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民俗文化傳承的問題與對策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在“互聯網+”背景下,抓住有利時機,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對河南民俗文化建設提供更多可能性,使民俗文化與多行業實現跨界合作,為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河南民俗文化產業提供新思路。通過對河南民俗文化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生意人對策。利用互聯網思維,構建“互聯網+民俗文化”新的合作方式,為河南民俗文化發展尋找突破口。將民俗文化與當代人的生活方式相融合,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數字化平臺,宣傳推廣河南民俗文化,打造河南民俗文化知名品牌,開發民俗文創產品,達到河南民俗文化傳承之目的。
關鍵詞:互聯網+;河南民俗文化;互聯網思維;數字化平臺
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1]。民俗文化在中國地域的分布極其廣闊,表現內容豐富多樣。河南地處中原,是華夏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河南這片土地養育了形態各異、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的民俗文化。從地域來看,包括豫北、豫中、豫南、豫西、豫東五大風俗地區,民風古樸,民俗文化種類豐富。從內容來看,河南民俗文化分為生產民俗、商業貿易民俗、村落民俗、家族民俗、居住民俗、飲食民俗、服飾民俗、交通行旅民俗、民間醫療保健民俗、歲時節日民俗、人生禮儀民俗、民間結社民俗、信仰民俗、民間藝術民俗等[2]。其中優秀民俗文化,如至今廣為傳唱的民間曲藝豫劇、河南墜子、越調、河洛大鼓等;獨具中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朱仙鎮木版年畫、浚縣泥咕咕、汴繡、盧氏縣民間剪紙、汴京燈籠張等;還有技藝精湛的傳統醫術,如洛陽正骨、中醫針灸等;馳名中外的功夫文化,少林功夫、溫縣太極拳、漯河心意六合拳等。也有中性民俗文化,如新鄭黃帝故里拜祖大典、各種古廟會、八卦周易文化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涵蓋了政治、宗教、歷史、道德、文化、藝術等各個方面,是河南世代相傳的文化寶庫。但隨著互聯網普及,國與國之間的距離拉近,人們生活的節奏加快,民俗文化不斷受到外來文化的沖擊,乃至被逐漸忽視。適應“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趨勢,為保護好河南民俗文化,我們要合理利用豐富的民俗文化資源,走出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保護與發展道路。
一、河南民俗文化存在的問題
隨著文化強省戰略的提出,優秀的民俗文化已被納入市場經濟發展之列。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河南民俗文化的保護與發展舉步維艱,存在的問題也日漸呈現出來。
(一)對優秀民俗文化的扶持力度不夠民俗文化是千百年來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總結,其中優秀部分是當代文明創造的文化基因。但目前我省對優秀的民俗文化扶持力度不夠,缺少靈活性機制與資金投入。如王公莊老虎畫、洛陽牡丹畫,都是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文化名片”,但是因缺乏政府有效管理,以至大批劣質品或贗品出現于市場上,使大眾對民俗產品的認知產生偏差,原汁原味的文化產品很難接觸到,逐漸失去文化感染力,給優秀的民俗文化發展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這種局面主要是由于政府對傳統民俗文化缺少有效保護措施,沒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造成的。另外,由于政府扶持力度不夠,傳統文化發展不均衡。如經濟實力較強地區如鄭州、新鄭、開封等地的民俗文化發展迅速,近年呈現出如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新鄭黃帝故里祭祖大典、開封清明上河園等一些文化精品。而在周口、南陽、汝南等經濟實力較弱地區的民俗文化發展卻相對滯后,從而出現文化投資結構不合理的局面,使我省優秀的民俗文化整體發展受到影響。
