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現狀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摘要]新版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重大幅增加,對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然而,在新形勢面前,多數高等師范院校未能及時地調整與改革,造成了高校學科理論與中學語文教學脫節、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高等師范院校必須在古代漢語教學目標中就改革目標、改革內容及實施方案等方面做出相應的改變,從而適應新的社會需求,尋求新的突破及轉變。
[關鍵詞]新教材方案;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教學改革
一、引言
2017年9月起,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新版教材將陸續取代全國中小學生之前使用的“人教版”“蘇教版”等各類教材。其中,語文教材一個顯著的變化為,大幅增加有關傳統文化的篇目,大幅增加文言文的比重。相關統計表明,新版語文教材從小學一年級起增設古詩文內容,整個小學階段共遴選古詩文124篇,平均每年級20篇左右,占所有選篇的30%,比原有人教版教材增加55篇,增幅達80%。初中古詩文選篇124篇,平均每年級40篇左右,占所有選篇的51.7%,其比重較原人教版教材也有大幅提高。這些選篇體裁豐富、時間跨度大,從先秦《詩經》《楚辭》《左傳》諸子散文到漢魏古詩、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從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筆記、小說、詩文等,均有收錄。這些改變都對未來的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對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及其相關專業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二、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現狀
古代漢語課程是高等師范院校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國家教委師范司于1991年12月頒布的《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籍的能力,批判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有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1]其中,前三點主要是針對所有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而言的,后兩點則主要是對高等師范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提出的要求,這類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中小學語文教育教學工作。因此,如何學好古代漢語、掌握古代漢語基礎知識、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從而利用所學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提高中小學文言文的教學水平,是高等師范院校中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學生必須面對的問題。面對大幅增加的文言文篇目,以培養中小學教育者為目標的高等師范院校,在古代漢語課程設置及講授內容上也應做出相應的變革以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然而,當下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現狀表明,目前大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在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其具體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不合理“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閱讀古書所必需的知識,培養學生閱讀古書和講解中小學文言文的能力。”[2]這是許多高等師范院校教學培養方案中的教學目標,其中,培養學生閱讀古書和講解中小學文言文的能力是師范類高校區別于其他綜合性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的主要特征。但在具體實施過程,許多高校往往未能貫徹這一點。[3]首先,在教學方案的設定及課程講授過程中,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并沒有將中小學文言文作為課堂訓練的重點,沒有意識到師范類高校教學應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相對接這一特點。古代漢語是一個范圍比較寬泛的概念,上至先秦時期的散文、韻文,下至明清時期的小說、戲曲及民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后甚至現當代一些文人學者寫的文言文性質的文章,都可以是古代漢語的研究對象。這樣,在古代漢語成為一門課程之后,教師在講授內容的問題上就面臨著一個如何取舍的問題。如王力主編《古代漢語》(修訂版)、《教學參考意見》(1980年修訂本)中曾指出:“此書四大冊,許多學校特別是師范學院表示講不完,希望我們壓縮一半。我們認為各校古代漢語的課時不一樣,材料多了,可以有選擇地教,不必全教。”[2]在此《教學參考意見》的指導下,大部分高等師范院校較常見的做法是以先秦典范的作品為重點,唐宋以后的作品,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基本上不作為講授的內容。此外,在“古代漢語”課堂上,大部分高等師范院校沒有重視中小學教材中不斷增加的古詩文。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在講授古代漢語時只重視先秦兩漢文選,而沒有把唐宋時期的作品(如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散文等)加入講授范圍之內。