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們精心挑選了數篇優質民俗文化論文文章,供您閱讀參考。期待這些文章能為您帶來啟發,助您在寫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層樓。
人物造型設計上,我國傳統動畫注重吸取地域性文化的精華,《阿凡提的故事》中,人物造型設計呈現出新疆風味。白色頭巾、略翹的小胡子,片中女子的裝束都是新有的風格。《潑水節的傳說》中,女子頭飾和服飾都來自于傣族,《龍牙星》中,三女兒的服裝和項圈、胸前的護身符等飾品,體現出苗族的特色。我國的傳統動畫造型設計借鑒了戲曲、民間藝術、敦煌壁畫等的精華,呈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張飛審瓜》《驕傲的將軍》中的角色造型借鑒了戲曲中的形象,九色鹿的造型來自于敦煌莫高窟魏晉時期的壁畫《九色鹿本生》。《大鬧天宮》中的孫悟空造型設計借鑒了漫畫《西行漫記》和民間版畫上的孫悟空形象,吸取了民間藝術的精華。《哪吒鬧海》角色造型吸取了中國門神畫、壁畫里的有用素材,采用裝飾風格,簡練的線條,配以民間常用的青、綠、紅、白、黑等色彩,在傳統的基礎上提煉出來。我國的傳統動畫還汲取了許多少數民族音樂的藝術元素。如《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用的內蒙古民歌。《潑水節的傳說》配樂是優美的傣族音樂,使影片充滿了傣家風情。《阿凡提的故事》大量運用了新疆的地方樂器,如大銅角、達卜、薩塔爾。獨特的新疆音樂與舞蹈,富有少數民族特色。還有很多剪紙動畫,傳承了民俗文化中的剪紙藝術。
二、中國文化受到世界動畫的廣泛關注與應用
中國經濟90年代后的突飛猛進,使世界各大動畫廠商意識到,這是個無比廣大的動畫市場,因此,迪斯尼率先利用中國化的美國動畫片,打開中國市場。迪尼斯的電影素材來源于各種文化,如阿拉伯的《阿拉丁神燈》,丹麥的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這些影片都大獲成功。其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們對不同國家的文化內涵的挖掘與深入。
三、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研究與借鑒
國外動畫對中國民俗文化的借鑒,最成功最典型的非《功夫熊貓》莫屬。首先,片名,功夫+熊貓,都是中國特有的文化產物。在片中,中國文化的痕跡無處不在。面館掛著燈籠,屋檐下的畫著倒福字的燈籠。過節的時候,舞龍、舞獅、煙花、鞭炮、轎子。神龍殿借鑒了故宮的設計,圖騰柱,房頂上的雕龍是中國龍,牌樓,都是很典型的中國文化的外在表現。除了外在表現,還有很多內在元素也充分體現。面條和包子,中國傳統音樂,李小龍,中國俗語和哲理,中國的針灸,書法。《功夫熊貓》乍看甚至會覺得是中國人自己拍的,可見制作團隊對中國文化研究得極為透徹與細心。除了功夫熊貓,還有很多國外動畫都大量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比之下,中國自己的動畫卻一門心思模仿國外,缺乏對各國文化,包括本國文化的耐心細致的研究。丟失了當年的優良傳統。
四、中國動畫路在何方
這次會議討論的主要話題是如何對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大量面臨著被破壞甚至被毀滅的民俗文化進行保護的問題。會議一開始,主持者陶立璠先生就針對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出現的、大量民俗文化由于沒有得到妥善和有效的保護而遭到嚴重破壞甚至毀滅的現象,列舉了一大串典型的事例。比如天津老街的改建、趙紫晨故居的拆除、定海古城的毀滅、東岳廟及觀音街過街樓的失于保護等等。這些現象伴隨著大開發的呼聲而凸現于祖國遼闊大地的角角落落。