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加快應急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的探討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文章主要論述了應急產業的特點,對應急產業發展供給改革問題進行深入探討,針對問題制定改革建議,重點推動應急產業體系構建,加大應急產業創新力度,積極和國際應急產業合作,從而提升突發事件的預防能力,提高應急產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應急產業;供給側改革;思考
一、應急產業的特點
(一)新型產業屬性與傳統產業內容相結合
近年來,政府主張推廣應急產業,其隸屬于一項新型產業。比如隨著消防產業的發展,其涉及范圍廣泛,主要包含產品制造、消防工程安裝以及滅火自動計等,最終構成一支專業的產業團隊。對應單災種和單部門應急管理是傳統應急產業的發展內容,發展最為廣泛的產業有:消防、個體防護與安防。新型安全產業推廣工作是建立在傳統安全產業內容的前提下,既顯現出技術工藝的創新性,還要使其穩定實用。
(二)廣泛應用范圍與局部應用范圍
共存應急產業主要是降低安全事故的發生率,保護群眾生命安全,維持社會安定和諧。對于政府、企業和社會來講,應急產業的應用范圍非常廣,從國家應急平臺與城市規劃建設,再到個體防護與食品檢測,從氣象監測到地下交通運行,從危險物品控制到群眾救援,這些都是應急產業的應用范圍。政府、企業和社會對安全趨勢、事件嚴重性認識不足,因此就要加強他們對安全風險的了解程度,然而安全風險了解水平存在限制性,限制了應急產業的應用范圍。
(三)高度專業壟斷與緊密技術融合
應急產業中其產品的專業性極強,特別是災害事件預防緊密產業,專業基礎依賴強、研發時間長以及數據資源多是災害事件預防緊密產業的特征,加強應急產業的壟斷性。壟斷性也在某種程度上提高了應急產業的標準要求,一旦標準缺失就不能進行統一的質量管理。此外,應急是一項極其繁瑣的系統工程,應與科學技術緊密聯系,僅靠一種產品無法實現目的。只有各行業之間相互配合,擴大應急技術與服務范圍,才能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四)公益作用與市場輻射共存
應急產業在生產及發展過程中具備較強的政府導向性,所服務對象為政府及社會公眾,公益性極強。在應對突發事件和公共安全內容上具備公共物品性,受益于廣大人民群眾。另外,應急產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很強,其中直接效應與間接效應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效應指的是應急產業對關聯產業的影響,例如電子、遙感和制造行業。間接效應指的是應急產業所表現的輻射效應,輻射效應的主要作用是不和應急產業主體存在業務往來,例如旅游、環保和教育行業。
二、應急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問題
(一)缺少規范性管理體系
為了保證應急救援產品質量,因此就要對規范性管理體系進行完善,然而因為應急產品市場相對離散,沒有統一的管理部門,使得缺少標準化、試驗化與檢測化體系。另外,應急產品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準入門檻不合格,缺少合理的監督機制。
(二)政策制度相對落后
首先,缺少系統性。現有的應急產業政策分布在各個區域,組合性較差,頂層設計與宏觀規劃不合理,全國性應急產業的分布范圍較廣,缺少系統性政策的指引和整理。其次,缺少操作性。少數政策依舊徘徊在一般化標準要求上,缺少詳細措施。最后,缺少導向性。現有的產業政策注重引導,缺少應急產業在經濟效益和行為保障上的鼓勵措施,一些企業對應急產業持有觀察、期待和懷疑態度。
(三)缺乏健全的技術創新體系
和發達國家比較,我國應急技術設施相對滯后,在重大應急救援中表現的極為明顯。首先,技術含量低。目前,盡管我國重視應急設施的提高,然而因為我國工業基礎差,應急產業起步晚,大多數應急產品所呈現出狀態時技術含量與附加值低,尤其是大型應急設備,很難滿足應急要求,降低應急處理質量。其次,創新能力差。由于應急產品的研發力度欠缺,競爭力低下,在市場中位于劣勢狀態。一些看著較為創新的國產設備,其實是零配件的整合。最后,大型設備過于依賴進口。航空應急救援、醫療檢測、核輻射防護以及應急通信等新型設備過于依賴進口。針對應急技術創新體系來說,除了消防救援裝備外,其他應急救援設備技術均沒有健全的創新機制。
三、應急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建議
(一)加大應急產業體系建設創建
完善的政府扶持與市場引導應急產業體系結構,加快應急產業示范基地的建造速度,隨后形成應急產業發展形式。利用政府購買服務方式來加快醫療救援與航空救援的應急服務發展,促進應急服務專業化、規模化與市場化。將應急產品認證制度落實到位,儲存應急物質,指引應急產品逐漸朝著標準化、特色化與模塊化方向發展。將市場機制作用發揮到極致,重點培育技術水平與服務能力,從而促進中小企業協調發展。
(二)加強應急產業創新能力
借助國家科技計劃推動應急產業與有關科技工作的順利實施,加快應急產業科技平臺體系的建設力度,構建一批核心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將應急產業區域性創新中心轉換為成果中心。加大企業科技投資力度,重點對應急前沿技術、云計算和信息產業技術進行研究,加強應急產業創新能力,對符合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設施進行掌握,擴大應急技術裝備的應用范圍。激勵構建創新機制,并在應急產業中運用國防科技、信息技術與物聯網技術,促進軍民融合發展。
(三)合理擬定應急產業扶持政策
應將應急產業融入到國家扶持產業中,對在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項目實施應急服務,在投資研發計劃的幫助下,借助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將應急產業稅收政策落實到位。實施應急產業三年培育計劃,創建應急產業機制,加大應急產業投資力度,建立健全應急救援補償制度,將應急服務和現代保險業融合在一起,并把保險歸類到醫療緊急救援和航空應急救援體系中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升,應急產業屬于一項新型產業,指的是突發事件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預警、處置救援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對此,黨中央、國務院應高度重視應急產業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
參考文獻:
[1]朱自虎,文彬.關于加快應急產業發展供給側改革的思考[J].中國應急救援,2017,(01):15-19.
[2]陳科灶.關于推進福建林業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J].福建林業,2016,(02):14-16.
[3]葉雙瑜.關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思考[J].發展研究,2015,(12):4-7.
作者:王鑫 單位: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應急管理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