對此,一些教學設計者的解釋是“春秋時期至漢代的作品是文言的源頭,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都是仿古作品,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自然要把精力放在源頭了”[4]。這一做法原本無可厚非,但筆者觀察中小學教材所收文言文作品發現,唐宋時期的作品在中小學文言文中所占比重最大,先秦時期的作品數量反而不多。唐宋時期的文言實際上也不等同于先秦時期的文言,雖然唐宋時期的作品有“仿古”的特點,但這并不意味著先秦作品的語言特征等同于唐宋作品的語言特征。尤其是唐宋詩詞中的語言,其詞匯、語法及語音都具有唐宋時期語言的特點,需要教師專門的講解和學習。學好先秦時期的文選并不等同于學好唐宋時期的文選,因為這些內容都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關系密切。因此,高等師范院校設計古代漢語課程方案時,不應刪去這一部分。
其次,教學內容安排的不合理還表現為對部分與中小學文言文重復部分的“回避”。以目前師范院校選用最多的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郭錫良主編的《古代漢語》兩部教材為例,這兩部教材中有部分文選與中小學教材中文言文篇目重合,如《左傳·燭之武退秦師》《莊子·秋水》《荀子·勸學》等篇目。對于這種現象,部分高等師范院校的選擇是不講授這部分內容,只講授中小學課文中沒有出現的篇章,以“避免”重復授課。對此,筆者認為,高等師范院校不僅要把這部分內容作為講授的內容,還要作為重點的精講內容。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在授課內容和授課方法上與中小學大不相同。學習這些篇章時,中小學學生只需理解字詞釋義及簡單的語法現象,而高等教育階段的師范生將來要以這些篇章作為自己工作的主要研究對象。因此,高等教育階段的師范生不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這也是針對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最直接的培養和指導內容。對高等師范院校對這部分內容采取回避的方法,筆者認為這是值得商榷的。最后,古代漢語作為一門課程始于新中國成立后,但是作為一門學科很早就已經開始,其內部還可分出訓詁學、音韻學、文字學、語法學、漢語史等其他相關專業學科。古代漢語在教學體系上還分為文選、通論、常用詞三部分。對于中小學文言文教學來說,文字和詞匯是學習的難點,文選是學習的重點。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在古代漢語課程設置上應當以文選為基礎,以詞匯和文字講解作為重點講授內容。然而,部分高等師范院校在課程內容的設置上卻表現出較為隨意的特點,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沒有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相銜接,而是根據授課教師研究專長而設置。如,訓詁學專業的教師在課堂上主要以訓詁為講授重點,語法學專業的教師則將古漢語語法作為古代漢語的主要部分,甚至有些文獻學、歷史學背景的教師將文獻學、史學的內容搬到古代漢語課程中。這將導致部分師范院校的學生在工作后,往往發現自己所學知識與工作教學內容關系不大,為了教學工作的開展甚至要花掉額外的時間補習相關內容。此外,還有一些高等師范院校將古漢語通論作為授課重點,用大量課時講授訓詁、語法、文字、音韻等相關知識,使古代漢語成為一門抽象的理論課。誠然,這部分知識對于文言基礎較好的綜合性大學及科研機構單位的學生來說是重要的基礎知識。但對于大部分以中小學語文教師為職業的高等師范院校(其中主要以二本師范院校為主)的學生來說,這部分知識和他們未來的職業需求沒有有效的對接,他們進入教學崗位之后發現所學非所用,難以勝任文言文的教學工作。
(二)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模式單一目前,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依舊使用傳統的講述法教學模式,即以講解課本內容為主,逐字講解、逐句翻譯,通論部分的知識主要以理論講解的形式為主。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是授課的主體,學生參與度較低,課上學生參與的內容僅限于閱讀、翻譯課文,回答教師提問等。與其他學科采用的翻轉課堂、微課講解、慕課傳授、線上授課、線下輔導等多種教學方法相比,古代漢語課程教學方法依然停滯在幾十年前的狀態,沒有太多的變化,這將導致教師沒有豐富多樣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興趣普遍不高的問題。在考核形式上,古代漢語課程仍然以傳統的閉卷考試為主,試題類型不外乎填空、選擇、判斷、翻譯、古文標點等幾種形式,主要考查學生對一些知識點的記憶情況,這難以反映學生閱讀古籍、學以致用的能力,體現不出古代漢語作為工具課的特點。在教學模式上,傳統的古代漢語教學主要以板書的形式為主,板書費時費力,容易使學生注意力下降。因此,近年來,在多媒體教學授課形式的影響下,許多高等師范院校古漢語教師選擇使用多媒體形式,把板書內容制作成PPT等形式進行授課。PPT的優點是能直觀、明了地呈現一些較復雜、難以用板書表達的內容,如《左傳》涉及的春秋時期的各國地理位置分布圖,古代天文歷法中涉及古代星宿等內容。但是,PPT難以展示一些需要動態展示過程的內容,如字形的構造、句法關系的分析等。目前,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的教師在講授模式上,依舊遵循傳統的板書授課方式或完全依賴多媒體,將授課內容復制到PPT上,僅做形式上的改動,而沒有改動內容。有些教師甚至把教案講義中的內容完全復制到PPT上,這導致PPT信息量大、知識點密集,學生在一節課中需要接受的信息量大大超出其可承受的范圍,接受起來較為困難,教學效果適得其反。這說明,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師沒有處理好傳統教學模式與多媒體新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沒有有效地利用多媒體。
