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民俗文化旅游規劃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中圖分類號:F592.7.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23-0135-02
1 貴州省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背景介紹
20世紀80年代開始,貴州省內安順布依石頭寨、黔東南上朗德、南花、青曼、西江苗寨等8個民族村寨被選中成為旅游扶貧試點。目前,貴州已有1600多個民族村寨開展了特色村寨游且以民族文化為主要體驗項目。形成了農業觀光、城郊“農家樂”、歌舞表演、民族節慶、民俗尋蹤、古鎮探秘等形式多樣的旅游產品,推動了鄉村旅游的多元化發展。另外,貴州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之一當屬鄉村旅游。據初步統計,到目前為止,貴州鄉村旅游的年收入已逾550億元,解決就業人數多達230萬人。按照計劃目標,至2017年,貴州省將建成100個以上鄉村旅游轉型升級示范村寨、1000個左右重點村寨,突出示范和重點經營戶建設,實現農民旅游收入占20%以上的農民的人均純收入[1]。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是以鄉村文化和自然環境為依托的,是具有唯一性的特色旅游產品,在國內和國際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產品體系中具有獨特競爭優勢,無論是對境內游客還是境外游客都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對于貴州旅游產品的建設、旅游發展模式的創新、加強貴州旅游核心競爭力和調整貴州省旅游業結構都具有重大意義。
2 相關概念
2.1 鄉村旅游的概念
鄉村旅游,是以鄉村山野風光、農業生產活動、農民生活狀態以及農村特有的生態環境和生態景觀為吸引物,把鄉村文化作為內涵,目標市場針對都市居民,為了滿足旅游者娛樂、學習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從而開展的融觀賞、考學、實踐、體驗、購物、娛樂、休閑、度假于一體的一種旅游活動[2]。
2.2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
我國多數地區的民族村寨的發展都離不開鄉村民俗文化,原因在于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具有使都市旅游者體驗到淳樸鄉情以及民俗文化的魅力,帶領旅游者了解不同地方民眾特有的民風民俗和生活常態。因此可以定義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概念為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設施和異域、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的獨特吸引力基礎之上,充分發揮民俗文化的內涵,吸引都市居民并滿足其購物觀光、娛樂休閑、考學體驗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前往旅游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消費體驗民俗文化的一種旅游活動[3]。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核心內容是鄉村民俗風情,其獨特的創造性與民族異域性是吸引旅游者的真正魅力所在。
3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3.1 旅游目的地的鄉村民俗文化性
鄉村民俗文化旅游活動的發生地是在鄉村地區,鄉村的山野風光、生活和生產活動、鄉村文化習俗、民族節日等是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所在[4]。
3.2 旅游資源的原生性
鄉村地區無論是生態環境生活方式抑或文化模式都保持相對自然原始狀態。
3.3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豐富性
農村生態系統,具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雙重屬性,景觀資源豐富(如農村的民俗文化、婚喪嫁娶習俗、種植文化、飲食文化、建筑文化、生產生活工具、鄉村工藝品等)[5]。
4 貴州省發展鄉村民俗文化的意義
4.1 促進居民脫貧致富
如表1所示,貴州鄉村旅游的接待游客數量從2011年4458.35萬人次發展到2015年的9800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從147億元上升到430億元,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也有助于創造就業機會,擴寬純收入渠道,拉長和延伸產業鏈條。
4.2 調整貴州農村產業結構
F州省傳統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業為主,相對單一,而鄉村民俗旅游的發展促進了當地服務業(食宿等)、物流業、特色制造業的發展壯大,有效的擴展和延伸了產業鏈條[6]。
4.3 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
