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海洋文化產業新發展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嶺南文史》2017年第3期
摘要:隨著舟山群島海洋文化產業的不斷開發和旅游產業的體系日益成熟,兩大產業呈現出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態勢,帶來了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契機。文章闡釋了產業融合的內涵和對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推動意義,剖析了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現狀以及所面臨的缺乏文化資源轉化為產能、傳統文化表現手法陳舊、缺少大規模市場等問題,提出了旅游產業與海洋文化產業的融合路徑和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品;運用現代科技,促進海洋非物質文化旅游發展;加快發展文化內容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充分運用政府引導作用,推進海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入融合;培育大型企業,扶持中小型企業,形成文化產業規模效應;加大教育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等相關性策略。
關鍵詞:產業融合;海洋文化產業;海洋旅游;規模效應;舟山
新世紀以來,產業融合的發展態勢在各個行業中開始出現,產業融合給各個經濟體注入了新的發展動力。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全球化進程加速和政府政策寬松,旅游業正在不斷與各種產業融合。根據2009年國務院的《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中的“大力推進旅游與文化,體育、農業、工業、林業、商業、水利、地質、海洋、環保、氣象等相關產業和行業的融合發展”,旅游業和其他產業融合發展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融合旅游業發展正是這種趨勢發展的重要體現,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迎來了新的契機。
1旅游產業與海洋文化產業融合
1.1產業融合的涵義
20世紀7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高科技推廣應用到越來越多的產業中,不同產業之間的聯系變得愈加緊密,產業融合這種新的經濟現象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產業融合是指由于市場經濟不斷發展,不同產業或者同一產業不同行業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產業或行業界限越來越模糊,形成融合[1]。這種全新的產業方式有利于推動當今中國的產業轉型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并且對于中國特色市場經濟的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2兩大產業融合對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意義
舟山旅游產業與海洋文化產業融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創新發展。創新是產業發展的生命力,旅游產業和傳統海洋文化產業融合會產生出新的海洋文化產業業態,這些新的業態以旅游產業為載體,通過近些年海洋旅游業在舟山的迅猛發展,獲得了新的發展契機。傳統海洋文化產業被注入了新的活力,相關的文化企業的發展空間得以拓寬。兩大產業的融合對舟山海洋文化企業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意義。
1.2.1產生新的業態海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相結合
可以使得兩者的產業界定變得模糊,從而產生出新的業態,如南洞景區的海來塢影視基地建設、嵊泗縣東海漁村漁民畫展覽體驗館、東沙古漁鎮修復開發項目、怡島路文化街項目等。這些項目既豐富了單一的文化結構,也通過文化和旅游相結合開發了新的產業,使得傳統的海洋文化產業獲得新生。
1.2.2創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舟山市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產業由于表現形式比較老舊,不能吸引當代年輕群體,難以打開市場,正在逐漸走上衰弱甚至消亡。將旅游作為傳統文化的載體,可以激發游客對傳統文化的興趣,這樣有利于傳統文化保存和發揚。例如,將一部分漁民畫作為旅游紀念品投放到舟山的景區進行銷售是海洋民俗文化轉化為市場產品的有效途徑。1.2.3吸引人氣,形成大規模市場旅游業帶動舟山的人氣,加強了舟山和其他地區的交流,弱化了舟山群島交通不便、地理環境閉塞的劣勢,大量游客被吸引來到舟山,因此文化產業有了龐大的市場,從而夠獲得充分的發展空間。
2舟山海洋文化產業與海洋旅游產業
2.1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歷史
改革開放以前,漁業、船舶修造業等第一產業是舟山的主導優勢產業。改革開放之后,以海洋旅游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在舟山迅猛發展起來,這一時期飛速發展的海洋旅游業為海洋文化產業的注入新的發展動力。在市場和政府的雙重驅動下,佛教工藝品產業、海洋影視產業、漁民畫產業等眾多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新的業態不斷產生,形成了具有舟山特色的海洋文化產業。根據舟山政府的《舟山文化產業三年推進計劃(2014—2016)》,文化產業占舟山產業GDP的比重越來越大,到2016年,將會成為支柱產業。2013年,舟山市海洋文化產業增加值為35.85億元,比2010年增加了15.55億元,比2011年增加了3.47億元,這意味著海洋文化產業正逐步成為舟山市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舟山經濟新發展。