(三)教學實踐訓練匱乏中小學教師需在走上工作崗位之前就具備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等基本素質,這是他們在校習得的內容,屬于職前培養的任務。然而,目前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有關古代漢語方面的教學實踐主要集中在大四階段的實習期,平時則沒有安排足夠的教育見習等教學實踐環節,未能培養學生的教學能力。古代漢語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具有工具課性質的專業課程,其教授的大部分內容都需要依靠實踐來檢驗。如漢字字形的分析、詞義引申的研究、古書的標點句讀、古書的翻譯、詩詞格律的分析等,都需要實踐活動的檢驗,是一門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課程。然而,由于受到課時的限制,教師難在課堂上實施大多數的實踐活動。目前,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將古代漢語安排在大二,大二的學生課程多、學業任務繁重,學生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踐行相關的理論知識。課程的結束似乎意味著學習活動的結束,許多學生不再復習鞏固和踐行所學知識。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增大,許多高等師范院校沒有合理地安排教育實習的時間,許多學生為考研、考公務員等考試復習而對教育實習采取輕視的態度,這又大大降低了實習的效果。
三、改革目標、具體改革內容及實施方案
高等師范院校應當對古代漢語課程做出變革,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的需求。“古代漢語系列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不斷更新,古代漢語系列課程的教學方法更應該與時俱進。”[4]與其他高校古代漢語相比,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在課程設置、課程改革等環節有一致的地方,但也具有自身的特點。因此,根據高等師范院校培養目標的特點,筆者提出了如下改革方案。
(一)改革目標為更好地解決新教材方案下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相銜接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教改措施。1.明確樹立教學目標,合理甄選教學內容在新教材方案下,高等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學要突出新教材涉及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將新教材中常見的文言文作為課堂示范訓練的重點,有意識地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課堂對接。教師要主動轉變教學理念,迎合改革的浪潮,積極走出課堂,主動與畢業生溝通,發現教學和實際社會需求之間的差距,了解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要求和期待。教師要在明確教學目標基礎上,合理甄選教學內容,結合新教材涉及的文言文篇目,了解常用詞、高頻詞、文言虛詞等詞匯并將這些詞匯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2.革新教學方式和方法,建立新型教學模式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帶給教學的便利,發掘互聯網資源,恰當運用多媒體,爭取使古代漢語課堂充滿魅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實時推薦一些與教學密切相關的有益的教學軟件、教學平臺、微信公眾號等,讓學生利用課后時間學習和使用相關知識。3.加大教育實踐訓練力度除平時課堂講解外,教師要結合新教材方案,另外設計一些說課、講課、多媒體教案設計訓練、板書訓練等教學環節。此外,高等師范院校應加大教育實習等實踐訓練的力度,通過見習培養學生真正的中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能力。高等師范院校要積極探索教育見習實習模式,多與周邊中小學建立實習合作關系,建立雙導師制;合理地給大一、大二學生安排觀摩聽課見習、頂崗實習、“國培”置換實習、寒暑假支教等實習活動。
(二)具體改革內容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的改革目標為,通過教育教學改革為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民教師,即培養具備中小學文言文教學能力,能夠利用古代漢語知識有效地講授文言文,能夠適應新教材帶來的變化,勝任中小學文言文教學工作的人民教師。為了實現此目標,高等師范院校應解決如下幾個關鍵問題。1.根據新教材帶來的變動調整“古代漢語”課程新教材中詩詞部分內容較多,唐宋散文也占一定比重。針對這一現狀,古代漢語教師可適當增加古代詩文部分的講授內容,把漢魏古詩、唐宋詩詞等都納入詩文講授部分而不只局限于先秦時期的韻文部分。教師要重點講授詩詞中的詞匯、語法及修辭,注意辨析詩詞語言中與普通散文語言在詞匯、語法方面的不同之處。教師可以結合詩詞的用韻情況講解古音韻部分,從而讓學生全面掌握古詩詞部分的音韻、語法、詞匯等知識,讓學生勝任文言文教學工作。此外,教師應把秦漢以后的散文部分納入講授范圍中,尤其是應把教材文選中與中小學文言文部分重復的部分當作為重點內容進行講解,講解時著重講授文選中特殊的詞匯語法現象,使學生不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以加深學生對文選的理解和掌握。中小學教材中的明清白話小說部分,如《水滸傳》《紅樓夢》《儒林外史》等,屬于古白話部分。大多數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課程教學計劃中的講授內容只包含古代漢語中的文言部分,而不包括古白話部分。針對中小學教材的現狀,古代漢語教師可適當增加古白話的內容。實際上,文言和古白話都是古代漢語的重要構成部分,二者并非涇渭分明,只講授古代漢語而不講古白話是有問題的。2.合理處理好理論知識的傳授與就業實際情況的對接古代漢語是一門實用性非常強的工具課,合理處理好課堂知識與課后實踐是其要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對師范生而言,古代漢語課程主要培養學生講授中小學文言文的能力。因此,在課程設置上就要突出課程知識的傳授與未來職業應用的有效銜接,避免理論知識與教學實踐的脫節。就古代漢語課程來說,針對教材中與中小學文言文重復的部分,教師可以適當安排學生在課堂上自行講授,教師及時予以指點,從課程專業角度糾正學生講授過程中存在的語言文字方面的問題。