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社會服務反饋機制建設的原則和路徑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在實踐當中,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反饋機制雖然沒有形成體統,但在人才培養和文化服務方面已有所體現,但這些方式和措施也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人才培養反饋難以形成回路哲學社會科學對人才的培養更側重于一種素質的教育。正是由于哲學社會科學這種“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方式,哲學社會科學服務育人的效果的評價以及反饋方式在兩方面存在著重大的困難。一方面是育人效果的反饋難以實現。目前對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主要是依靠就業率這種單一的途徑進行,雖然這種直接的、有效、有說服力的方式能反映社會對人才的認可,但是卻過于片面,維度也較為單一,特別是難以對哲學社會科學教育效果進行評估;反饋信息反饋由于缺少多方參與,難免會出現反饋信息不準確、反饋實施不科學等問題,使人才培養質量反饋工作的專業性減弱;反饋過程不完全,人才培養質量反饋信息僅僅停留在就業部門而很少能夠及時反饋給人才培養其他環節,或者難以應用到人才培養的調整上和人才的素質培養、思想教育上,導致信息的傳遞僅僅是一個單線的模式。另一方面是對教育產品的需求難以被感知。怎樣對哲學社會科學教育進行設計,使“教育產品”能夠獲得受眾的認可、接受和喜愛,這是至關重要的。但是目前由于信息反饋機制的匱乏,使得哲學社會科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時代感和針對性不強,教學方式方法比較單一,比較缺乏創新,實踐教學比較薄弱,課程的教學、考核等環節存在缺陷等等。6這與其說是一個教學模式的問題,還不如說是聯系機制問題。這說明目前哲學社會科學在信息反饋上,很明顯地脫離了受眾,沒有以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設計“教育產品”,這樣就難以使哲學社會科學教學服務深入人心。
(二)社會文化服務路徑存在交流阻礙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的一條重要方式,就是提供文化產品,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公共文化服務。公共文化服務以滿足社會成員的基本文化需求為目的,著眼于提高全體公眾的文化素質和文化生活水平。7目前我國公共文化產品中存在著供需不對稱、不適配問題,與公民參與面不廣泛、參與人次少、參與不便捷或無參與需求相關。8這種供方和受眾反饋鏈的斷裂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首先是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無論是公共文化供給的國家化路徑還是市場化路徑,哲學社會科學相關部門始終是處于一種被動和缺位的狀態。主體地位和主動性的缺失,使哲學社會科學對公共文化服務的響應度降低。哲學社會科學相關部門倘若不能嵌入公共文化供給鏈條,那么它在反饋鏈條中也無法成為真正的信息相關者。其次,國家路徑和市場路徑的反饋方式也是兩種不同的邏輯,這使得哲學社會科學服務部門難以使自己的文化產品同時符合國家路徑和市場路徑的運作邏輯。因此,哲學社會科學服務部門往往會放棄從市場路徑提供文化產品或者是忽視這一路徑的受眾回饋,導致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市場化、產業化方式存在難度。
根據反饋理論的基本原理,建立要建立長效的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反饋機制,需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堅持以系統的觀點構建反饋機制。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是一個相對開放而又獨立的大系統,期間涉及到眾多環節。這都要借助于反饋控制,將現實狀況與預定狀態之間的偏差信息及時輸送到施控與受控系統,借以調整和改變,能保證系統運行的穩定性和系統預定目標的達成。因此,必須將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的各個環節和行動者都納入到反饋系統當中來。
第二,信息反饋與控制協調相結合。哲學社會科學要有效地、及時地實施控制,就需要有真實可靠的反饋信息。應以信息的最大化利用為方向,避免信息資源的浪費;增強對反饋信息的科學化分析和處理,提高對信息的反應力;增強反饋信息在服務管理中的中心地位,避免對反饋的麻木不聞或不以為然。
第三,全員參與和持續反饋相結合。建立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信息反饋機制的實質,是以提高服務質量為核心,以全面參與為基礎,進而構建讓受眾滿意和社會受益的管理途徑。從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的性質來說,其服務對象既是不特定而又各具特點的;服務的方式是多途徑的而又各有不同的實施邏輯;服務的時間既是持續的,但又不是連續的。因此保證社會服務的每一個環節都能納入反饋體系當中,保證不同的服務階段和方式能以恰當有效的途徑進行反饋和持續進行,這是十分重要的。為此,建設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反饋機制從這兩個層面去制定相應的制度,保證反饋機制能發揮作用。
第一層面要建立服務工作者與管理主體間的反饋機制。一是建立項目過程跟蹤管理平臺。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具有長期性、階段性、持續性的特點,因此在監管和自我調節這個方面需要進行一種持續不斷地信息反饋,以保證在每個階段都能夠對服務進展能夠得到及時掌控。二是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平臺。哲學社會科學進行社會服務的一種重要方式就是將其理論成果轉化成為現實的生產力,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但是科研成果轉化是否順利、是否合理,如果僅依靠自我感覺的話,難以得到一個客觀評估,因此科研成果轉化平臺的建立,有助于對成果的轉化情況得到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三是科研團隊建設的服務平臺。科研團隊建設是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主體提升自己服務能力的立足點,管理主體和服務工作者之間不僅是一種“扶持—受助”的關系,更是一種“委托—”關系,因此服務主體有義務向管理主體就其科研團隊的建設情況進行反饋,管理主體有義務對服務主體進行監管。四是建立專家咨詢平臺。通過邀請專家對某項社會問題進行調查、監督和反饋,有利于對咨詢者提供重要的意見參考,深化社會服務的力度和深度。
第二層面要建立服務工作者與服務受眾的反饋信息機制。首先是重視社會對人才的信息饋,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產業化人才培養和建設。社會需要決定了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產業化人才的培養方向,要以此作為人才培養方案、人才支持政策、人才技能教育等方面的重要指針。其次要重視社會對哲學社會科學服務成果的需求,以此升華為促進研究成果轉化的政策導向。政府的相關政策能對科研成果的催生起著關鍵作用。哲學社會科學社會服務產品要發揮其作用,產生社會效應,政策是中介。只有政策社會需求的對接,才能打通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鏈條。再次要重視市場環境、政策環境對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工作者的影響,研究成果轉化的孵化器。哲學社會科學服務工作者在制度環境和政策環境中,能夠主動地感受到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對其的影響。而要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服務主體將成果轉化的動力,就要重視其對政策的反饋能力,通過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成果孵化器制,為社會服務產品產生和轉化提供有利的環境保障,幫助社會服務型企業成長壯大。
作者:羅震宇趙婧旸肖澤平單位:重慶旅游職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