2.2海洋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2.1缺乏將文化資源轉化成產業能力
舟山漁民畫作為舟山一種歷史悠久的海洋民俗文化,多次在國內比賽獲得大獎,并且多次出國參加畫展,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名氣。但是這些海洋民俗文化卻沒有很好的途徑轉化成市場產品,缺少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
2.2.2傳統文化表現手法陳舊
舟山有眾多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舟山漁民號子、舟山船拳、舟山貝雕等。這些文化遺產保留相對原始,其表現手法也是比較傳統,面對當前現代文化更是難以打開市場,正在處于消亡的邊緣。
2.2.3缺少大規模市場
舟山群島位于浙江省的東北部,黃海的西南角,30°N左右,屬于海島型城市。主島之間大多已建好跨海大橋,但是普陀區、嵊泗縣、岱山縣等地區仍然依靠船運,交通頗為不便。由此難以吸引人氣,不能夠為文化產業形成有規模的市場。
2.3海洋旅游產業
海洋旅游的界定是多種多樣的,沒有統一的標準。李隆華認為“海洋旅游業是游客以海洋為旅游目的地,并且將海洋作為地球上行走的最大延伸來滿足自身的休閑旅游欲望”。海洋旅游是一種以一定的社會經濟條件為基礎,將海洋作為依托,通過海洋度假、海洋娛樂、海洋游覽等方式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3]。海洋旅游產業可界定為人們利用海洋空間或以海洋資源為對象的社會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經濟活動,以及為各類旅游消費活動生產和提供產品的各種企業集合[4]。近些年來,因為海洋旅游業在全國的興起,海洋旅游產業正成為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5]。
3基于兩大產業融合的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策略
3.1融合路徑
文化和旅游兩大產業不斷融合發展,兩者之間的邊界隨之越來越模糊,新的業態不斷涌現。這些融合往往發生在技術層面、產品層面、市場層面和企業層面,以下就分別站在技術、產品、市場、企業的角度,對舟山海洋文化和旅游產業的融合進行分析,并且提出相關性對策[6]。
3.1.1技術層面
悠久漁民文化是舟山寶貴的財富,以沈家門為主的漁港是中國規模最大,捕魚歷史最悠久的漁港之一,這里因此成為舟山規模最大的漁民聚集地。漁民的生產生活誕生了豐富的漁民文化,這些文化具有較高的旅游屬性。舟山漁民畫是一種反映舟山漁民生產生活的民間藝術品,可以通過建設漁民畫博物館,舉辦漁民畫畫展,吸引游客。用一些技術手段將漁民畫進行批量生產,然后將其投放市場。或者通過微信公共號、互聯網論壇和報紙期刊等對舟山文化進行宣傳,擴大文化知名度。這些技術手段既激發了游客對舟山海洋文化的興趣,又有利于舟山傳統漁民文化藝術保存和發揚。
3.1.2產品層面
旅游產品和文化產品融合發展可以產生出多樣化的創新型文化產品。一是旅游購物相關產品。旅游購物相關產品是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作為消費者整個旅游中購買的文化產品。旅游商品是指旅游者在景區游覽過程中因興起而購買的物件,對于旅游者來說,該物件是此次游覽的見證,具有一定的紀念和收藏意義。在旅游商品開發時,可以尋找當地具有一定歷史的傳統商品,這樣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蘊,易于推廣。例如舟山的倭井譚硬糕,該糕點在清朝民間產生并流行,傳說是當年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浙江沿海一帶抗倭時制作的干糧,在江、浙、閩、滬一帶風靡一時。將這樣具有悠久歷史的商品作為旅游商品,有益于文化和旅游產品的融合,增加了旅游商品的競爭力,激發了游客的購買欲。二是旅游介體相關產品。旅游介體相關產品是指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的吃、住、行等。在這些介體中注入文化元素,將旅游介體打造成新穎的文化產品,游客能夠通過這些介體隨時感受到地方文化特色,進一步激發了游客對于景區的興趣。如建設有舟山特色的漁船餐廳,打造舟山漁家樂產業鏈等。
3.1.3市場層面
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平臺的建設與完善,產業融合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企業根據現代信息平臺的數據分析,相關的文化產品企業把握市場動態,及時制定針對性市場戰略,采取多樣性的營銷策略,為企業取得了市場的領先地位。例如,舟山海洋文化產品企業可以根據旅游市場淡季、旺季制定企業營銷策略,在旅游黃金期,企業提高產品產量,增加銷售渠道;在旅游低峰期,減少產量,加大產品宣傳力度。
3.1.4企業層面
文化產業企業在舟山起步較晚,發展時期短,沒有大規模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企業。文化產業企業將生產重心轉移到旅游產品上來,企業會獲得更多的市場,提高企業的生存能力。相比其他城市而言,舟山的海洋文化企業數量少、規模小、產出能力不足,多為中小型企業,無法形成規模效應,企業的生存能力不強。提高文化產業企業的綜合競爭力,政府要積極引導文化企業打造以旅游產品為主的現代生產鏈,引進外國先進生產工藝,增加產品的硬競爭力;同時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海洋文化賦予在旅游品之中,提升產品的軟競爭力。品牌意識對于企業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通過行政、法律等手段幫助企業提高品牌意識,保護和挖掘傳統老字號品牌,給這些品牌注入新的生命力;政府鼓勵企業發展自主品牌,建設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現代品牌。舟山海洋文化產品比較單一,旅游產業和舟山海洋文化產業融合,可以讓企業產品結構多元化,供游客選擇的空間業大大增加。這樣,舟山的海洋文化產品才能迎來發展的春天,走向世界。