此外,對于古代漢語課程未涉及的中小學文言文內容,教師可設置成課后作業,安排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自行學習,并適當選取部分內容作為考核內容,引導學生重視這部分內容。3.處理和改革古代漢語教學計劃中未包含的中小學文言文部分古代漢語教學計劃中的大部分文選內容為中小學文言文中未包含的部分,這部分內容是眾多語言學家、教育學者針對高等教學的實際精心挑選出來的,是歷經時代考驗,被時間證明是有效可靠的古代漢語基礎教學內容。因此,古代漢語教師不應忽視這部分內容,應將其視為課程教授的重點部分。就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專業的學生而言,學習好這部分內容不僅可以為將來的文言文教學打下扎實的基礎,還能培養、鍛煉講授文言文的能力。但是,面對眾多的文選內容,在有限的課時內選擇哪一篇文章作為課堂講授部分,是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教師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教師應盡量選擇語言規范,語言學知識點全面并且有示范作用的文章,如針對《左傳》中的內容,目前大多數教材選用《鄭伯克段于鄢》。涵蓋知識點較少,但涉及大量背景文化信息、涉及相關史實內容較多的文選看似不適合作為古代漢語課程講授的內容,如《呂相絕秦》。雖然《呂相絕秦》講的是公元前578年晉侯派呂相出使秦國,與秦絕交這一事件,但其中涉及大量秦晉之間早年恩怨的故事,教師講解該文選時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追溯秦晉兩國在公元前578年之前發生的事件。因此,雖然該篇也包含不少知識點,但筆者仍不建議教師將其作為講授的內容。(三)具體實施方案具體實施方案及實施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在串聯舊知識基礎上拓展新知識,使高校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高等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教師在講授古代漢語常識時,應盡量聯系中小學文言文,使學生既能溫習舊識,又能拓展新知。教師在聯系中小學文言文知識時,應注意將中小學相關文言知識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把握,并以此為進一步教學的基礎。對于一些大學教材沒有涉及的中小學課文篇目,教師在講授古漢語的相關知識點時,應聯系學生在中小學學過的知識,讓學生溫故知新,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2.在新舊知識對比的基礎上,使學生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古代漢語是一門工具課,其任務是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漢語,培養其閱讀古書的能力,高等師范院校應考慮如何運用這一工具提高學生的教學水平。中小學文言文中字詞的解釋多為隨文釋義,多為語境義,其零散而缺乏系統性。這就要求高等師范院校古代漢語專業的教師講授古代漢語時,不僅要盡可能地聯系學生在中小學已學的知識,還要在對比新舊知識的基礎上加強系統性教學,使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3.教授古代漢語知識時,既要注意其系統性也要注意補充教材之外的相關知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學過的知識高等師范院校的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師,不僅要對大學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做到心中有數,還要對中小學文言文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要求了然于胸;將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注重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小學文言文教學的多角度銜接。
四、結語
新版教材的使用對廣大中小學語文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培養合格的人民教師是高等師范院校的基本任務和目標。高等師范院校應改變古代漢語課程設置,樹立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合理甄選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方式、建立新型教學模式。同時,高等師范院校應加大教育實踐訓練力度,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人才培養規律和時代的新要求,開展專業建設和改革創新工作,從而使古代漢語教學與中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銜接起來。高等師范院校要有效提高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達到教學目的,發揮高等院校為地方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服務的作用,為我國語文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合格的人民教師。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師范司.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教學大綱[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
[2]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1999.
[3]蔣冀騁,劉曉南.漢語言文字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教材改革研究的調查報告[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6(4):49-54.
[4]殷國光,趙彤.古代漢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郭海洋 單位:洛陽師范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