(二)民俗文化專業人才相對匱乏在社會進步的今天,人們生活節奏加快與生活壓力加大,年輕一代因為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等原因不愿意學習傳統技藝,因此從事或繼承民俗文化的專業人才越來越少。以朱仙鎮木版年畫為例,這種民俗藝術隨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的改變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正在被各種印刷品所替代。朱仙鎮木版年畫因制作工藝復雜,刻一套版要十幾天,制作一套年畫需要幾十道工序,學習技藝更需要長時間投入,加之無法很快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等原因,很多年輕人都不愿付出大量時間與精力去學習這門老手藝。另外,傳承人存留著“傳親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等的封建思想,因此這項傳承了千百年的民俗手工藝難以為繼。據統計,截至2014年,我省曾在世的79名國家級非遺項目的傳承人中,已有5人相繼離世。民俗文化專業人才正面臨傳承人年歲已高,繼承者青黃不接的局面。可見民俗手藝傳承人越來越少的現狀日益突出。同時,因社會缺乏合理的民俗文化人才培養機制,也缺少培養民俗文化技藝的專門培訓機構,直接影響了河南民俗文化專業人才隊伍的建設,造成了民俗文化人才匱乏的局面,從而制約了民俗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三)河南民俗文化缺乏品牌效應河南雖然民俗文化資源豐富,但知名的文化品牌缺乏,在現階段面臨的困境較為突出,所以解決河南民俗文化逐漸沒落的問題已迫在眉睫。在2011年的深圳文博會上所的“中國文化品牌價值排行榜”中,共包含15個類型,200多個文化品牌入榜,前十名中沒有河南文化品牌。可見我省雖然擁有眾多優秀民俗文化,如豫劇、河南墜子、少林功夫、太極拳及民間手工藝等文化資源,但因為缺少品牌運作,大眾認可度不高,難以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為此,我們應該積極培養“文化創造”能力,運用科技力量與互聯網的傳播手段引導民俗文化與多行業跨界合作,打造出具有河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知名品牌,使文化產業快速產生良好的經濟價值。通過開發民俗文化精品,培育優秀的民俗文化品牌,建立具有河南特色的民俗文化產品,增強河南民俗文化的吸引力。
二、培育河南民俗文化傳承的路徑
(一)搭建河南民俗文化的數字化平臺河南的民俗文化已有多項被列入國家或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當中,但普通民眾對于地域特色濃重、歷史傳承悠久的民俗文化不能耳熟能詳。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拉近了人們空間與時間的距離,借助于移動數字技術,依據不同文化分類與地域分布,使河南民俗文化在民眾中的宣傳推廣變得直接有效了。搭建數字化推廣平臺,構建一個以民俗文化為主線的網絡空間,通過文化形式分類,展現河南不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并把這種特色文化與當地服務業、旅游業、農產品整合起來,形成綜合性特色民俗文化體驗品牌。在智能手機普及的今天,為消費者設計手機APP,結合VR技術,通過交互式信息體驗讓人們更直觀地感受河南民俗中所包含的風土、人情、藝術等多維文化空間。數字化平臺的搭建無疑是河南多地域、多種類的民俗文化行之有效的推廣模式。
(二)開發河南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民俗藝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河南民俗藝術資源也相當豐富。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可以通過創新設計手段進行文創產品開發,使其滿足當代的審美需求,從而起到自覺推廣的作用[4]。如獨具中原特色的傳統手工藝朱仙鎮木版年畫、浚縣泥咕咕、汴繡、盧氏縣民間剪紙、汴京燈籠張等,都可以結合當代人審美,利用先進的生產技術,開發出具有創意的文創產品,并通過電商平臺進行推廣與銷售,轉化為“物聯網”的銷售模式實現經濟價值。互聯網的強大優勢可以打造出多種多樣的媒體傳播渠道,使民俗藝術用電影、電視、動漫、出版、游戲、卡通形象等當代藝術形式,來作為文創產品的開發手段,將文化創意產品高附加值的特點釋放出來。借助這個載體,主動地將民俗文化的信息融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引起民眾的關注[5]。河南古老的民俗文化與當代的創意設計、旅游業、農業、觀光業等多種業態相融合,再通過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各媒體平臺推廣宣傳,讓民眾通過互聯網窗口廣泛而便捷地了解并關注河南民俗文化,使河南民俗文化的文創產品以互聯網為橋梁走進大眾生活。既要通過網絡平臺宣傳推廣河南省民俗文化,又要有效利用電商平臺銷售文創產品,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互聯網優勢,實現可觀的經濟價值。
