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文化視角下公民教育價值觀分析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視界融合:共同的文化使命、價值主體和政治屬性
公民意識是現代社會制度體系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眾意識。公民教育研究旨在培育公民意識,建立與國家現代化發展相適應的現代人格。轉型期的文化危機與覺醒是公民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成的內在邏輯。公民教育的本質無論是“有關公民的教育”“通過公民的教育”“為了公民的教育”,還是“面向全體公民的教育”[5],公民總歸是公民教育的價值主體。公民教育以對公民權利的確認為出發點,引導個人對國家、社會公共生活的有序參與,形成良性互動,建構現代人的文明生存方式。“價值觀總是和特定的主體相聯系,是一定主體的價值觀。”[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的不是少數先進分子而是面向全體社會成員,尋求“社會最大公約數”。在尊重差異和包容多樣的基礎上,把先進性要求同廣泛性要求結合起來,既尊重個人合法權益又強調社會責任擔當,為社會各階層提供價值導航。其強大的解釋力、涵蓋力、凝聚力建立的前提是尊重、滿足社會公眾的利益訴求和基本愿望。相較于帶有階級性、整體性色彩的“人民”,賦予具有個人意義的公民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得以廣泛認同與自覺踐行的真實主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需要全體公民共建共享的價值規范和行為準則。美國政治學者奧羅姆提出,“任何社會為了生存下去,都必須成功地向社會成員灌輸適合于維持其制度的思想。”[7]公民教育承載著政治社會化的意識形態功能,從來就不是“價值無涉”“價值中立”的純粹普世性教育,政治性是公民教育的本質屬性之一。同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的集中體現。基于共同的文化使命、價值主體和政治屬性,公民教育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研究可以相互參照,有機整合,互補共構。
2互補共構:從理念到實踐的互動轉化
改革開放以來,學界對公民教育關注度日益增強。“中國公民教育研究主要是沿著三條路徑發展:一是對國外學者關于公民教育理論資源和經驗積淀的評介;二是對中國近代公民和公民教育思想的梳理與反思;三是以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實際為坐標,不斷形成和拓展公民教育研究的問題域。”[8]157研究者在概念、功能、路徑、歷史考察、國際比較等領域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探討,對公民教育的認識日趨豐富、立體。然而就公民教育的中心問題———當代中國公民教育的價值定位、內容設置,即在轉型期中國這一特定時空條件下,應賦予怎樣的公民意識問題上未能形成一致。主要有以下幾種代表性觀點: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一維觀,科學文化素質與生活素質并重的二維觀,基于“公民意識-知識-能力”邏輯設計的三維觀,公民意識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主與法制教育和政治教育相結合的五維觀等[9]。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法治教育誠然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內容,但不是唯一內容,一維觀視野過窄;科學文化素質教育與生活素質教育本身就是廣義教育的內容,二維觀對于公民教育而言失之于寬泛;三維觀只是涉及公民教育的心理結構、目標層次而非內容;形形色色列舉式的五維觀、六維觀甚至十維觀等則因缺乏系統性而難以周延。基礎理論的爭議紛擾影響了公民教育體系化、實踐化。迄今為止,公民教育尚未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僅是少數高校開發的校本課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界歷時多年,在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民族優秀傳統和外來文明等資源進行高度整合基礎上,提出并得到政府倡導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具備理論闡釋和推廣的權威性。它立足當代中國國情,融合時代特征,既大膽借鑒又科學超越了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站在人類文明和價值觀形態制高點上形成的具有自己相對獨立、形態完備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公民身份的公共性意味著公民教育的目標并不止于對個體作為社會成員的底線規范、消極要求,更多的是昭示公民參與公共治理的權利與責任,激發公民的主體意識和公共意識,引導公民以公共利益為本位,參與、協商、決策公共事務,采取集體行動,推進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自我提升的一體化進程。“公民(身份)意味著個體在社會、國家和世界不同層次有責任的自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涉及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向度,在遵循國家、集體、個人三者辯證關系基礎上,融通了“自由主義”與“社群主義”、“個體”與“共同體”、“權利”與“責任”的價值選擇,覆蓋公民生活的全部公共空間,體現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本質屬性,可以為公民教育提供價值引導和內容來源,使“公民成為滿足國家、社會發展需要和自身發展需要的內在統一的自主個體”[10]。
2.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公民教育的價值引導