貴州原有經濟條件的落后,對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缺乏物質支持,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能夠有效解決該問題。同時旅游資源的經濟價值的實現也相應提高了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意識,使得許多瀕危的傳統文化在旅游大潮的沖擊下得到復蘇,并整合融入到旅游市場中重構,得以更新重生。
5 貴州發展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
5.1 資源多樣,內涵豐富,分布集中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兼收并蓄、內涵豐富,涵蓋巴蜀文化、粵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其核心是少數民族文化。貴州全省分布著49個少數民族,其中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訖佬族等人口超過10萬人,故而素有“文化千島”的美譽。省域內各式各樣的民族節慶、民族藝術、民族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等文化景觀“多元共存,共生共榮”,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節天天有”的多彩貴州民俗風情[7]。
貴州各少數民族分布相對集中于貴州省東南部和西部地區。形成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集中連片的特點,尤以黔東南州、安順地區和黔西南州最為集中。這有利于民俗文化生態旅游的重點布局和重點突破。
5.2 原始性和神秘性
“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由于特殊的地貌背景,貴州省在工業化開發上不具備其他省份的自然優勢,工業化程度的落后也使其傳統的鄉村民俗文化原始風貌保存較好,神秘感強,受到現代工業文明的滲透較輕。地理環境的相對閉塞導致的人群溝通困難反而促使形成了不同地區形成了形形的民俗文化,造就了貴州少數民族地區鄉村民俗文化的多樣性、原生性、稀缺性、獨特性和完整性。
5.3 區位優勢突出,旅游市場廣,開發潛力大
當前國際國內鄉村旅游風生水起,旅游業也從傳統的觀光階段向體驗休閑階段過度,獨具魅力的鄉村民俗更是受到青睞。
從文化的角度看貴州是個大省,是一塊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寶,對旅游潛在市場的新引力極大。同時伴隨著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尤其是交通運輸行業的快速崛起,入黔旅游的便利性大大提升,總之,今天的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處在一個極佳的歷史際遇上。
5.4 政府支持力度強
貴州省政府在支持鄉村旅游扶貧項目建設和基礎旅游設施的改造提升等方面不論資金投入還是心血的傾注力度都較大,2016年起,貴州省旅游局每年鄉村旅游扶貧項目的專項資金多達5000萬元,同時為貧困戶提供貸款貼息,并探索建立旅游投融資平臺、擔保貸款平臺。為了全方面的保護和開發鄉村民俗文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以促進各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繁榮發展[8]。
6 貴州鄉村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6.1 可持續發展,開發保護并舉
固本培元,堅持以保護和傳承文化為第一要務,涸澤而漁的旅游發展模式必不長遠。開發與保護并舉,實現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對于一些具有唯一性特點的民俗文化(民族建筑工藝、懸棺喪葬文化等)要重點研究保護。民俗文化的保護和開發中,堅持完善政策管理和加強技術支撐二者并舉,實現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的持續利用。
6.2 提高認識,摸清家底,搞好鄉村民俗旅游規劃
制定科學的全省鄉村民俗旅游開發規劃,在整體規劃指導下,對全省鄉村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類別特征和地域分布進行調研考察、登記造冊,對重點文化資源做好完善的開發、發展與保護的旅游規劃,同時,各鄉村民俗景區景點根據自身特點制定針對性的具w的實施計劃[9]。
6.3 整合資源,挖掘內涵
系統整合資源,積極開展區域聯合,把貴州鄉村民俗旅游區與省內頗具特色的喀斯特自然風景區和鄰省一些著名景區聯合起來,形成旅游網絡。如貴陽-榕江-從江-黎平-錦屏-隆里-鎮遠-凱里-西江-廣西桂林的黔東南旅游線;建設以喀斯特自然風貌、歷史文化遺址與布依族、苗族、漢族等多民族風情相結合的貴陽(花溪高坡苗寨、天河潭鎮山布依文化村、紅楓湖景區)-安順(龍宮、黃果樹、屯堡文化)-安龍、興義(苗繡、臘染、貴州鄉村龍、馬嶺河風景區)-云南昆明的黔西南旅游線等。同時,對民俗旅游的文化內涵進行概括、發掘、升華以致凝聚區域特有的個性化精神,將民族文化中別具特色的民間節日、生活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來,設計和創造出多元化的產品,形成特色品牌,強化旅游吸引力。
