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小編為你精心準備了畜牧科技創新研究參考范文,愿這些范文能點燃您思維的火花,激發您的寫作靈感。歡迎深入閱讀并收藏。
1科技推廣的技術應用
1.1疫病綜合防治技術的推廣,有效地保護了畜牧業的發展近年來,通過無疫區示范區建設、動物疫病綜合防治技術推廣、程序免疫、動物疫病快速診斷、動物疫病化驗檢測等獸醫技術的推廣普及,使重大動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畜禽死亡率下降了3%,這一項又為農民人均增收30元,由此產生的社會效益更是不可估量。建立完善了市、縣、鎮、村、企業、農戶“六方共防體系”,應免密度始終保持100%。投資4000多萬元資金,建立了1個市級、12個縣級畜牧檢測中心,54個重點鎮獸醫實驗室,配備化驗檢測儀器2700多臺(套),對6個公路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和209個動物檢疫申報點進行了規范化建設。完善了疫病監測體系,成立了“濰坊市畜牧檢測協會”,整合檢測資源,增加檢測項目,提高檢測頻率和數量,年檢測動物疫病樣品達到18萬多份。加強防控隊伍建設,培訓應急小分隊組成人員、村級動物防疫員1000多人(次);加強鄉村獸醫隊伍建設,全市登記備案鄉村獸醫2395人,其中131人取得執業獸醫師資格,249人取得執業助理獸醫師資格,名列全省第一。建立了疫病追溯體系,應用現代化網絡系統對動物標識和溯源信息實施數據化管理。完善了應急處置體系,在昌樂縣進行了重大動物疫情應急處置實地演練,應急能力明顯提高。
1.2飼草、飼料綜合開發利用技術的推廣,提高了資源利用率近年來,我市在對傳統飼料配方改良的基礎上,研制出微生態制劑、酶制劑等一大批新型飼料產品,其中,氨基酸生產在全省實現了零的突破。全市共有獲證企業285個,年生產優質飼料可達700多萬t,產值達到210多億元,配合飼料已普及到千家萬戶。青貯技術已在全市推開,在規模化奶牛、肉牛飼養場全面普及,年青貯玉米秸數量達到200萬t以上。奶牛飼養及規模肉羊場,均飼喂上了青貯料。在牧草種植方面,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本市種植結構已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飼三元結構轉變,特別是近年來,本市把三元結構種植,實現草牧結合作為密切結合畜牧業發展的重點來抓,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載畜量,提高單位面積上的蛋白質的產量,實現高新技術對傳統農業的改進,促進畜牧業產業化向深層次發展。全市種植牧草10多萬畝,主要種植紫花苜蓿、冬牧、串葉松香草、多年生黑麥草、魯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籽粒莧等優質牧草品種。
1.3標準化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了畜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注重標準化飼養場的建設。目前,全市有規模飼養場、戶10萬多個,建起了5000多個大型標準化養殖場,標準化飼養出欄的肉雞、肉鴨及特種動物占總出量的比重達100%,生豬為90%、蛋雞為95%,奶牛為80%,肉牛羊為25%以上。全市年出欄千頭牛、萬頭豬、十萬只雞,存欄100頭奶牛、萬只蛋雞的標準化飼養場達500多處,全市標準化飼養生產的畜產品達到85%以上。在標準化飼養場加大先進技術先進設施的應用力度。對棚架飼養、籠養、濕簾降溫、縱向通風、料線、水線、豬的產仔床、生態養殖模式、人工授精技術、密閉式電腦程控飼養等標準化現代化飼養設施和標準化生產管理技術的大量采用,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如出欄1只肉雞節約0.5kg飼料,全市標準化飼養的肉雞年出欄達3億只以上,無形中產生了3億元的經濟效益。生態養殖技術的推廣應用,從根本上解決了豬糞便處理和惡臭難題,真正實現了零排放;減少應激,提高了豬肉品質;減少了疫病發生,降低了藥殘,節約了能源;豬的平均飼養期可以縮短7~15d,每頭豬可節約飼料糧15~25kg;提高了養豬的經濟效益。每頭豬可增收約120元/頭。由此看來,科技就是質量,科技就是效益,畜牧業要加快發展已離不開科技的推廣普及。投資400多億元,在推廣普及畜牧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同時,積極開展示范園區創建行動,建成標準化養殖園區3100多個,其中,國家級16個、省級60個、市級100個。