學論證?事實上,我國很多企業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出于成本考慮,大都照搬國外數據。可我們并不清楚中國兒童的生理指標和歐美的差異性有多大,照抄數據,失誤在所難免。可見,基礎數據匱乏和陳舊的局面須改善,但這需要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多方面的合作予以解決。
作者:郭文杰單位:太原理工大學輕紡工程與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