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農業科技發展淺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農業科技推廣
1.1層層大辦高標準糧食高產創建樣板。把集成創新的成果,高標準地展示在樣板上,2008~2012年,累計實施糧食高產創建37.2萬hm2,其中2012年實施了11.12萬hm2。2012年的糧食主要科技措施綜合覆蓋率達88%,同比提高了2個百分點。2008~2010年3年全市糧食總產實現年均增幅8.38%,連續3年獲省政府糧食生產一等獎、獲農業部“2008~2010年度豐收獎和農業技術推廣貢獻獎”。
1.2大辦養殖小區。到2011年全市共立項扶持以優質種畜為核心的適度生豬規模養殖場(小區)258個,其中國家標準化示范場1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2個,立項新建萬頭豬場1個、改擴建1個;立項扶持種羊場2個,2012年完成牛凍精改良11.2萬頭,完成生豬人工授精43.2萬窩。
2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昭通市現有農技推廣機構405個,其中市級17個,縣(區)級113個,鄉(鎮)級275個,比例為4∶28∶68。一是缺少村級推廣機構,導致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十分突出。二是隨著高原特色農業發展的推進,專業化水平要求更高,基層僅有的農業綜合服務站遠遠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
2.2農業科技隊伍薄弱2011年底全市農業科技人員編制4121人,實有3786人,市、縣、鄉分別為311人、1545人、1930人,比例為8.2∶40.8∶50。一是農業科技人員嚴重不足。全市現有的農科技人員,每人要服務1436個農民,平均每個鄉鎮農科人員要承擔306.67hm2耕地的技術指導,其中畜牧獸醫人員674人,每人要承擔1351頭大牲畜、9564頭生豬、1330只羊和22037只禽兔養殖技術指導和防疫工作。加上山高坡陡、交通落后,作物、畜禽種類繁多,居住、土地、生產分散,導致良種良法不到位,動物疫病防治出現真空,小型農機具傷人時有發生等等。二是缺乏高素質領軍人才。全市3786名農業科技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僅占59%;推廣研究員僅5人、副高以上人員僅占11%,中級技術職稱占46%,尤其缺乏創新型領軍人才,導致科技成果遠遠跟不上農業生產發展需要。三是專業結構不合理。農學和畜牧獸醫專業占縣、鄉專業技術人員的52%,昭通市著力打造的天麻、蘋果、蔬菜、魔芋、蠶桑等高原特色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嚴重匱乏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四是人員老化、知識老化。全市45歲以上農科人員占科技人員的34%。一般鄉鎮農科人員基本沒有外出學習考察的機會。五是待遇低、社會地位低。農科人員,特別是基層農科人員,不僅工作環境艱苦,待遇低,而且社會地位低,一般農業科技人員都不能參加公務員的崗位競爭,極大地挫傷了其工作積極性和上進心,一方面留不住人,另一方面也要不到高素質的人。
2.3農業科技推廣裝備和手段落后到2011年,全市143個鄉鎮還有18個鄉鎮農科站、22個鄉鎮畜牧獸醫站無房,現有121個有房畜牧獸醫站中屬危房的有6個。基本上沒有什么辦公設施和工作必須的儀器設備、場地,開展工作就靠一張嘴、走村串寨靠兩條腿。
2.4科技創新乏力近幾年,昭通市在大宗農作物和畜禽上缺乏自主創新品種新技術,無論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使用的良種和新技術基本以引進為主。由于屬低緯高原,海拔高差懸殊形成了豐富的生態環境,任何一種新品種新技術在昭通市都不可能全覆蓋,導致新品種、新技術普及率不高,留下很多科技死角,影響整體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2.5農業機械化水平低昭通市是一個山地占96.4%的農業市,加之一家一小塊的耕地和復雜的耕作制度,極大地限制了農機具的推廣使用。
2.6農業科技投入嚴重不足、投入分散一是財政困難。昭通市是一個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農業大市,人口540萬,2012年全市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9.5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達248.1億元,收支缺口達6.28倍,部分縣、大多數鄉鎮農科部門只有“養兵的錢”沒有“打仗的錢”,大多數鄉鎮農科人員沒有出差補助。二是農業投入分散。在相對落后的山區,基本建設成本較高,但由于體制問題,有限的支農資金還分割到各部門,真正從事農業科技工作的部門卻無錢辦事,導致基本建設與農藝措施脫節,直接影響到科技措施的落實和發揮。
2.7體制問題一是農業農村的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我國現行的農業農村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本質特征就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生產關系,導致土地細碎化,生產分散和居住分散,已成為實現現代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專業化生產不可跨越的障礙,農業科技推廣和實施也非常困難。隨著我國城鎮化戰略的推進,大量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通過土地流轉得到土地經營權的農民,因為權屬不屬于自己,往往采取掠奪式經營,直接影響著農業的再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8勞動力減少,生產者素質下降勞務輸出是昭通市一項行之有效的農民增收致富措施。近幾年農村每年勞務輸出人數都在100萬多,2012年達到135.7萬人,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生產的主力軍為留守的老弱病殘者,不要說先進農業科技的接受和實施,粗放經營、土地撂荒已經隨處可見。隨著城鎮化戰略的推進,2012年底昭通市已經“農轉城”59.4萬人,農業從業人員正在大量減少。