對于專門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從而對民俗文化的每一筆無論多么細小的遺產都視若錙銖的民俗文化工作者來說,這的確讓人感到痛心疾首。怎么去搶救,如何去保護?與會的不少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呂微先生提出了兩個保護的途徑:一是開發它的實用性,二是把它舊有的實用性轉化為審美性。而苑利先生則提出,應主要依靠民俗主體的自覺傳承和傳統觀念的維護作用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他們并且都列舉了大量親自調查的生動事例來對自我主張的可行性進行了論證。
不可否認,每一種主張的確有它一定的可行性;但是,這些主張一旦施諸于現實,究竟能產生多大的效果?我們暫且放下這個疑問不提,先來關注一下這次研討會中所存在的絕對不能夠忽略的爭議,即有另一部分學者跳出“如何對民俗文化進行保護”的圈子,對所謂的“保護”產生了懷疑。我們所竭力主張的保護究竟給原著民帶來了什么?他們是否就因此而感受到了幸福?這是戶曉暉先生提出的質疑。
的確,對于從事民俗文化研究工作的人來說,任何一種民俗遺產,從實物形式到觀念形態,都可謂是奇珍。因為我們認為在這種民俗物質中凝聚了一種特定的文化,而這種文化能夠反映這個民俗主體的群體結構、社會習俗、精神信仰等深層次的東西。真是敝帚千金。然而對于民俗主體來講,他們卻不一定就這樣認為。在他們的心目中,那居住了幾代人的破房子,再也不能住下去;那走了無數代的小巷子或羊腸小道已惡劣到極點。他們已對那陳舊的習俗、繁縟的禮儀、落后的觀念等所產生的束縛感到窒息。他們要發展,他們要打破這個舊有的世界。他們也渴望和向往城市里寬闊平整的大馬路、高大舒適的現代住房、快捷便利的現代交通及通訊設施、豐富奇妙的現代娛樂生活等。一旦他們打開自己的眼界,發現在他們那狹小、孤陋的世界之外還有這么一個奇妙而精彩的世界時,心里難免會產生極度的不平衡。于是,他們就再也不愿意囿于原先那個在他們現在看來如此落后甚至丑陋的世界。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看到很多走出了原先居住地而到外面學習、工作甚至定居的人,正在逐漸擺脫甚至完全擺脫了其原有的觀念和習俗特征,而變得與現代城市人無異了。
由此,希冀靠民俗主體的自覺傳承和傳統觀念的維護是不可靠的。當然,在一定時期,他們還是能夠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的。其前提是他們對外界還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們還生活在一個封閉的圈子里,他們的觀念還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一旦他們活動的范圍擴大,視野拓寬,從而被融入現代化生活的大潮中時,利益的驅使會使他們的觀念發生根本變化。就拿陶立璠先生所舉日本某村的“花祭”來說吧,當這個村子里的人在外面從事各種層次各種行業的工作--有些人的工作性質比較特別,或者性質雖比較一般,但社會地位較低,工作的獲得來之不易等等,諸多因素決定了他們不能隨便脫離崗位,那么在這個時候,工作、生存與發展的需要就顯得比參加祭祀活動重要的多,于是,他們就可能不會或不能來參加祭祀活動,如果這樣的情形多了,久而久之,這項祭祀活動也就會被忽略,最后甚至被遺忘了。再如苑利先生所舉的依靠傳統觀念中的咒語禁令來保護一片森林的原始性狀態而不被破壞。然而,一旦這個群體中的某一個或某幾個人因受了外界的影響,產生商品利益的觀念而發生動搖時,他或他們可能會感到驚喜--祖先竟給他們留下了這么一個珍貴的寶藏,等待他們去開發。于是一切所謂的咒語保護禁令也就土崩瓦解了。
正如苑利先生所感嘆的那樣,大開發就意味著大破壞,哪兒開發就意味著哪兒破壞。但是,又有誰能阻止大開發的浪潮呢?誰又能阻止發展的動力大車甚至包括民俗主體他們自身的發展欲望與要求呢?