6.4 改善設施,提高檔次,創建品牌
多渠道融資集資引資,加大對旅游基礎設施的投入,實施全方位綜合開發,確保鄉村民俗旅游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六要素的服務完善、合理銜接,特別是要加強鄉村民俗旅游區的環衛設施、給排水設施、垃圾處理、旅游公共廁所、交通道路、醫療衛生等方面的建設,完善鄉村民俗旅游服務設施,優化鄉村民俗旅游區的大環境,使游客能夠進得來、留得住、游得好,提高鄉村民俗旅游業的層次和綜合效益,進而實現品牌效應[10]。
6.5 培養人才,提升管理,完善服務
宏觀上引導旅游業人力資源的發展如與地方高校合作,定向定點培養專業旅游人才,提高接待能力、接待檔次和接待質量,管理體制實施全方位、多層次、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同管理制度。
6.6 加大宣傳,提高知名度
酒香也怕巷子深,貴州由于受自然、社會、經濟、歷史等諸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知名度不夠響亮,故而應重點利用港澳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中心城市作為促銷窗口,充分利用各種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如電視、報刊、展覽、互聯網等進行宣傳介紹,提高鄉村民俗景源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增大吸引力[11]。
參考文獻:
[1]張遵東,章立峰.貴州民族地區鄉村旅游扶貧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以雷山縣西江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1(6):66~71.
[2]駱 誠.淺析貴州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與對策[J].經營管理者,2010(11):60.
[3]白 娜.參與型鄉村民俗旅游產品開發思路[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4):14~17.
[4]查愛歡.鄉村旅游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模式及影響機制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5.
[5]鄧 位.貴州省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烏蒙論壇,2013(4):49~53.
[6]劉 瑞,蘇維詞.貴州鄉村民俗文化生態旅游資源類型特征及其開發模式[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6(2):167~170.
[7]王麗芳.淺析鄉村民俗旅游的深度開發[J].安徽農學通報,2007(11):205,152.
[8]黃欣偉.興義鄉村民俗旅游資源開發研究[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3.
[9]李 云,殷志華,韓 笑,等.鄉村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與旅游開發研究――以南京市六合區“茉莉花”文化為例[J].現代商貿工業,2014(17):42~44.
關鍵詞:貴州民俗文化 旅游
一、發展貴州民俗文化旅游的優勢
(一)貴州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種類多,分布廣,內容豐富。
貴州民俗文化既有巴蜀文化,粵桂文化,楚文化,滇文化的不同之處,又兼收并蓄了這些文化的特點,而文化的底層和核心卻又是少數民族文化。貴州全省分布著49種少數民族,世居的就有17個,3800萬人口中少數民族占38%,其中超過10萬的有苗族,侗族,彝族,水族,回族,白族,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等。各少數民族分散與漢族雜居在貴州的大部分地方,又相對集中聚居與我省東南部和西部地區。貴州“多元共存,共生共榮”的文化景觀,形象地被稱為“文化千島”,各式各樣的民族節日,民族藝術,民族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等形成了“好歌村村有,好酒家家有,好節天天有”的多彩貴州民俗風情。
(二)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廣,開發潛力大。
貴州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窮省,過去“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區位劣勢使得貴州的民俗文化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省委書記石宗源多次指出:“貴州雖然是欠發達地區,但同時也是一個資源欠開發地區,擁有諸多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發展潛力大。”我省社科院研究員熊宗仁認為,從經濟角度開貴州是“欠發達”的落后小省,但從文化的角度看貴州是個大省,是一塊高地,是不可多得的瑰寶。總的來說,一是貴州民俗文化旅游是一種投資少,見效快,回報高的密集型產業―市場廣。二是貴州民俗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才剛開始,剛起步,很多民俗文化資源處于待開發和未開發狀態―開發潛力大。