2.1.1國家意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認為,公民教育離不開民主國家的建構,是民族性和民主性相結合的產物。公民首先是具有一國國籍的人,國民身份是公民資格取得的前置條件,國情、國史教育是公民教育的基礎內容。“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先進文化、和諧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社會主義現代化總體布局的建設目標。它是近代以來每一代中國人的共同夙愿和不懈追求,是實現“中國夢”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標志,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諸價值取向也是近代中國歷史境遇所賦予的,是公民教育民族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有益于增進公民大眾對社會主義、國家、民族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也為公民參與的公共生活建設指明了方向。
2.1.2社會意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最具突破意義、創新色彩的價值承諾,是對之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理論超越,而2006年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并未清晰表達上述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追隨現代文明的時代性特征,也是公民意識中有別于其它社會意識的最重要的理念。“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能有個人自由。”[11]“自由人的聯合體”“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12]是馬克思主義的終極關懷、最高命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依法治國方略、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等社會主義制度、體制和機制的建立與日臻完善,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會空間的生成提供了制度保障。公民權責、公民參與亦有了從規范到事實的可操作性。當然,區別于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社會主義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內涵仍需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母體資源作進一步理論闡釋和說明。
2.1.3個體意識: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個體意識聚合了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等領域的社會主義基礎性倫理規范,體現著個體對待國家、工作、他人、社會的責任與態度。它是對《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的“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二十字的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以及“八榮八恥”的科學凝練,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呈現和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延續,也是社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對公民的道德要求與基本行為規范。積極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辨析善惡、是非、美丑,引領時代道德風尚,有助于形成和衷共濟、和諧有序的人際關系和樂觀向上、理性平和的社會心態,為健康的公民社會的生成創造良好的人際氛圍。
2.2公民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的路徑如何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原則認同”抵達“行為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與踐行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在建設,它依賴于制度保障、政策倡導、學校教育、民眾參與、典型示范、文化熏陶、輿論引導等多方聯動的工作體系、機制的建構。其中,學校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基礎環節、主要陣地。“公民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成為真正的公民教育。”[12]“公民的生成是根植于社會實踐活動中的,沒有充分的校外實踐活動的鍛煉,學生的公民素質就難以得到有效的積累和提升。”借鑒國外實踐策略,公民教育不同于一般概念化的專業知識教育,摒棄無視受教育者主體屬性的灌輸方式。它是依托學校為主,家庭、社會(區)為輔三位一體的教育環境,課程教學、社團活動、校園文化、社區服務等顯性與隱性教育方式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教育形態。在域外公民教育的實施方案中,分階段、分層次、系統化的理論課程固然重要,但能引導學生學以致用的實踐教學更受重視,諸如升旗儀式、社會調查、志愿服務、政策討論、模擬選舉等活動的開展使公民教育擺脫傳統說教,在學生中間實現知、情、意、行的有效轉化,培養和訓練了學生公共參與的熱情、意識與能力。總之,公民教育的對象和目標具有普遍性、廣泛性和基礎性,教育方式側重柔性、體驗式、生活化的環境教育、實踐教育,教育效果持久且滲透性強。因此,以公民教育為載體,是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認同基礎,使之成為人們主動追求和自覺行動的最佳方案和長效機制。
3結論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價值引導,塑造當代中國的公民意識。以公民教育為平臺,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擴大主流價值觀念的主導權、話語權。從理念到實踐,從內容到渠道,兩者相輔相成,共同解決轉型期的價值困擾、現代化斷裂問題,培育現代公民建立文化自信,助推社會順利轉型與和諧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文化、思想道德支撐。
作者:王蕓宣巖松單位:安徽警官職業學院政治理論部安徽職業技術學院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