大力推廣生態養殖技術,建設零排放、無污染、高效益的生態養殖場總數達2897個,為農民增收2億元以上,減少糞污排放5萬多t。全國飼養小區暨畜產品標準化生產技術現場觀摩會在我市召開,農業部向全國推廣了我市實施畜牧標準化生產的成功經驗。充分挖掘優勢畜產品資源,積極培育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和品牌產品,向畜牧業標準化推進。積極推進畜產品品牌認證,強化獲證產地和產品監管,努力構建以著名商標、山東名牌、“三品一標”為主要內容的畜牧品牌體系,全市又有81家企業通過了農業部無公害產品認證現場檢查,名列全省第一。截至目前,全市畜產品爭創中國馳名商標5個、中國名牌產品6個、中國名牌農產品1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個、山東省著名商標30個、山東名牌產品7個,有機食品2個、綠色食品14個、無公害畜產品197個、無公害畜產品產地199個,品牌畜產品產量達106.3萬t、增長17%,居全省第一位。
1.4畜禽養殖規范的制定,保障了畜產品質量為規范和加強我市無公害畜產品生產和管理,保證產品質量,保障人體健康,根據當前市場和生產需要,本市制定了《無公害奶牛飼養管理規范》、《狐貍飼養管理規范》、《無公害肉兔飼養管理規范》、《無公害商品肉雞飼養管理規范》、《商品肉鴨場建設標準》等十大規范,并搜集省級標準14項,國家級優質畜產品生產標準62個,出口禽肉制品規范11個,有關國家和地區標準要求7個,匯編成冊,發放到有關加工企業和飼養場戶。市、縣、鄉畜牧部門根據生產需要,對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大型飼養場負責人、農村飼養大戶進行了畜牧標準化知識培訓。2.6畜產品加工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全市建成畜產品加工企業300家,其中規模以上加工企業148家,國家級畜牧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省級17家,固定資產達100多億元,年銷售收入159億元,年加工能力160萬t。出口注冊企業20家,產品出口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148家企業獲得了京、滬等大城市畜產品市場準入資格,外銷量達60萬t。
2存在問題
從全市畜牧科技推廣應用方面看到,不少地方仍然存在著科技推廣效率不高的問題。具體表現在:
2.1畜牧業急需的新技術推廣速度慢特別是與畜產品質量緊密關聯的技術,如,糞污無害化處理、養殖環境綜合治理、動物疫病化驗檢測和快速診斷等技術的推廣速度不快。
2.2對畜牧增產增效明顯的技術普及面窄如雜交改良技術、凍精配種技術和標準化生產技術等,只在規模場進行,還沒有普及到每個養殖戶。
2.3新技術、新成果轉化的難度大科技成果與生產實踐之間屏障多的問題在一些地方還比較突出。主要原因:生產者與技術人員脫節。一方面是飼養人員不懂技術、另一方面是科技人員少;科技推廣體系不健全。特別是鄉鎮一級的科技人少、工資待遇低,對公益性的科技推廣無精力;科技推廣經費不落實。由于經費嚴重不足,致使有些新技術、新成果和科技人才無法引進,農民無法培訓,更談不上科研、開發。
2.4科技信息不暢通有些地方飼養者因缺乏科技信息,至今仍按傳統的方式進行生產管理,外面的科學管理方法、最新的科技成果不能及時順暢地輸送過去,農民學科技和用科技難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
3對策探討
通過以上分析看出,當前,畜牧業急需的技術普及不快,原有技術普及不開,新技術、新成果不能及時引進消化,其根本原因是科技推廣的機制不健全、不完善,與畜牧業發展和保護的要求不相適應。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落實國家富農、惠農政策,對畜牧科技推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要從提高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畜牧業穩定增產、畜產品質量不斷提高、農民持續增收、畜牧業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高度,把畜牧科技推廣工作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出重點,理清思路,加強領導,采取得力措施,搭乘有效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新機制,進一步加大畜牧科技推廣普及的廣度和深度。