(三)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區位優勢明顯,政府支持力度強。
過去貴州最突出的問題是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外界對貴州的印象不是“夜郎自大”“黔驢技窮”就是“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分銀”。如今這種區位劣勢正在變成優勢,改革開放以來,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貴州旅游業的發展,不斷加大支持力度,并將旅游業確立為貴州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同時貴州人搶抓西部大開發的機遇加快交通和基礎設施建設,為貴州民俗文化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和發展空間。貴州成為了東接湖南,南連廣西,西近云南,北臨四川重慶,西承啟東,連南接北的交通樞紐和南下出海的重要通道。
二、貴州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存在的問題
(一) 缺乏科學規劃,理不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一是貴州對民俗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上容易兩種極端,要么限制開發,要么單純開發。前者是民俗文化的自生自滅,既無創新又無發展。后者是只注重短期的經濟效益,采取掠奪性開發,而忽視了民俗文化的稀缺性與不可再生性,以破壞和犧牲民俗文化為代價;二是開發者,管理者和領導者,認識不足,缺乏對民俗文化的深層次了解,而政府的相關部門要么聽之任之,要么過多的行政干預亂指揮,瞎規劃,其結果是對民俗文化資源的浪費和對民俗文化的破壞與毀滅而不是開發利用。
(二)產品檔次低,內涵少,結構不合理,缺乏創新。
貴州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滯后的又一特點是產品單一,結構混亂,雷同現象嚴重,缺乏豐富的,多樣的,獨特的產品,過多的強調資源的豐富性,忽視了深層次的文化性,特別是在挖掘民俗文化內涵提高民俗產品的娛樂性和旅客的參與性遠遠做的不足。比如蠟染,本身是很好的品牌和名牌,可同樣的布料,同樣的工藝,同樣的圖案到處都是,雷同化現象普遍存在,很難讓旅客產生好感和興趣,民俗文化資源亟待整合與提升。
(三)人才匱乏,服務水平低,管理跟不上。
貴州民俗文化旅游業服務差管理落后集中體現在人才的匱乏上,旅游業的從業者知識文化低素質差,認識不清,思想僵化保守,無法進行科學化管理和市場化運作與開發。一些景區管理混亂,服務質量差,員工責任心不強,旅游環境和餐飲衛生問題突出,甚至出現欺客宰客的現象。簡單的管理制度和人事制度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大文化產業發展需求。同時法律的不健全與制度的缺失,呼喚相關部門科學管理和合理規范市場營造健康的民俗文化與投資環境。
三、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對策
(一)堅持可持續發展,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構建服務行政府,以科學的理論指導民俗文化旅游業和諧健康發展。堅持以保護為重點的前提下,正確處理好開發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做到以開發帶動民俗文化的繁榮與發展,以發展促進民俗文化的保護。
(二)挖掘民俗文化的內涵,打造民俗旅游品牌。
一方面是挖掘民俗文化需要將民族文化中別具特色的民間節日,生活風俗,飲食習慣神話傳說,民族信仰等文化挖掘出來,設計和創造出多元化的產品,打造民俗文化的品牌,形成旅游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對民俗文化挖掘,整合,創新需要加大宣傳,通過大手筆,高頻率,強刺激的造勢,讓外界了解認識貴州多彩的民俗文化。再一方面是讓貴州的自然景觀與民俗文化內涵緊密結合,通過多種渠道將貴州民俗中的夜郎文化,屯堡文化,古鎮文化,少數民族文化全方位深層次的推向全國,走向世界。
(三)培育和引進人才,提升管理能力,完善服務體系。
一,發展貴州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優秀的復合型人才,唯有高水平的人才隊伍才能打造品牌的民俗文化旅游業。積極培育和引進人才讓他們參與到民俗文化旅游的各行各業中各種職位上發揮示范和帶動作用,為貴州民俗文化旅游著出更大的貢獻。二,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科學管理體制,實現由單一管理到全方面多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同管理。三,硬件上積極改進和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形成一系列的公共服務設施。軟件上全面凈化民俗文化旅游環境,努力民俗文化旅游服務水平與服務質量。
四、結論