3.2產業融合下的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對策
3.2.1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創新文化產品
以市場需求為出發點,把握市場動態這一風向標,即時調整優化產業結構,深度挖掘并且提煉傳統文化,結合現代流行文化加工出有市場需求的創新型傳統文化[7];增加海島休閑度假旅游、海洋主題藝術展覽旅游、海島地方特色節日旅游、漁民手工藝生產、海洋音像圖書出版等領域的投資規模;通過注重個性化的產品服務,重點開發經濟附加值高的產品,提高科技含量等手段來增加產品的競爭力擴大市場份額。積極發展電子商務平臺,傳統文化產業發展正在退出歷史舞臺,新的生產模式、營銷模式和消費模式在電子商務迅猛發展的刺激下得到了飛速發展。
3.2.2運用現代科技,促進海洋非物質文化旅游發展
將現代前沿科技運用到舟山海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去,促進舟山海洋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業的規模化效應;把海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作、展示和現代科技相結合,營造良好的游客體驗感,滿足游客對舟山傳統民俗文化的好奇心,激發游客對于地方傳統文化的興趣,使得舟山特色文化成為大眾消費的熱點。
3.2.3加快發展文化內容產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
新興媒體產業,文化的內容和創意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重心,豐富文化的內容和提高文化的創新能力是文化產業持續發展的關鍵。用技術推進產業的優化升級,引進外國先進管理方式,將現代管理理念注入文化企業的發展之中,提高產品生產效率。
3.2.4充分運用政府引導作用,推進海洋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深入融合
政府在市場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政府通過行政、立法、司法等綜合手段的應用,可以規范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行為,引導企業在市場中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政府用行政手段幫助企業建設品牌具有戰略性作用,品牌是企業發展的無形推力,優秀的品牌可以為企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政府建立法律法規,規范企業市場競爭,營造良性市場環境,有益于企業健康發展。
3.2.5培育大型企業,扶持中小型企業,形成文化產業規模效應
政府鼓勵龍頭文化企業擴大生產規模,同時加大對中小型企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形成具有規模效應的產業基地,輻射周邊企業。通過“大帶小”的方式,讓大企業影響促進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擺脫傳統發展模式的禁錮,讓舟山海洋文化企業走一條“專業、尖端、特色、新穎”的發展道路;政府重視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努力建設一批產品多樣、產業結構合理的現代企業,建成一個可以帶動周邊產業發展的輻射型產業園;鼓勵傳統文化企業在保護挖掘傳統手工藝的基礎上發揚創新精神,增進傳統海洋文化品牌的核心競爭力。
3.2.6加大教育投入,培養高素質人才
舟山政府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積極和全國各地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展開合作,開展人才引進計劃。將文化產業中出現的問題整理出來,與高校學者合作,利用廣泛的決策咨詢策略解決面臨的問題。企業提高高素質人才的待遇,合理使用多種工資分配制度,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留住來舟山的高素質人才[3]。
4結語
本文以旅游業和海洋文化業的產業融合為切入點,分析了兩大產業的融合路徑,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舟山海洋文化產業新的發展思路。產業融合為某一產業的發展提供的了新的推動力,舟山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需要我們重視產業融合的推動作用,用科學的方法分析現代產業融合,推動產業融合的繼續研究,找出一條適合當地產業發展的新道路[8]。
參考文獻
[1]馬麗卿,朱永猛.產業融合背景下的海洋旅游綜合管理體制研究:以浙江為視點[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33-34.
[2]齊燕青.舟山海洋產業綜合績效評價研究[D].舟山:浙江海洋學院,2012:43-47.
[3]劉曉明.產業融合視角下的青海洋旅游業發展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4]馬麗卿.海洋旅游產業理論及實踐創新[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5.
[5]胡俊.江西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途徑及其對策研究[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13(4):43-44.
[6]秦素貞.我國海洋旅游對海洋經濟增長影響的定量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5.
[7]付維維.北京化工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戰略選擇研究[D].北京:北京化工大學,2015.
[8]王文洪.探討舟山海洋文化的發展軌跡[J].海洋開發與管理,2008,25(8):120-124.
作者:李智;馬麗卿 單位:浙江海洋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