3.1以產業化經營模式為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的利益聯結機制多年的實踐證明,在科技推廣上,產業化經營模式具有覆蓋面大、普及速度快、即時性強的特點,是加快畜牧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產業化發展的路子,改變了過去機械式的多部門條塊分割的組織模式,實施生產、加工、流通一條龍管理與服務,消除各環節間的利益分離,形成合力疊加效應。近年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本市的肉雞、肉鴨產業實現了總量的大擴張和質量的大提高,其中的秘訣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抓好產業化經營中的龍頭企業、優質畜產品生產基地以及技術信息服務網絡建設等關鍵性工作。通過采取“公司+飼養戶”、“中介組織+飼養戶”、“合作社+飼養戶”、“定單畜牧業”等多種方式,與飼養戶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帶動千家萬戶按照市場需求,進行專業化生產、集約化飼養,使肉雞、肉鴨標準化生產技術一下子在全市普及開來,使我市的肉雞肉鴨飼養設施、生產性能等多項指標達到了國內外先進水平,使公司和農民通過科技推廣把利益聯結在一起,調動了雙重積極性。
3.2多元化的投資渠道為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的資金保障機制科技的研發和推廣普及離不開資金保障。據了解,我國農業科研投入增長緩慢,科技投入只占農業總收入的0.5%,與發達國家相差10倍以上。農業投入具體分配到畜牧業的就更少了。因此,建立多元化的畜牧科技投資渠道,加大對畜牧科技的投入,勢在必行。
3.3以產學研相結合為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的上下聯動機制在畜牧科技推廣上,產學研的有機結合非常重要。如果產學研脫節,要么科研課題無來源,科研成果不適用,要么教學領域對生產者的技術需求不知道,造成學用脫節,科技成果難以快速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解決這個問題,必須通過一系列有效措施,理順科研、教學、生產的關系,達到攻關課題來源于生產一線,又服務于生產一線,把科研攻關融于到教學、生產實踐中去,教學與生產實踐又反作用于科研,形成上下聯動的良好機制。
3.4以畜牧合作經濟組織為載體,建立完善利益驅動機制實踐證明,合作經濟組織的生命力在于科技服務。畜牧合作經濟組織能夠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通過為社員提供市場信息和生產技術服務,發揮科研機構、技術推廣部門與農民之間的橋梁紐帶作用,形成一種需求型的畜牧業科技推廣新機制,有利于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先進的生產力,有利于培養農民學習科學、重視科學、依靠科學的新理念,有利于帶動農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3.5以建設科技示范園區為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的示范帶動機制科技示范園區是市場化運作的科技示范服務基地,是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近年來,本市以市場為導向,本著自愿互利的原則,通過建立科技示范服務基地,引進、試驗、示范、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在輻射、帶動農民通過科技致富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3.6以落實獎懲政策為載體,建立完善科技推廣的激勵機制制定落實嚴明的獎懲政策,是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的根本性措施。在畜牧獸醫科技推廣上也是如此,嚴明的獎懲政策有利于形成政府扶持、市場引導、專家負責、技術人員包戶的新機制,形成多方協作、優勢互補、凝聚合力的畜牧科技推廣新局面,調動全社會畜牧科技創新與推廣的積極性。通過以上措施,構建政府組織推動,市場機制牽動,科研、教學、推廣機構帶動,畜牧龍頭企業和技術服務組織拉動,專家、技術人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新型畜牧業科技推廣網絡,以此支撐畜牧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作者:劉炳義王守江花召棟劉蜜王福江單位:山東省濰坊市畜牧局山東省濰坊市奎文區畜牧局