旅游業在國際上被譽為永不衰落的朝陽產業。民俗文化旅游業著作為貴州旅游的一張王牌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前景,是朝陽中的朝陽。相信在貴州人的不懈努力和頑強拼搏下,一定能譜寫我省的民俗文化旅游新輝煌,構建貴州的民俗文化旅游的精品體系,逐步樹立具有國際壟斷性的原生態民俗文化旅游品牌。
參考文獻:
[1] 熊澄宇等著.《文化產業研究:戰略與對策》.清華大學出版社
[2] 李黔濱等著.《貴州民族民俗概覽》.貴州人民出版社
[3] 黃才貴編.《貴州民族文化研究》.貴州人民出版社
[4] 胡惠林著.《文化產業概論》.云南大學出版社
[5] 貴州日報:《貴州:“兩欠”背后的新機遇》
[6] 網站:金融界,《讓資源優勢變成市場優勢 貴州尋求旅游業撬動經濟良策》
【關鍵詞】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戰略
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廣,開發潛力巨大。貴州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窮省,過去“不沿江,不沿海,不沿邊”的區位劣勢使得貴州這個少數民族眾多的省份的民俗文化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和完整性,這為民俗文化旅游的發展奠定了非常夯實的基礎。貴州近年來以“多彩貴州”向全國人民宣傳貴州民俗文化,力圖利用該優勢吸引游客及促進經濟的發展。[1]
一、貴州實施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戰略的必要條件
1、促進貴州當地文化交流,鞏固民族團結精神
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業,不但能夠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也為貴州少數民族與其他民族之間創造良好的交流氛圍,實現地區間文化交流。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能夠有效改變貴州部分地區封閉的文化狀態,提高知名度,使少數民族傳承的原生態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與傳承。[2]
2、推動貴州經濟建設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經濟效益成為衡量一個地區發展好壞的標準之一。對于擁有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的貴州來說,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可以推動其他相關行業發展,實現經濟的全面發展。
3、提升貴州民俗文化旅游整體形象
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不僅能夠提高城市品位,而且能提升一個城市乃至一個省份的經濟效益,從而增強其綜合競爭力。品牌構建有利于增強民俗文化旅游競爭力,同時提升貴州民俗文化旅游整體形象,主要表現在有利于提高城市民俗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戰略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1、缺乏品牌整合,忽略品牌建設整體性
旅游品牌由服務、環境、景點和整體品牌四部分組成,這四大品牌的發展決定了旅游品牌的發展狀況。貴州在開發旅游品牌時缺乏整體觀,很多項目都是只注重內部,而沒有考慮到與外部大環境的聯系,從而導致各自為戰,喪失了整體性,相比其他旅游品牌的競爭力較弱。
2、民俗文化旅游市場定位不當,產品開發深度不夠,缺乏個性化特色品牌
一個優秀的旅游文化品牌最基礎的是正確定位以及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只有全面的認識自己所應該處的位置才能有一個好的起步。品牌營銷的前提是產品開發,要開發出獨具特色的產品需要從不同角度思考,并賦有創造性,這樣才能既吸引游客,又能充分展示貴州現有民俗文化特色。目前貴州大部分民俗文化旅游景點都缺乏良好市場定位,游客真正參與的機會很少,加上缺乏個性化品牌,使得貴州民俗旅游的發展步伐緩慢。
3、缺乏創新性旅游產品且品牌意識淡薄,對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經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長期以來,貴州都只是對自然景觀旅游資源進行宣傳,很少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具有創新性的民俗旅游產品。雖然現在的旅游企業越來越重視品牌建設,但是大多數都只是停留在模糊的認識上,都是片面理解,只重視短期的成果,對品牌的戰略意義并未從“品牌經營”的角度考慮。很多開發者只是將其當作一個旅游產品來開發,忽視了品牌的創立以及其核心價值能夠帶來的豐厚效益。
三、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戰略構建的對策
1、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整合