人要生存,就無法最終擺脫利益的驅使。我們看到落后民族在他們落后的民俗生活方式中辛勤地勞動著,為了什么呢?不也象我們所有人所追求渴望的那樣,希圖過得幸福、美好、舒服些嗎?他們之所以在一定時期內還能固守傳統的習俗與禮儀,僅僅是因為他們受到地理位置偏僻、文化落后、生產力低下等因素的阻隔,還沒有體會到高文化所能帶來的另一種我們現在所感受到的幸福和舒坦罷了。
其實,我們很多人也都意識到了這一點.如苑利先生所說,就給他們一點實惠吧,讓他們意識到保護好民俗文化就能掙到錢。怎么利用他們手中的這一點資本去掙錢呢?最好的途徑莫過于呂微先生所說的重新開發其內在的實用性,如發展旅游業等。我們不是經常看到改革開放后各種民俗文化包括民間藝術的再度復興嗎?比如戲曲、泥陶、剪紙藝術,再比如現代商品生產與開發中所謂的祖傳配方、秘方等等,這些都可以看作是民俗文化實用性的再開發和再利用。這的確是保護民俗文化的一個很好的途徑。然而,它的適用范圍也是很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民俗群體都能夠這么幸運。舉個例子,在我的家鄉襄陽一帶,留有多處民俗文化遺跡,象三國時期留下的劉秀墓、龐統宅、躍馬檀溪處和米公祠、鹿門山、魚梁洲等等,很多都是與一定民俗文化包括傳說、故事和習俗的產生、發展和演變等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其分布特點是,絕大部分都很偏僻而且很分散。這樣的文化遺產是否具有開發旅游的價值呢?我想不太可能。因為不具備形成旅游資源開發的條件和優勢。試想一下,有誰愿意花費很大的代價包括時間、金錢、精力去那里觀光旅游呢?再如,小時侯曾看到鄉下不少嬰幼兒的腳上都穿著老祖母給做的“虎頭鞋”,象征著一種吉祥。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的觀念改變了,不再需要以這種方式來獲取吉祥的含義,甚而認為它丑陋的,或者即使仍然比較喜歡這種傳統的文化方式,但由于其工藝的復雜性和現代生活節奏的緊張性,很少有人愿意去學,也很少有人會做了。改革開放后,受政府的提倡和商品經濟的影響,少部分人尤其是農村剩余勞動力為了增加收入,重操舊業。也許是一定時期內傳統文化思潮的回歸,小孩兒穿“虎頭鞋”或收藏了作為一種藝術品來欣賞成了一種“時髦”。于是,那些制作這種——商品的人恰恰就滿足了這種需要,從而使得這種傳統民俗藝術形式出現了“中興”。然而,這種“中興”就如“時髦”一詞自身所表達的含義那樣,稍瞬即逝。由此可見,開發實用性也仍然不是一個絕對的辦法。
另有一部分人也想自覺去維護傳統習俗,比如苑利先生所舉一些地方的祭祀活動。我自己也親眼目睹過一些。然而,不光是民俗工作者,就連我們民俗者本身也感覺是越來越假。其原因就在于民俗文化包括民俗活動,它們的傳承是靠口耳相傳的,很多后來有資格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組織這種活動時,也不過是根據早先的見聞和經驗,因而導致的訛傳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換個角度說,就算我們在一定條件一定時期內,勉強把它保存下來,又能怎么樣呢?比如趙紫晨先生的故居,落落“寡居”于現代城市的高樓大廈之間,能夠與周圍的環境和氣氛相協調嗎?能夠產生很好的觀光旅游價值嗎?如此種種都保存下來,那真如魯迅當年所說的“國故”,可是多了,但它們究竟有多大的存在價值就難說了。更多的只是起了一個博物館展覽古舊之物--供人看上幾眼、發幾聲感嘆的作用。由此可見,政府的決策、開發商的選擇,也未嘗不有它的理由。
再從科學的角度而言,有些民俗是不得不改變的,比如禱神祈雨、驅鬼祛病等。我們可以不說它是迷信,但它的確是不科學的。究竟科學不科學,其爭辯也沒有多大的價值,關鍵在于這種民俗會給民俗者本身造成損壞和傷害。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某些落后民族的“割禮”帶給女性的傷害、跳神延誤人的性命等,這種民俗與其說是一種信仰和風俗,倒不如說成是一種愚昧。由于固守某種群體的、習俗的觀念而造成自我戕害的悲劇,在中國古往今來的遼闊的大地上也不知發生了多少起。按照的觀點,對人的尊重是在懂得了人的價值后建立起來的,我們習俗中有很多東西,實際上是在沒有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時所產生的。所以我認為,我們的民俗工作者在研究民俗文化、呼吁保護民俗文化的原生態時還應作一定的價值判斷和區別。
如上種種,給予了我們從事民俗研究的工作者什么樣的啟示呢?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當觀念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并發生變化時,一定程度的毀滅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歷史演變的進程是無法阻止的。演變中總會有發展和淘汰;不能完全否認這種演變是一種進步。事物有它自身的規律性,就如人類在地球上的生長繁息,最初因為環境惡劣,生產力低下,人類的生存繁衍受到限制;等社會發展了,生產力提高了,人類生存條件得到改善時,人口數量也急劇膨脹,直到發展成今天這樣一個擾攘紛繁的世界。然而,不管人口數量的膨脹相對于有限的生存空間來說,矛盾趨于怎樣的激烈,人類自然有它解決的辦法。房子不是越做越高嗎?立交橋也達到了好幾層。地下還有地鐵,海底也有了隧道,甚至還到宇宙中去探索生存空間。真是上天下地,無所不盡其極。再不行了,還有一個條件可以扼制,那就是個人生存與發展的代價。現在不是普遍認識到一個人從小到大培養經費的巨大嗎?尤其是在城市發展比較快的地方。所以獨生子女成為一種需要,單身也成為一種時尚。可見,當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而產生危機時,總有它自行解決的辦法。