(三)加大對優秀民俗文化的扶持力度河南民俗文化的有序發展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政策扶持,近年我省出臺了《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實施意見》,說明相關政府部門已充分認識到民俗文化在傳承發展中所面臨的困境,并積極解決問題,通過整合民俗資源、加強扶持力度、加大經費投入等多項措施,為我省民俗文化發展提供保障。首先,加強政府宏觀引導,為河南民俗文化發展提供理論指導。其次,保證資金的持續注入,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銀行貸款、風投企業注資為輔的方法,使我省民俗文化產業建設可持續發展。在政策落實與資金到位的前提下,政府職能部門可通過互聯網技術,開發監管軟件,通過專屬APP平臺進行政策宣傳、意見投訴,行之有效地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依照市場反饋快速及時制定指導方案,進行合理的市場監督與政策扶持,加快促進河南民俗文化產業的市場繁榮。
(四)民俗文化專業人才的培養河南民俗文化的開發與利用,當然離不開專業人才的培養。當前我省從事民俗文化工作的人才良莠不齊,分布不均,這都是專業人才缺乏,學科設立不健全的表現。解決人才問題的關鍵是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強專業人才的儲備。首先,應充分利用我省高校資源,開設相關民俗文化課程,通過網絡開啟線上與線下同時授課模式,培養學生文化素養,為從事民俗文化事業儲備高級專業研究人才。其次,也可以進行民俗文化傳播,民俗藝術設計技術的培訓,把職業教育、實踐培訓與傳承人培育結合起來,通過實踐基地的建立和人才選拔制度,擴大民俗文化傳承人的候選范圍,盡快解決民俗藝術中“人亡技消”的困境,培養專業傳承人才。再次,可以培養高素質的網絡人才,打造高水平的河南民俗文化專屬信息網站及信息化產品。總之,充分利用先進的互聯網信息技術把民俗文化與現代產業結合起來,吸引更多的專業人才參與到河南民俗文化的建設。
(五)民俗文化要隨時展而創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以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為中心環節,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這意味著在河南民俗文化建設中,必須重視加強河南民俗文化的創新發展[6]。河南優秀的民俗文化歷經千年流傳至今,離不開世代人民的傳承與發展。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當代人應該把現代文化智慧與古老的文化資源挖掘整合,在保留民俗文化自身價值的同時融入現代文明,通過不斷地發展創新使河南民俗文化獲得持久性傳承。文化應與時代同步,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具備當代民眾日常所需的實用性、審美性和本位性,其生命力就越強[7]。由上所述,民俗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歷經歷史沉淀延續至今。在互聯網時代,民俗文化又一次迎來了春天。我們可以通過先進的科技手段對河南民俗文化進行再解讀,用互聯網思維對民俗文化做創新開發。移動互聯網數字平臺的傳播讓優秀的、具有傳承意義的民俗文化從鄉村走向城市,從歷史走入未來。無疑民俗文化在現代人的理解與需求中會展現出新的生命,用具有時代感的解讀方式被人們傳承。“互聯網+”為河南民俗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提供更多可能性,使河南走出一條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高君.關于河南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問題的思考[J].河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4):18-20.
[2]劉永立.河南民俗[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22-23.
[3]孫德林,呂品,羅家鑫,等.互聯網+文化產業跨界融合多樣化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17:79.
[4]張葦,楊雪睿.論數字時代背景下的品牌形象數字化設計表達[J].包裝工程,2015(6):55-58.
[5]曹偉.現代設計對民間藝術的善用與創新[D].西安:西安美術學院,2007:19-20.
[6]中共中央編寫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十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8-40.
[7]梁珊.論民俗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以河南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15(18):14-15.
作者:王宇 單位:河南科技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