隨著旅游業和旅游經濟單一發展向多元化發展,旅游者的要求也在日益增進,旅游經濟深層次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端旅游產品被研發,各大旅游景點和旅游企業蘊涵著競爭價值。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使相關從業人員,增強團體意識和自我意識。加強對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全方位的整合,使得從各自為戰到集團作戰,貴州民俗文化旅游更加具有吸引力。
2、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定位
品牌定位是品牌塑造的關鍵因素,品牌定位的本土文化影響游客心理的程度是民俗文化旅游品牌能否成功的首要條件。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定位作用在于選擇具有差異性的特有品質,既可以體現文化旅游地的特色風景,又能展現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需要將當地的發展理念、文化以及價值進行有機結合,考慮各方面影響因素,其物質基礎是民俗文化資源,主導因素是客源市場,不同旅游者的需求不同,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定位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得到旅游者的認可。
3、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延伸
品牌延伸是否成功取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由于需要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獲取利潤,而這種行為的動機來源于品牌產品能否滿足游客的物質或精神需求。品牌延伸需要“軟硬件”支持,軟件是指各項策略的智力支持,硬件是指產品的定位和設計等項目。軟件方面,首先緊扣消費者心理和創意可以使產品具有更高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其次是文化,包含獨特文化價值的品牌更能夠獲得消費者認可。[3]
4、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推廣
塑造一個品牌后,不能消極對待,“酒香仍怕巷子深”,只有主動出擊才能搶占發展先機。第一,推廣中心從單一產品向多元化產品轉變。第二,改變盲目出擊的現狀,定向突破,先從周邊省市推廣,然后逐次推進,這樣效果更好。第三,推廣方式由單一化廣告宣傳向多樣化、網絡化交流多重宣傳方式。
5、貴州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管理
品牌管理是為了維護整個品牌有規律的運轉,以及持續強大、擴大規模,使得品牌具備更廣闊的進展空間。品牌管理貫通于品牌建設整個體系,需要根據市場反饋來不斷修正品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協調統一游客、民俗文化旅游企業和有關政府部門對這一品牌的認知程度是維護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持續強化、維護、延伸和創新,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維護品牌良好形象。旅游品牌的管理同樣也要對其商標保護有一定的措施。在發展過程中,要對不合理的制度進行重構,對相關產業鏈實施知識產權保護,對那些侵權行為必須追究法律責任。這不僅可以保護無形資產,民俗文化旅游品牌,更重要的是,它確保民族文化旅游景區品牌的法律意識的建立,促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良性發展。[4]
6、貴州實施民俗文化旅游品牌的措施
一是完善各種體制、機制,為發展提供良好環境,旅游品牌的蓬勃發展離不開經濟社會環境。二是提升自我認識,重視品牌管理。重視品牌管理需要打破陳腐的觀念,確立品牌經營理念,從戰略層次重視它。創建、提升、維護品牌形象,實施優秀品牌發展戰略。三是規范服務行為,提高產品創新意識,加強質量管理。一個著名的品牌其根基在于質量,沒有了質量,發展無從談起。貴州民俗旅游業發展較晚,相關質量管理還不成熟,必須努力提升管理質量,規范服務行為,才具有更大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王超,王志章.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包容性發展模式研究[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3.59-66.
[2] 王超,王志章.西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包容性發展動力模式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6.06.135-138.
[3] 董國文.“興”的儀式發生學探討――以貴州民俗與樹木興象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07.124-127.
[4] 寧麗娟.貴州傳統鄉村旅游與民俗體育文化互動發展――以黔東南西江千戶苗寨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5.08.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