2.9耕地面積不斷減少,基礎設施脆弱一方面,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良田好地不斷減少,尤其是金沙江三大梯級電站及三江四河諸多水電站建設,淹沒大量良田好地。另一方面中低產田地面積大,全市高穩產農田僅占18%,中產農田僅占22%;全市耕地有效灌溉保證率僅36.1%,分別比全國、全省低12.9和4.2個百分點;養殖業的草場退化、廄舍簡陋落后等問題普遍存在。
3對策建議
3.1創新體制機制提升農業科技研發能力一是在現有體制情況下,農業科研部門要搭建“六個一”科技研發平臺,即一個首席專家、一個研發團隊、一個研發基地、一個研發體系、一筆穩定的研發經費和一個特殊的機制。二是推進市院市校合作,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與企業、合作社、專業戶上下聯動、左右互動,建立科研、教育、推廣、企業等緊密銜接的成果研發機制。
3.2建立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方式一是以產業集群為平臺,成立跨區域的專業科技服務站,確保高原特色農業快速健康和可持續發展。二是以著力打造的高原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為主線,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三是聘請村級農業科技輔導員和獸醫人員,其工資補助水平與目前村兩委人員平均工資水平持平并納入財政轉移支付解決,確實解決農業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問題。四是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方式。積極培養科技示范戶、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技推廣示范縣;科技人員直接對口“入社”(合作社)“入企”(企業);充分利用現代電子技術開展“三農信息服務無縫覆蓋12316專家咨詢”、網絡遠程教育培訓等,最大限度地擴大科技培訓面。
3.3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一是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積極引導土地承包經營權在用途不變的前提下,有序有償轉讓。鼓勵和支持特色產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莊園購買土地經營權發展適度規模經營。二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流轉服務網絡,強化信息溝通、政策咨詢、合同簽訂、價格評估等流轉服務,規范土地流轉程序,加強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三是結合農田基本建設,鼓勵農民采取互利互換方式,解決承包地細碎化問題。四是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和監管制度。
3.4積極開展農業新型經營主體培養行動一是培育壯大涉農龍頭企業。支持涉農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收購、控股等方式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創建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促進龍頭企業集群發展;支持龍頭企業建設原料基地和發展莊園農業。二是實施農民專業合作社跨越發展計劃,大力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新型農民合作組織。按照積極發展、逐步規范、強化扶持、提升素質的要求,切實提高合作社的引領帶動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積極引導和鼓勵龍頭企業、專業大戶、國家經濟技術部門、各種經濟組織、經紀人通過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等興辦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提供市場信息、物資供應、技術指導、產品收購、加工儲運等多種經營服務,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適時引導同一產業的農民專業合作社,打破行政區域界限,組建聯合社,實行跨區域、集團式經營,增強板塊經濟的市場競爭能力。三是努力提高農戶集約化經營水平。按照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發展要求,創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環境,采取獎勵補助等多種辦法,扶持聯戶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莊園農業。四是積極開展職業農民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育行動,著力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針對農業從業人員文化素質普遍低的現狀,充分利用各類培訓資源,加大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經營者的培訓力度,提高他們的生產技能和經營管理水平。制定專門計劃,對符合條件的中高等學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務農創業給予補助和貸款支持。五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通過利益聯合機制與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中小企業建立共同體,實現大中小企業協同行動、互促共進、集團發展。為科技成果的有效轉化打好基礎。
作者:王芳榮溫元燦唐昕單位:昭通市農業科學技術推廣研究所昭陽區樂居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