總之,無論是自然的因素也好,還是社會的、人為的因素也罷,當我們一旦面對變化與發展這個自然規律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許我們的民俗工作者會感到心里輕松一些,好受一些了。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民俗文化就不需要保護和研究了,否則就犯了“虛無主義”的錯誤。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在力圖保護那些民俗文化時,心中還要有一種理念。正如王娟先生在會中引用鄧迪斯的觀點時所說的那樣,民俗本來就是變化的東西;消失并不可悲,可悲的是你沒有注意到它的價值。我們在試圖對一種民俗文化進行保護時,首先要考慮清楚為什么要保護。這自然是因為它有價值。弄清了它的價值后,再把這種價值營養提取出來,用以構建更高層的人類文化。至于原有的東西,無論是實物形式還是觀念形態,都可以通過綜合權衡后再決定對它們的取舍了。
其實,說到底,我們之所以對每一種東西都割舍不得,是因為民俗工作者所特有的某種“情結”在起作用,這種情結可以稱之為——“戀舊”情結——在我們民俗工作者的眼中,任何一種代表了一定民俗文化的東西一旦消失,就意味著永遠不再存在。所以,它們都是寶貝啊。然而,任何迷戀太深的情結都是容易受到傷害的。對此,我們應該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龍作為生肖中唯一不真正存在的動物,看似很有特殊性,但事實上也無法脫開這個道理。中國人自古以來自認是龍的傳人,古時天子,號稱是真龍化身,龍圖騰崇拜在中國是擁有著超乎尋常的地位。因此,龍在生肖中也是可以說得通的。而這一切圖騰崇拜所包含的深層次奧秘,就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對于生活生存的美好理想和吉祥愿望。筆者則認為,生肖的成因應當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結果。它的形成和發展乃至最后定型是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從更廣的范圍內去考證,而不應局限于某一種說法。可以說,生肖是歷法的需求,圖騰及動物崇拜的延續等影響等綜合因素作用下產生的。
二、生肖文化的影響
生肖并不僅僅存在與中國,在其他許多地區亦有,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四大文明古國都有生肖紀年法,并且彼此間十分接近,但各國的生肖紀年法應該都是獨立形成的,不存在由某個輻射源先行產生,而后輻射到周邊國家的道理。生肖從原初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屬相、星座之類的問題依然津津樂道。可以說,由于其悠久的歷史和通俗的含義,生肖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成為各國民間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面對生肖(或者星座等等)文化,我們應當去和看待它呢?是深信不疑,還是認為是封建迷信應當徹底擯棄?先來看看什么是迷信,似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迷信的影子,例如本命年帶紅繩,左眼跳財右眼跳災等等說法,但是,首先我們得分清楚,什么是俗信,什么是迷信,這二者在當前是不同的。
傳統社會中,傳統的儒家文化占統治地位,古時的民間信仰也有很大威懾力,但是在現代化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這些似乎都已經過時了,科學技術走進了我們的生活,于是我們拋下許多所謂的“糟粕”,義無反顧的投入了理性和科學的世界。看起來似乎很美好,但是那些拋下的“糟粕”其中包含著許多我國自古以來的美好傳統文化,我們應當做的并不是全然拋棄,而是有選擇的摒棄。民間信仰在今天也分成了俗信和迷信,雖然二者都是由民間原始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但是在今天二者本質上存在不同。簡單來說,俗信指的是,由民間宗教和巫術發展而來,經過民間長期傳承,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的傳統理念。它往往象征著人們對于生活的美好期待和向往,寄托了人們驅邪求福保平安的心愿。俗信對于他人是沒有什么損害的,我們豐年過節的貼門神、春聯,放鞭炮,過本命年帶紅繩等等都屬于俗信。而迷信則是與俗信相反了,它傳自古時民間宗教和巫術,盲目對于超自然的食物信仰崇拜,并且有害于自己活著他人的理念就是迷信。比如發高燒不上醫院而是燒紙,祭祀儀式行為有害人健康甚至危及性命等等。只要理解了迷信和俗信的概念,就能很容易判斷哪些事象是迷信哪些是俗信,而生肖文化很明顯屬于俗信行為,所以我們不應當舍棄它,其他民俗文化也應如此。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